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第30章


收集了很多王羲之的字,但不知是真是假。褚遂良都可以辨认出来,足见禇遂良对书法的精通。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魏征同虞世南、褚遂良的关系很深,虞、褚的墨迹留藏在他家的自然很多。魏征的外孙薛稷(649—713年)自幼常临摹虞、褚的字,尤其对诸遂良的字学得更好,所以当时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
后人把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书家。初唐的四大书家的字体虽然很精美,但仍是王羲之的风格,创新的不多。直到盛唐时期的颜真卿,才创造了唐朝的新书体。
颜真卿(709—785年)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他年轻时一心想学书法,虽然考中科举,分到地方去做官;但他为了学书,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向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张旭见颜真卿确实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详细告诉了他。他在张旭指导下,刻苦学习,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之为“颜体”。颜体字摒弃了虞世南、褚遂良的娟媚之习,字体肥而健壮,方严正大,面貌一新。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颜真卿用笔勾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流传下来的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说颜真卿的书:“字画刚劲有力,独立成家,不抄袭前人的遗迹。”北宋的另一位文学家苏轼说他的字:“雄壮秀丽,独具风格,一变古来的成法。好似杜甫的诗,综合了汉魏晋以来各家的优点,自成一家。”到晚年,颜真卿的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在抚州(今江西抚州)任刺史时,写了一篇《中兴颂》,后来刻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浯溪的石崖上,被称为“磨崖碑”。各地游人纷纷前来拓印,日子久了,山石都被弄残了。他在湖州(今浙江吴兴)任刺史时,见湖州出产的山石适于刻字,就常把琢磨过的石块贮藏起来;外出时带上几块石头,作了诗,马上书写,并叫人刻在石头上,还把这石头立在当地。湖州的名胜、古迹很多,颜真卿把山川、古迹的名称,都题了字,让人刻在杼山的两个大石柱上,称为“湖州石柱记”。颜真卿的字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代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学颜体。宋朝人学颜体字,如同初唐人学王羲之的字一样。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曾在诗里写道:“书贵瘦硬方通神”。苏轼就不同意杜甫的说法,他也写诗说:“杜陵(指杜甫)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苏轼所以不同意杜甫的看法,就是因为当时颇书已风行于世。
比颜真卿晚一辈的书法家影响较大的是柳公权(778—865年)。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各家笔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就吸取了颜、欧之长,形成一体。他的字比颜字略瘦,骨力遒劲,结构劲紧,因此有“颜筋柳骨”的说法。柳公权生活的时代已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有一次,唐穆宗向柳公权问下笔的方法,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穆宗明白柳公权是用这话劝谏自己,只好点头。当时公卿大臣死后立的碑石和墓志,都找柳公权书写;否则,舆论上就会责备他们的子孙不孝。柳公权的书传到国外,外国人常常用重金来买。后人把他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他的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最为著名。
唐朝以草书著称的书法家有张旭和怀素。张旭是“狂草”的开山鼻祖。他这人爱喝酒,酒后就狂呼奔走,然后拿起笔来书写,所以人们都称他张颠。相传有一天他喝得酪酊大醉,把头发染了墨写字,等他酒醒一看,字写得非常好,他自以为得力于神仙。他还说观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大娘(唐代著名舞蹈家)舞剑而得其神。张旭行笔,有如从空掷下、急雨旋风之势,让人看了感到俊逸流畅,莫可穷测。当时人都很喜爱张旭的草书。他在常熟为官时,一老翁“持牒(这里指状纸)求判”,张旭为他判过之后,没过几天,这个老翁又来请批状,张旭责备他打扰官府,老翁说:“我太喜爱您的字,请批状是为收藏您的墨迹”。张旭的字和李白的诗,裴是的剑舞,被当时人称为“三绝”。他留存下来的狂草有写在五色彩笺上的《古诗四帖》,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内。
怀素(725-785年)也以狂草著名。他本姓钱。怀素是他出家以后的法号。相传他学书精勤,把无数的笔用秃了,秃笔堆积起来,好似一座坟。他还广种芭蕉树,用蕉叶代替纸练字,人们就把他居住的地方称“绿天庵”。他也好饮酒,乘酒兴浓的时候,运笔书写,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宛若有神。李白等人写诗称颂他的字象惊蛇走虺(hui毁,一种毒蛇),象骤雨狂风。人们评论他的狂草继承了张旭,而又有所发展,谓之“以狂继颠”,并称他俩为“颠张醉素”。怀素存世的作品有《自叙》、《苦笋》等名帖。
此外,唐朝篆书,以李阳冰最为有名。篆、隶用处少,名家也少一些。唐代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束灿烂的花朵,艺术大师留下的杰作,至今还在闪烁着动人的光彩。
三十三、“白马”和“青牛”
──契丹族的兴起
王宏志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辽河上游一带,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契丹族。关于契丹族的祖先,史书记载是炎帝的后代;契丹族却有自己的说法:相传远古时候,有个漂亮的小伙子乘着一匹雄健的白马,沿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从上游来到下游。他遇上了一个骑着青牛的美貌少女,少女是沿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上游来到下游的。他们相遇在两条河汇合的木叶山(今辽宁境内)上。相遇之后,两人都产生了爱慕之心,就结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就是契丹族的祖先。这个美好动人的故事自然只是神话传说,但也说明契丹族最初是由“白马”和“青牛”两个原始氏族组成的小部落。
后来这个小部落逐步发展,到北魏时候,才称为契丹。又据说北魏时的契丹首领叫奇善汗,他有八个儿子,后来就分为八部。到辽朝时候,在永州(在今辽宁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两水合流处)木叶山,建立了奇善汗的庙宇,庙内有他和八个儿子的塑像。辽朝的军队每次经过那里,一定要进店祭祀祖先。从这一传说可以看出契丹在北魏时已经分为八个部了。
关于契丹民族的生活,也有个有趣的传说。契丹的一个首领叫喎(Wai歪)呵,头上戴着野猪头,身上披着猪皮,住在帐篷里。后来他的妻子偷了他身上披的猪皮,喎呵就从此不见了。契丹群众又推举了一个首领,叫昼里昏呵,他养了二十头羊,一天吃十九头,留下一头;第二天仍然有二十头羊,他又吃了十九头,留下一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他还是有二十头羊。这两个故事很离奇,当然绝不会是真事。不过从这两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契丹族那时正从狩猎生活向畜牧生活过渡。
契丹族在不断发展,到唐朝末年,中原战乱频繁,许多汉族农民、手工艺人逃到长城以北,进入辽河地区,和契丹族生活在一起,进一步促进契丹族的社会发展。不过,契丹族由氏族部落联盟到建立国家是由他的杰出领袖阿保机来完成的。
阿保机(872—926年)出生于契丹迭剌部的世里家族。世里是个地名,翻译为耶律,所以,阿保机姓耶律。迭剌部是契丹八部里最大最强的一个部落。阿保机祖上几代都担任迭剌部的酋长,在对外的争战里,个个是强手。阿保机从小练习武艺,青年时代能挽三百斤的弓。在战场上他英勇异常,又有计谋,迭剌部就推举他当了酋长和军事统帅。阿保机在对北方少数民族和南边汉族的战争中,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驻守在河东地区的晋王李克用,惧怕阿保机来攻打,就派使臣去请求同他会盟。905年,阿保机率兵七万来到云州(今山西大同),同李克用相会。他们互换战袍、马匹,并且相约为兄弟。李克用赠给他金钱和丝绸数万,阿保机也回赠战马三千匹和其他牲口上万头。唐朝另一个割据势力朱温,就是后来五代时梁朝的建立者梁太祖,也派人乘船过海来向阿保机送上书信、钱财和珍贵的礼品。李克用的会盟,朱温的送礼,都足以说明契丹力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