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第3章


聪聪当即准确算出17。3秒后灰熊将追上他,于是大惊失色地对笨笨说:“只有十几秒了!怎么办?”
笨笨边蹲下身系紧鞋带边说:“跑!”
聪聪冲笨笨大喊道:“咱们跑得过灰熊吗?”
笨笨说:“跑不过。但我跑得过你!”说完拔腿就跑。
最后怎样了?或许你此时正紧张地为其中一个孩子捏着把冷汗,不过请放心,这只是个笑话而已。然而笑过之后,我们不该思考点什么吗?其实,这个故事恰如其分地映射了标题中所说的“呆板的聪明”。抛开道德层面的意思不谈,我们暂从智力因素的角度看看聪聪和笨笨谁更聪明。
如果用智商和成绩作为衡量聪明的标准,聪聪是聪明的,可他的聪明仅限于能考个好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却派不上什么用场。这种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缺少自信、冷静、果断等个性素质的聪明就是呆板的聪明,不是我们想要的聪明。毕竟,考试只能换来短暂的荣誉,未必能转换为生存的手段,更谈不上成才。因为任何一个岗位需要的都是实实在在能做事的人,而不是坐着答题的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第一,教育孩子可以以成绩作为一定依据,但不可以滞留在考试和智商测试上,否则势必耽误像聪聪这样的孩子的前程;第二,切勿把智商和成绩作为衡量聪明的唯一标准,那样对有些孩子(例如对笨笨)不公平,也会迷惑另一些孩子(例如聪聪)。
实际上,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依据社会标准,在预测成功与否的问题上,以智商为基础的测量一般只能解释其中不到10%的原因,另外大于90%的个体差异,很难用智商测验作出解释。
勿食孩子的“聪明快餐”
为了节省时间,适应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快节奏生活,我们偶尔可以食用物质快餐,甚至可以食用文化快餐……但万万不能食用孩子的“聪明快餐”。
家长甲:“我的孩子已经认识2000个汉字了,小学一年级不上直接跳到二年级都没问题!”
家长乙:“我的孩子英语词汇量比我的还多!”
家长丙:“我的孩子才4岁,都能数100个数了!”
这三位家长就是争食孩子“聪明快餐”的家长。为什么家长们描述下的孩子的聪明叫“聪明快餐”?因为这样的聪明,每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做到。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甚至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可家长们有所不知,量化的、看得见的“聪明”通常是聪明的假象,真正的聪明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往往是不露痕迹的。看得见的“聪明”可以用来当做与人攀比、满足虚荣心的工具,却仅此而已;在短期内不易察觉的、内在的聪明才有可能是对孩子智力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能支撑孩子走得更长更远的聪明。
识字比阅读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认识2000个汉字,不如看图复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单词比交流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会说100个单词,不如实现一次真正的交流);数数比认数更方便向人展示,但后者对孩子智力发展的意义更大(与其倒背如流数100个数,不如实实在在地建立3个数的概念)……
教孩子认认字,数数数……在不给孩子造成负担、孩子不厌烦的情况下,未尝不可。但是,千万不能只追求以及过于追求这些,因为这些机械记忆不足以开启思维,与聪明无必然联系。要想有一个真正聪明的孩子,家长必须摒弃攀比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要务实,要从长计议,高度关注那些潜藏的、隐性的、直接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例如:感知觉的发展、交流的能力、运动的能力、阅读的能力、思维的水平等等。否则,恐怕就要应了那句古话:“小时聪明,大时未必!”
让孩子发挥智力优势
智力是多元而非单一的,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能力,主要有八种: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自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每个人生下来都拥有这八种智力,但这八种智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只有极少数人在所有的或大多数智力领域中都具有较高的水准,绝大多数人则是某些智力发达些,某些智力差些,且每个人的智力优势组合也都各不相同。这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以往以“能写会算”为标准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局限。它告诉我们,八种智力造就了千万种智力水平迥异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假如以己之短比人之长,天才也会变成傻瓜。例如,让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与爱因斯坦比物理,那么莎士比亚智商为零的可能都有;反之,如果让爱因斯坦写首诗与莎士比亚较量,那么爱因斯坦恐怕就不再是那个拥有最聪明大脑的人。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有一所动物学校,开设了长跑、游泳、爬行和飞行课,学校里的学生有小兔子、小鸭子、小松鼠和小鹰。学生们各自都有成绩遥遥领先的一门科目,也都有“拖考试后腿”的科目。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掉队,纷纷给他们报了各种课后补习班。于是,放学后,小兔子苦练游泳,小鸭子苦练飞行,小松鼠苦练长跑,小鹰苦练爬行。一年后,小动物们的弱势科目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优势科目却都大幅度退步。
这个故事听上去十分荒唐可笑:兔子天生就是赛跑的料,为什么要强迫他去游泳?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家长不也常犯同样的错误吗?总盯着孩子的弱势而忽视孩子的优势,殊不知孩子本身并不差,只是在他的弱势被夸大和过分关注的同时,他的优势(即禀赋)不幸被悄悄地埋没,受教育的空间也变得看似广阔其实狭小起来,最终只能以千篇一律的平庸告终。
所以,作为家长,在布局孩子的前程时,千万要三思而后行,切勿一味以世俗的标准左右孩子的命运。
盲目效仿别人,用自己的价值观想当然地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并摆布他的人生,这种丢了西瓜捡芝麻的做法得不偿失,非但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反而会葬送孩子的幸福和快乐。别忘了,爱因斯坦之所以是最聪明的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之所以是毫不逊色的莎士比亚,只因为他们都将自己的智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成才,就要发挥智力优势。
性格决定聪明的成就
先来做个选择题。根据下列陈述,从A、B、C、D四个选项中挑出一个你认为最可能有所成就的孩子。
A。被誉为“数学神童”,13岁考上牛津大学主攻数学。
B。作业总是很不工整,考试从没进过前十名。
C。淘气好动,总是闲不住,经常搞破坏。
D。笨手笨脚,五岁才会说话。
想必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这四个孩子到底都是谁呢?
A——二十几岁沦为妓女的“数学神童”索菲亚;
B——著有《时间简史》的霍金;
C——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的爱迪生;
D——写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
有点出乎意料吧?为什么聪明人反而一败涂地,天资一般的人却能成就不朽?因为,聪明是成才不可或缺的因素,但聪明却不能确保成才。爱因斯坦曾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几乎超出人们通常的想象。”那么什么是性格上的伟大?是快乐、兴趣、好奇心、自信……在某种意义上,性格因素甚至比智力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如果把智力因素比做操作系统,性格因素就是一个动力系统,对孩子的活动起着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作用。对于孩子的成长,作为操作系统的智力因素,每时每刻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作为动力系统的性格因素往往在起决定性作用!
被同学认定永远不能成才的霍金,却是一代物理大师,因为他对物理的情有独钟和执著追求;调皮捣蛋的爱迪生多年后成为硕果累累、无人能及的大发明家,因为他那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小并不出众,甚至智力发展有些滞后的爱因斯坦最终惊世骇俗、名垂千古,因为他对科学世界永无止境的浓厚兴趣;而13岁考上牛津大学的“数学神童”索菲亚,长大后却碌碌无为,甚至自甘堕落,因为不堪重负的脆弱心理。
原本智力并不出众的孩子,借助非同寻常的兴趣、好奇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