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41章


玖摺贰I蠲鞔死淼闹罡鹆廖卧诿髦赜鸾竞帷⒉豢梢皇赖那榭鱿虏蝗ゼ右灾浦鼓兀勘收呷衔煌夂趿礁鲈颍皇前诹醣傅拿孀樱桥麓躺斯赜鸬淖宰鹦摹?br /> 综上所述,荆州的惨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单纯军事的原因或个人的失着。如要分清责任,恐怕刘备、关羽、诸葛亮都不能辞其咎。但由于刘备作为一国之主,总揽蜀汉政权的军事、政治、外交、用人之权,故荆州之失,他是要负首要责任的。关羽虽不失为可用之将才但并非帅才,他镇守荆州,攻打襄樊时,屡屡失误,且性格“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故陈寿说他“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评曰……
王夫之认为诸葛亮《隆中对》的两路北伐颠倒了军事上的奇正关系,是难以实行的。不少先生也表示赞同。我并不以为然,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绝不能把失荆州的原因归之于《隆中对》。诸葛亮的失误是未能教育帮助好关羽,同时对东吴偷袭荆州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未能及时提醒刘备,对东吴加强防范。总之,把失荆州的原因找出来,不仅分清了历史上刘备、关羽、诸葛亮的责任问题,更可以使今人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
刘昭为《续汉书·百官志五》作注时感慨地说:“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汉之殄灭,祸源于此。”对于刘昭这一观点,我并不以为然。因为,以东汉末年益州、荆州、冀州、兖州等地方割据势力对于中央政权及汉魏之际的历史影响而言,皆不及凉州军事集团远矣。刘昭既论述“汉之殄灭”,却未涉及羌胡化的凉州兵团,实在是疏略得很。
1。羌胡兵与“习于夷风”的凉州将领
羌胡化的凉州兵团,要从董卓算起。董卓出身汉族,《三国志》、《后汉书》均有明确记载,然皇甫规之妻却斥其为“羌胡之种”《后汉书》卷八十四《皇甫规妻传》。,这大概是由于董卓颇染羌胡之风的缘故。《三国志·董卓传》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少时所居之地毗邻羌中,他与羌帅频繁来往,不断接触羌胡习俗。他后来率兵入洛阳夺权之后的残暴嗜血行为,其实就是与“游羌中”、“与豪帅相结”所感染的胡风有关。
董卓所掌握的军事力量,是在凉州形成发展的。中平五年,朝廷“征卓为少府”,董卓不肯放弃兵权,拒不应召,他上书曰:“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秋。”《三国志》卷六《董卓传》注引《灵帝纪》。翌年,朝廷又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何进召董卓进京时,董卓是以并州牧、前将军的身份率兵进京的,其麾下之兵是从凉州带到并州,再带到洛阳的。这支军队民族成分十分复杂,《后汉书·董卓传》注引《英雄记》云:“董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在这百余战之中,董卓是打了不少胜仗的,被打败的羌胡兵投降了董卓,成了卓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平六年,董卓上书云:“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传》。关于“湟中义从”,《后汉书·西羌传》说:“湟中月氏胡,其先大月氏之别也,旧在张掖、酒泉地,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西逾葱岭。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曰义从胡。中平元年,与北宫伯玉等反,杀护羌校尉冷征、金城太守陈懿,遂寇乱陇右焉。”可见,“湟中义从”是湟中地区完全羌化的大月氏后裔,曾在北宫伯玉领导下发动过反抗东汉政府的起义。至于“秦胡兵”,学者众说纷纭。方诗铭认为“秦”是指凉州的汉族士兵,“胡”则是指非汉族士兵,即所谓的“羌胡”,而台湾学者邢义田则释为胡化的汉人。不过,汉末凉州的胡化,实质上就是羌化或羌胡化。所以,无论羌化的胡(湟中义从)、羌化的汉(秦胡),还是羌(即羌胡),当时并无明确的界限。董卓可以将所率领的“湟中义从”及“秦胡兵”,一概称之为“羌胡”方诗铭:《释羌胡》,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而且羌胡兵都是极富战斗力的精兵。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在其名篇《悲愤诗》中,描绘了她所亲身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其中写道:“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后汉书》卷八十四《董祀妻传》。对董卓军中大量的羌族士兵作了十分真切的描述。
名士郑泰曾对董卓言道:“天下之权勇,今见在者不过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皆百姓素所畏服,而明公权以为爪牙,壮夫震栗,况小丑乎。”《三国志》卷十六《郑浑传》注引张А逗杭汀贰U馐窃诙坑胫L┑亩曰爸校L┒远课渥傲α康某扑獭?杉克渴且恢Ш汉旌隙游椋怪莺喝耸孔洹抑幸宕印酥治髑纪猓衷黾恿瞬⒅莺托倥栏髯宓氖勘6庵Ь邮嵌砍て诙晕髑甲髡骄呐嘀财鹄吹牟壳渥埃幕墒卿抑幸宕雍凸刂星睾允俏鞍傩账厮贩钡木?br /> 董卓部下的主要将领亦大都与羌胡有密切联系。《三国志·董卓传》注引《英雄记》云:“李傕,北地人。”北地郡属于凉州。同书注引《献帝起居注》曰:“李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所谓“习于夷风”,主要应指羌胡之风。李傕在军中任校尉,是董卓手下最主要的大将,当董卓为吕布所杀后,他即成为凉州军的首领,继续招引“羌、胡数千人”,其中有“羌、胡大帅”在内,《三国志》卷十《贾诩传》注引《献帝纪》。以充实其军事力量。
董卓女婿牛辅帐下有“素所厚支胡赤儿等五六人相随”《三国志》卷六《董卓传》……支胡即月氏胡,《后汉书·西羌传》“湟中月氏胡”条载:“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牛辅选支胡赤儿等为亲兵,可见其已十分习惯于“略与羌同”的“被服饮食言语”。董卓翁婿及李傕等西凉大将的经历绝非个别现象,由此说明凉州诸将中“习于夷风”者当不在少数,否则,他们是难于同羌胡之兵长期共处的。“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为凉州人”,《后汉书》卷六十六《王允传》。下面是凉州的汉族和非汉族,并以“羌胡”为主的精兵,从而组成极具战斗力的凉州军事集团,这是董卓起家,以及最后控制东汉政权的资本。
“习于夷风”或者具有羌胡血统的凉州大将在董卓、李傕之后,最有代表性的当数马超。《三国志·杨阜传》载:“杨阜言于太祖曰:”马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这条记载十分重要,讲出马超的两个特点。第一是具有”信、布之勇“,如同西汉初年的韩信、英布那样;第二是”甚得羌、胡心“,在凉州为羌胡所拥护,这还与马超本人的羌族血统有关。马超号称扶风茂陵人,为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实他是出生于羌胡杂居的凉州,血缘上与羌族有密切关系。《三国志·马超传》注引《典略》说:”桓帝时,其(指马腾)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马腾即马超之父,说明马超具有羌族血统,其祖母为羌女。
建安十六、十八年,马超两次被曹操打败,失去了原来的凉州根据地、军队与家族亲人,与从弟马岱等亲信投奔汉中张鲁。他在向张鲁借兵反攻凉州失败后,受到张鲁部将的排挤,处境危险,于是决计投靠刘备。《三国志·马超传》云:“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同书《李恢传》则云,是刘备“遣(李)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马超投奔刘备,究竟是谁采取主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备利用马超这张牌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成都。《马超传》云:“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在这段正文之下,插入的是裴松之的注。《典略》曰:“备闻超至,喜曰:”吾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超到,令引军屯城北,超至未一旬而成都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