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86章


牡墓丶谟诎瘢谟诎次朗┱惺拢砗镁脊叵担菩邢嘤Φ哪谕庹吆头⒄咕谩?br /> 具体来说,《文韬》认为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只有和天下人利益一致,休戚与共,才能取得天下。反之,就会为天下人所唾弃。而要做到与天下人利益一致,就必须实行“仁”、“义”、 “道”、“德”,与人民一齐顺从天时,共享土地所产生的财富,免除人之死,替人排忧解难,与人民忧乐好恶相共,给人民以种种利益,亦即使人民不失业,不误农时,减少刑罚,减轻赋敛、徭役,不苛扰百姓,爱民如子弟。君主只要实行爱民之道,自然就能取得人民的拥护,从而取得天下。所以,君主应抑制自己的私欲,无为而治。官吏要忠贞爱民,廉洁奉公。人民要孝顺父母和长辈,爱护子女和晚辈,一心从事农耕和纺织。国家要努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实现富足的目标。对外应安抚近邻,控制四方。发动战争前要事先秘密地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就应公开声讨敌人,号召天下之人一齐征讨。
《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5篇,主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主张在使用武力、进行战争的同时,还要采取“修德”、“安民”等政治手段争取民心,瓦解敌人,加速其崩溃的过程,以尽可能小的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甚至做到不战而胜。
《武韬》指出,要夺取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做到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进行战争是为了吊民伐罪。战前应秘密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看准时机,发动进攻。其次,是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武韬》认为,天下之人都欢迎给自己以好处的人,而不欢迎损害自己利益的人。不掠夺人民,就是予人民以好处。不侵犯别国的利益,就是使各国获益。不垄断天下的利益,就是使天下之人都得利。所以,只要不侵夺人民和各国的利益,不独占天下之利,就能得到人民和各国,以及天下之人的拥护,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不战而胜。再次,是运用“文伐”,即发动政治攻势。“武韬”列举了12种具体的谋略,主张用这些权谋诡诈的方法,去利用、扩大、加剧敌人的内部矛盾,以分化、瓦解和削弱对方,为军事进攻铺平道路,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种手段。最后,行事要合乎用兵之道,按照战争的基本规律采取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龙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厉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徵”、“农器”等13篇,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帅和指挥等问题。如怎样遴选将领,拜将立帅,编组统帅部,树立将帅的威信,鼓舞士气,秘密通讯和临敌致胜等。它将“智”、“信”、“仁”、“勇”、“忠”作为选择将帅的标准,主张用8种方法考验将帅,并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军权授予通过考验的统帅。其中“王翼”篇对统帅部的组成,作了详尽而全面的阐述,对统帅部各种人员的配备、人数和职责都作了具体的规定。“阴符”篇记载了利用不同长度的符节表示不同的意思的方法,进行秘密的通讯联络。“阴书”篇则记载了将一封信分作3份,由3人分别送达的秘密通信法。“军势”和“奇兵”篇揭示了临阵决战,创造和利用优势,把握时机,出奇制胜的一些原则。“五音”、“兵徵”篇将阴阳五行学说引为其理论的基础,其中不乏牵强附会和迷信之处。
《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12篇,分别论述了兵器、军用器材的种类及其性能,以及突围、渡河、对阵、迂回、伏击和反伏击、攻城、反火攻等各种形式的作战形式和战术问题。
《豹韬》包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乌云山兵”、“乌云泽兵”、“少众”、“分险”等8篇,分别论述了在森林、山地、江河水泽地带和险阻地形下的作战方法,并对特种地形和特殊情况下的作战原则,如抗击突然袭击、夜袭和以寡击众,以弱击强等原则进行了总结。
《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等10篇,分别论述军队的分合集结,如何按一定的标准选拔勇猛有力、武艺高强娴熟的步兵、车兵和骑兵,充当军队的基层军官和常备兵,如何训练军队。值得一提的是,《犬韬》还在逐一论述步兵、车兵和骑兵诸兵种的性能、战斗力、阵法和作战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地形条件和敌情的变化,指出步兵贵在知变化,车兵贵在明晓地形,骑兵贵在了解别径奇道,提出了步兵抗击车骑的方法,车兵有“十胜八害”,骑兵有“十胜九败”,揭示了使用各种不同兵种的原则和方法,开创了对诸兵种联合作战的研究。
九十四:《唐李问对》
“兵家之楷摸,用兵之典范”
《唐李问对》一作《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
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就普遍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如陈师道(1052…1101年)的《后山谈丛》、何薳(1077…1145年)的《春渚纪闻》认为此书是阮逸所著。邵博(?…1158年)的《邵氏闻见后录》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则认为此书是阮逸拟作和假托。后人因《唐李问对》一书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没有引用该书,其内容文字又浅陋不文,也都认为此书是赝作,成书于北宋中叶。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的。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就认为此书并非出自阮逸的假托。
值得注意的是,从《唐李问对》曾论述到上古阵法等宋人已不甚了了的问题来看,此书恐怕不是阮逸所能凭空臆造,而是应另有所本。公元1042年成书的《崇文总目》著录有《李靖行述》1卷、《韬钤秘录》5卷和《卫国公手记》1卷。南宋人王应麟所撰《玉海》卷141《兵制·兵法·〈李卫公问对〉》条引《书目》说:“李靖《兵钤新书》1卷,载靖与秦王论兵,如《问对》书。”据此,可知《唐李问对》一书很可能是阮逸根据《李靖行述》、《韬钤秘录》和《卫国公手记》诸书编撰附益而成。
《唐李问对》共分3卷。卷上主要论述奇正、阵法、兵法和军队编制等问题。
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常用的一对概念。自黄帝以来的兵法都主张先正后奇,先仁义后权谲。曹操解释奇正说,先投入战斗的是正兵,后投入战斗的是奇兵;正面作战的是正兵,从侧翼发动攻击的是奇兵。此书作者认为投入战斗的主力部队是正兵,主将自己统率的出击部队是奇兵。奇正之分不在于投入战斗的先后,以及是正面作战还是迂回侧击。它指出,奇正之分完全是人为的,奇正可以互相转化。训练部队时,可按奇正来划分,但在作战时,却不能有奇正有别,固定不变的观念,而应随机应变,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无穷,使敌人捉摸不透,将我军的正兵误认作奇兵,奇兵误认作正兵。它对奇正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发展了《孙子兵法》有关“奇正相生”的思想。它又对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的名称提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八阵本是一阵,临阵对敌时,出于变化制敌的需要,才散成八阵,战斗结束后,又复归为一阵。其中天阵、地阵的名称来源于旗号;风阵、云阵的名称来自旛名;龙、虎、鸟、蛇四阵的名称则本自队伍的分别。后人出于误解和以讹传讹,才将其误认为8种事物。其实在实际战斗中,阵势的变化远远不止这8种。它还对楚国和中原各国车兵编制的差异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它指出,按周朝兵制,每车一乘由步兵72人,甲士3人组成,分为3甲,每甲25人。楚国每车一乘由150人组成。这是因为楚国地处丘陵和江河湖泽地带,车少而人多。
卷中主要论述如何戍守北边、训练军队、择人任势、避实击虚、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和排列营阵诸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