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第75章


呢。”
“要做事,就会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就会有反映。老农们说得好:听拉拉蛄叫,就不种地了?”
“对的,对的!身正不怕影子歪。群众有意见,有反映,不要影响你们的工作的积极性。”敬部长赞许地说。
“我理解,我理解。我现在一心只想搞点事情。不做点事情,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的信任!其他,都不是我追求的目的。”————
敬部长告辞时,侯贵卿说:“忙了这么多天了。我建议敬部长明天休息一天。”
“听你的!”敬部长满意地说。
侯贵卿介绍:“市郊有一个金佛寺,寺内有一尊四百吨重的大佛,世界第一。
说是金佛,实际是铜铸的,外面贴了一层金箔,带底座十八米高。是本市一个旅游景点。敬部长去过没有?“
敬部长说:“听说过,但没有去过。过去一出来,就是忙工作,来去匆匆。”
“明天我陪敬部长轻松半天,好吗?”
敬部长又说:“听你的。”
侯贵卿回到家里,司秘书也回来了,他问:“你那几个朋友怎么样?”
司马仁答:“宴请他们一次,还送了纪念品。人家帮助咱们,我们要对得起朋友。”
侯贵卿轻轻拍了他的朋友一下肩膀。
侯贵卿又说:“明天敬部长要去金佛寺参观,你今晚安排一下,既要游人如织,又不要出安全问题。你和公安局共同商量着办吧。”
“我办事,你放心。”司秘书也回了一句。
“可不兴搞‘ 回避’‘肃静’ 那一套,敬部长烦!要搞得热热闹闹的,还要保证安全!”
司马仁说:“我知道”
“敬部长那几个随行人员怎么安排?”侯贵卿又问。
司秘书答:“他们去过此寺,不想再去了。他们和敬部长说了,要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探亲访友,敬部长也同意了。”
“你可安排得让他们满意呀!”侯贵卿又嘱咐。
“你放心吧。我会领他们到一个好玩的去处,让他们玩个痛快的。”
“那好。”侯贵卿说。
司马仁又和省市公安局忙乎了大半夜,黎明才睡了一会儿。次日,吃过早饭,一起去金佛寺,夫人菁菁也前来陪同。
今天是司马仁亲自开车。行前敬部长问:“你们这个‘ 司机’ 能保证安全吗?”
侯贵卿痛快地答:“开车技术不过硬,我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让他开,出了事故,我们怎么向中央交待?司马仁秘书是经过考试,有驾驶证的。”
敬部长也引用了一句名言:“好,‘ 你办事,我放心’。”
说着,汽车缓慢地开出市区,沿着一条柏油马路,向前疾驰。只用了四十分钟,就到了金佛寺。此时正是中午十点来钟,寺内已经挤满了游人,外面排着买票的长队。司秘书去买了票。敬部长也和他们一起排队入寺。一进寺门,迎面是一个广场,中间放着一只铜铸高座香炉。游人不断往香炉中投入一把一把的柱香,烟雾缭绕。穿过一道门,后面就是“大雄宝殿”,两边是十八罗汉。释加牟尼双足盘坐在莲花宝座上,金光闪闪,幢幡低垂,宫灯掩映……如此等等。
敬部长见得多了,觉得没有意趣。一走一过而已。大雄宝殿后面的那个院子甚为宽敞。有一群参观游览的学生,一见当敬部长走近,就有人高喊:“敬部长,敬部长,敬部长,你们看,这是不是敬部长呀?”
于是一帮小学生围过来,又有孩子叫喊:“是,是敬部长!是敬部长!敬部长,您好!祝你老人家健康长寿!”
敬部长抚摸着一个孩子的脑袋:“你们怎么认识我?”
一群孩子齐答:“我们常常在电视上见您老人家!”
又是孩子们齐喊:“祝敬部长健康长寿!”
敬部长好不高兴:“谢谢小朋友!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们齐喊。
这时一个穿着黄袈裟的老和尚挤进来,对敬部长来了一个双手合十,说:“失敬,失敬!事前我不知道敬部长前来,未曾迎候,失礼了!”接着自我介绍:“我是本院的住持,请敬部长赐缘,到小斋一坐。”
敬部长说:“不客气,不客气。”高兴地随着老和尚到一间清洁的小室。室内早已准备好香茶。敬部长问了有关佛家的一些问题,老和尚一一作答。他讲了一些佛经、佛法中的道理,也就是佛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他们的哲学理念。敬部长听了更为高兴,说:“有意思,有意思。我参观过不少寺庙,像这样和您这位长老攀谈,还是第一次。长了不少知识。”
此时一个小和尚早已经准备好文房四宝,老和尚说:“请敬部长一定挥毫,给敝寺留下一幅墨宝。”
说:“我这字写得不好。”
老和尚说:“敬部长不必过谦。敬部长是书法家。能够得到敬部长赐的一幅字,是本寺的荣幸,我们将当做传寺之宝,珍藏起来!”
说着亲自打开一张宣纸,并沾饱墨汁:“请挥毫!”
敬部长站起来,看着窗外群山环抱,满眼苍松翠柏,随即挥笔写了四个大字:
胜似仙境
题就上款和下款,将笔掷在一旁,笑着说:“写得不好,不好。”
老和尚不断赞叹:“好好好,笔力遒劲,布局雄伟!”
……
又谈了一会儿,老和尚说:“敬部长来此一游,实属敝寺之幸。已经准备好几样素斋,敬部长务必不要推辞。”
敬部长说:“来了就要打扰?”显然是答应在此就餐了。这正是司马仁的安排。
“这是敝寺的光荣!”
接着到了一间敞亮的房间。一桌素餐早已摆好。
……
往回走时,敬部长说:“不虚此行,不虚此行!”
第十八章 匿名信和具名信
当敬部长觉得完成了考核任务马上要回北京的时候,从中央纪委接连来了两个急件。敬部长拆开看了,第一包是几封检举张敬怀书记的匿名信。
其中的头一封,检举张敬怀利用职务之便,帮助女儿和夫人开办“盘古工贸公司”。原来公司的注册资金,只有一百万元,现在已经是大大“发展”了。估计这个公司的总资产有上亿元之巨。
第二封是检举张敬怀接见美籍华人盖老板,并命令他的秘书写了一篇《爱国的“叛国者”》。为这个盖老板诈骗,提供了政治资本。据调查,这个盖老板是前志愿军的战俘,在朝鲜战争停战后,作为“反共义士”去了美国,发了点小财。
他在几个省的投资,只是“意向”,资金并没有到位。那篇张敬怀授意秘书写的文章,为盖老板行骗大开方便绿灯,至于他们之间还有什么‘ 猫匿’ ,外人不得而知。
第三封是检举张敬怀的生活作风问题。说他和一个叫冯怡的姑娘,有不正当男女关系。他利用他的原来的秘书、现任林钢总经理卜奎的地位,带工资到美国留学,而且由林钢负责留学期间的全部费用。
第四封是检举张敬怀的工作作风独断专行,官僚主义,压制不同意见,是河山省的“秦始皇”。
这三封检举信,有的署名“一职工”,有的署名“群言”,有的署名“惧报复”。
中央纪委领导批示:彻底查清,严肃处理。
敬部长打开另一包快件,则是检举侯贵卿的。
第一封署名是“林钢党委纪委石明”。检举信一共反映了以下问题:
一,林钢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个“打砸抢”分子,名叫鲍中信,粉碎“四人帮”后作为“三种人”被清查,同时被撤销职务。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善于钻营的鲍中信,忽然和省里一位领导挂上了钩。他靠“长官意志”调出林钢一部分资产,所谓“白手起家”,成立了一个“永辉集团公司”。下设若干分公司,从事工商业,房地产,进出口贸易活动。由鲍中信任总经理。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际上鲍中信是大老板,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鲍中信说了算,成了他的私人公司。
二,这个大企业,名义上是“不要国家一分钱,不要国家一个编制,不要国家一间房子”,实际上,注册资金是由省委领导指示,由林钢调拨出来的,土地和设备也是一些老同志从林钢下属单位“募集”的,现在成了大集体企业,法人是鲍中信,实际上成了鲍中信的私人企业,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样一个企业,按理应该归林钢领导。可是该公司和林钢却断绝了关系,尽管名义上“挂靠”在林钢,直接领导人却是省外贸局副局长的侯菁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