《岩松看台湾》第10章


艺术、商业、主流的协和
白岩松:我看到您身上其实就面临这样一种选择,比如说您刚才说了,嘎纳影展会建立属于嘎纳自己的一个标准,一方面是艺术的标准,另一方面是最大的市场反馈和观众的广泛接受,可是您说您更偏重于艺术和实验性,我注意到在金马奖的颁奖过程中您多次在和媒体谈,希望很多导演关注市场,做商业的,主流的东西,为什么这种看似矛盾的话在您身上会同时出现呢?
侯孝贤:没有,这本来就是这样,并不矛盾。一个正常现象就是一个地区,主流电影一定要蓬勃,你才有余力去支持所谓的艺术片,因为艺术电影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是要多数人都能够接受的,但是这个产品需要改良,需要研发,需要再实验。艺术电影基本上都是研发性的,因为它的成本不高,这样实验性就会比较强。当实验产品生产出来,感觉新的方式非常不错,它就会跑到主流里面,一个正常的电影工业应该是这样的。在台湾,新电影的兴起是因为有一段时间,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台湾)电影票房都很惨,这时候新电影(80年代初兴起于台湾的一个电影流派,侯孝贤是其代表人物———编者注)起来了。新电影基本上是艺术电影,首次反省台湾社会,可以说等于许多观众的成长过程跟生活经历的浓缩。所以新电影基本上并不是主流,有人误会那是主流,其实是错的,他们没有理清这其中的区别。主流市场一定要健全,你才会有余力,艺术电影才会起来。不然的话,光有那些电影,观众是不会接受的,一般的观众没有办法接受。
现在嘎纳影展的评审成员年龄越来越低,我的意思就是有一个时间阶段是不可逃避的,你会感觉到新的一代起来了,新的电影的形式跟氛围已经开始形成了。年龄大了以后,你对事情的看法通常跟年轻人不一样了,我年轻的时候20几天可以拍一部片子,像《风柜来的人》21天就拍完了。现在拍三个月,我总感觉还不足,为什么?就是因为能量跟焦点开始分散,任何细节我都开始会注意到,以前比较直觉地注意到的细节占大部分,现在注意细节成了主要的工作。你会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细节里面,不管是美术还是别的东西,都要通过自己,而以前焦点在哪里非常清楚,很容易就抓到了。
台湾电影的盛景已不再
白岩松:相信您一定了解大陆其实有的时候也会争论获奖重不重要。将影片送去参加国外电影节的评奖重不重要?《最好的时光》您其实是在没有公映时,就急着要把它先制作完,送去参加评奖,这样做的答案是什么?而一些影片是出来(公映)以后送去评奖的,您这样做很重要吗?
侯孝贤:因为你知道台湾电影目前的状况,台湾几乎每年生产的片子差不多有四五十部就了不起了,所以可以说台湾整个电影工业基本上瓦解了。基本瓦解就没有人投资,电影工业是循环式的,没有人投资,你就没有电影工业,没有电影工业,就没有主流的电影,也就没有明星影响力的电影。我们能够存在是因为有海外投资,这个片子(《最好的时光》)就是法国投资的。法国投资的时候,他们的要求就是参加嘎纳影展,因为对法国人来讲,这不就是宣传最不必费钱、费力的最好的时机吗?所以这变成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为什么吗?在拍片的过程中你要考虑到嘎纳,所谓考虑到嘎纳的意思就是你在那个时间点要做完。其实我一直做,从来没管影展是怎么样的,我做我自己的影片,但是这个东西就变成躲不开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基本躲开的话,就可能去了别的市场。因为艺术电影也是要有市场的,像法国投资,他们是看你的艺术片在法国曾经有多少票房,他才会投资多少钱。
白岩松:这些年大家其实一直也在一旁关注着台湾电影的发展,包括蔡明亮也好,杨白长也好,很多台湾电影都在走艺术路线、获奖。反过来讲,很多观众因为电影获奖才去看,从您的角度讲,台湾电影这样的局面是您希望看到的吗?
侯孝贤:没有,现在台湾获奖电影没人看的,早就没人看了,现在看电影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对获奖已经没什么感觉。而且现在台湾完全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你看台湾一年还有差不多20几亿的票房,但这里面台湾电影的比例,整个华语片的比例低得不得了,差不多一两亿就了不起,这个区别太大了。再加上台湾光放电影的电视台有多少个?太多台!国外的、国内的太多台不停地在放,所以年轻人所看的台湾的电影已经慢慢被好莱坞的电影完全取代了。以前是有限制的,最早是一年多少部外国片子,每部片子最多三个拷贝,用这种方式来限制好莱坞的电影。现在完全开放已经好久了,差不多快10年,从香港电影在台湾也没落以后就开始开放的。
台湾电影业制作业严重失血
白岩松:听您刚才的讲话中有一点关键的地方,您希望整个华人电影有进一步的前景,但是台湾电影在目前下滑的局面下,电影定位反而是要拍一些实验性电影,以便刺激很多大家去想有没有新的类型可以出来,是这样吗?
侯孝贤:对,你主动要做什么呢?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不同,时间、背景不同,一个地方的电影的兴起大概跟它的经济起飞,整个社会的教育种种有关。地方的资源丰富了以后,它才可能有电影,电影才会蓬勃。台湾差不多60年代开始,慢慢慢慢越来越蓬勃。韩国电影现在才起来,它经济起来以后,你看它电影发展很快。目前大陆也是这样。这告诉我电影投资的重要性。法国的投资变成我一个很重要的推动,比如拍新类型的华语武侠片,台湾电影的底层,底蕴,我感觉这基本上跟香港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走技术面,一个很注重文化内涵。所以我感觉台湾可以有机会拍好新类型的电影,现在就是眼看有一个机会,但是几次都落失掉了,因为没有人注意这个事。比如说《卧虎藏龙》,它是哥伦比亚索尼公司投资的,他们之前也没有想到这个片子会成功,这部片子成功以后,他们就开始在香港投资,在香港设立一个分公司投资拍《双瞳》,但是一看整个《双瞳》的制作,你就知道它不是台湾本地的,它综合了一些香港的摄影、技术等等,结果不行。那这个投资不行以后,你知道生意上这条路就断了。
白岩松:马上就终止了?
侯孝贤:对,所以其实有几次这样的经验,其实都是联合投资的,所谓联合投资其实显示出了工作班底的问题,这里显现出台湾电影工业中,在制作技术人员方面已经严重地失血。
白岩松:支撑不起来这样有可能的东西了。
未来的华人电影中心在大陆
白岩松:侯导,可能很多人在心里在问您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而且似乎短期内看不到台湾电影业有立即改变的可能,您这样作为台湾电影业中流砥柱一样的导演,心情是什么样的?
侯孝贤:这里面牵扯到整个台湾的现实状况,台湾现实状况就是没有片商投资,以前片商跟制片业之间本来就有很大的矛盾,因为在分配上不均匀,所以台湾制片业一直不是很强大,但以前因为有“中央”电影公司,每年差不多有七八部片子,其他的公司也就会跟着,所以还有个量,有一定的声势。最多的时候,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一有年300多部片子。但后来慢慢往下滑,因为台湾的片商纯粹是片商,不过这点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什么片子好卖,他们就希望你赶快再拍一个那样的片子,这其实等于在消耗资源。在七八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片在台湾非常卖座,台湾的片商就全部往香港投资。但以后差不多没人再看香港片了,而香港片以前最大的市场是台湾,所以香港片一下子垮了。还有一个现实,现在我们眼看着华语电影开始起来,这明显就是在中国大陆,我很早很早以前就讲过,以后的华语电影中心一定是在大陆沿海和上海两地。这些年电视开始蓬勃起来,这促使新的复合式的潮流开始兴起,这以后电影也慢慢开始起来了。
华人电影的希望在武侠片
侯孝贤: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很多地区,包括华人电影圈中台湾电影、日本电影、欧洲电影,如何在好莱坞电影笼罩之下保存自己呢?这个时候就要有动作,因为台湾向美国开放,一年好像进20部好莱坞电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