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中原》第83章


野战部队为20万人,如果粟兵团加人中原作战,则为30万人。我们和陈粟、陈谢三路相互配合,寻机歼灭敌两到三个师,即可完全掌握中原主动权!”
刘伯承踱步,驻足:“正如粟裕所说,自去年7月开始,减轻老解放区负担,避免后方崩溃的战略任务已由于三军挺进中原而完成,没有必要放弃集中主力在中原歼敌的机会而急于跃进江南。目前,中原会战的局势,无论我方、敌方,已经形成。今后要攻克的城市越来越大,仗也必然从游击战转人阵地战。这样,必须有强大的火力才能迅速有效地大量歼敌,并需要大兵团协同作战才能歼灭旅、师乃至兵团建制的敌军。粟裕的三个纵队,无论火力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是一流的。三军合力中原作战,不仅能迅速改变中原局势,并可直接影响到全国各战场。”
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刘伯承摘下眼镜,感慨道:“粟裕了不起啊!改变中央既定的战略方针,是要有些勇气的。”
邓小平:“而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粟裕不仅目光敏锐,有独到的军事谋略,还是一个胸怀坦荡、无私无畏的人。伯承,他需要我们的支持。”
刘伯承点头:“粟裕是个周密的人,他来电征求我们的意见,是恐有不周干扰了中央的决策。既然他的提议于全局有利,我们应该支持。”
“我们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个电报,提出我们的看法。有时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会对中央的决策全局有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下一步的作战方向应继续向西,按原计划展开宛西战役。”
刘伯承的目光又回到地图上:“无论粟兵团渡江南下或是加人中原作战,都需要引敌西调,使他们顺利渡过黄河,跳出濮阳。”
4月18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宛西战役”命令。
同日,刘邓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和陈粟:
照现在情况看来,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
……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退出几个月
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退出,加
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
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河南 濮阳 1948年5月14日…l5日
古城濮阳沐浴在5月明媚的阳光里。
14日和15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分别接见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团以上干部和连、排、班长及战士代表。
朱德站在木桌搭成的讲台上,望着台下情绪亢奋的指战员,声音微微有些激动:
“同志们辛苦了!打了很多大胜仗,我来看看大家。来的时候,毛主席说了,他向同志们问好,祝你们为人民再立新功!”
掌声如潮,久久没能平息。
会场设在柏树林里。这是朱德自己选定的。柏树参天,葱绿茂密,荫凉幽雅,既空气新鲜,又便于防空。
这是朱德第一次视察华野,指战员们多是在木刻的领袖画像上认识自己的总司令的。现在这位三军统帅活生生站在他们面前,他们被巨大的温暖包围着,忘情地鼓掌,忘情地望着这位传奇的巨人。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高大,身上穿着跟他们一样的粗布军装,束着腰带,打着绑腿,旧军帽下是张皱纹纵横的脸,黑胡茬子冒出老长老长。心的距离在观望中消逝,这种似曾相识的浑朴和这张饱经风霜的面容,使他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无边的亲切如同身边的野花暗香悄无声息地浮动着。
陈毅坐在台子右边,他一手支在讲台桌上,一手夹着香烟,笑呵呵的样子,把目光洒向会场。
粟裕坐在台子左边,他面色严峻,深凹的双眼转动沉重、迟缓,双肩上耸,仿佛架着一座山。
何止是座山?
瘦小的粟裕改变了中央酝酿已久的一个大动作。毛泽东颇为钟爱的又一招险棋——第二个跃进,棋子已经举起,却被粟裕按下了。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这同样适用于将军。
可是他毕竟对中央的部署发生了置疑:究竟采取何种战略才能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推动中原乃至全国的战局?
粟裕极力想推翻、打倒自己的结论,一遍遍地挑剔自己的“谬误”、“偏颇”,可是在怀疑中坚定的信念犹如淬过火的铁,却是一次次愈加坚韧。粟裕对自己的固执气愤,他不想在沼泽里困惑、挣扎,他想踏上一块坚实的土地。
其实那是一种错位。他的自信正是来自脚下坚实的大地。他灵魂的底色是他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漫漫历程,这块土地是坚实、厚重的,这是粟裕被士兵歌唱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基石。卓越的将军正是从平凡的士兵中诞生的,这样的将军以士兵为起点,最善于把握战争的全局。
粟裕严厉地审视自己,审视得极其痛苦。经过两个月的思考推敲、否定之否定,他把“出格”的想法和盘向陈毅托出。
亲身参加“渡江跃进”这一战略方针制定,并和毛泽东的军事性格相当一致的陈毅大感意外,一时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思考”。
粟裕将了陈毅一“军”。素来不拘一格、以下快棋著称的陈毅,在那些日子常常举棋不定,心不在“焉”。
然而,粟裕的思考是有说服力的。胸怀坦荡的陈毅开始被说服,并欣赏起粟裕这种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大胆直陈的勇气来。他笑道:“你粟裕胆量不小哟,简直是在大岁头上动土!哈哈……很有见地,很好!你大胆向中央、毛主席直呈,我陈毅支持你!”
粟裕十分感激披肝沥胆、共事多年的陈毅军长,更感激远在豫西、无私无畏的刘邓。4月18日,当接到刘邓致中央军委并给他的回电时,粟裕深深的眼窝问了一下,他由衷地感受到了刘邓求实求是、热忱中肯的支持……
同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出电报,正式陈述了暂不渡江的建议和理由。
此时的毛泽东正在从陕北到西柏坡的途中。粟裕的电报无疑大大出乎毛泽东的意料,他当即亲拟电文,“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于4月25日至31日内同来平山开会。
4月28日,粟裕和陈毅赶到毛泽东的驻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毛泽东亲自迎出门。
粟裕说:“主席,我4月18日的电报,是不是搞了‘突然袭击’?”
毛泽东笑道:“‘突然’往往制胜,这是辩证法。”
党中央的五位书记一同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并立即在会议上做出决定:
“目前粟兵团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该兵团加上其它三个纵队在汴徐线南北地区,以歼灭5军等部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同时,为夺取中原决战的胜利,中央又采取了一个大动作,决定加强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同时组建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李先念为首的中原野战军,统一指挥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逐鹿中原。
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与中央战略行动方案不同意见的将领是大勇大贤者;善于实事求是地采纳下属不同意见的最高统帅是大智大德者。
但是,中央批准了粟裕的方案,无疑也就是粟裕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此刻,粟裕是心里烧着火,肩上扛着山。加人中原大战,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字:胜!
恰在这种别无选择的关头,长期与他并肩作战并时时为他撑腰的陈毅却要离他而去中原赴任了。粟裕犹如疾行的列车进入急转弯,猛被闪了一下。但他更没有想到,朱德总司令竟不顾年事已高、路途艰危遥远,乘着一辆破吉普,随同他和陈毅一起来到濮阳,为即将加人中原大决战的华野助阵、壮行。没有比这种“待遇”更大的支持了。粟裕除了深解总司令的一片苦心,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感动……
掌声再次打断了朱德的讲话。朱德端起水杯喝了口水,继续讲道:
“1946年7月以来,我们共歼敌160多个旅,共计224万人。这里面有你们的功劳,你们三个纵队是有光荣历史的。自去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战争已被我们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辽阔的中原解放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两年来,你们学会了大兵团作战,学会了使用新式武器,学会了如何打击敌人的强大机械化部队。现在你们加人中原作战,将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你们的对手是国民党的王牌——5军、11师、7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