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第27章


地铁上,我们该警惕什么?
自从1863年世界上首条地铁开通以来,地铁已经发展了有一个半世纪。作为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它具有空间相对封闭和狭小、人员密集等特征。这也让地铁成为一些犯罪的高发区。
不过,像流言中所说的“迷药绑架”类罪犯来说,地铁真的是优秀的犯罪载体吗?我们不妨来以罪犯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果在地铁里要迷走一个姑娘,都需要面对什么样的难题?
在地铁中,人员密集是一名罪犯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挤过地铁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地铁通常都是人挤人、脸对脸的。即使是末班车,也不会出现美国地铁那样,一个车厢仅有一两个人的恐怖情况。
所以,对于一名试图以诱拐劫色为目的,以吸入性麻药为载体的罪犯来说。他需要确保没有“误伤”——过多人出现不适症状会引起同车厢人的注意,而不必要的注意绝对不是他所期望的。可是,为了能够让受害者吸入足够量的麻醉剂,罪犯必须持续、高浓度的向环境中释放麻醉剂。先不提他自己会不会晕掉,狭小的车厢必然会让其他乘客感到不适,引起警觉。
其次,就算罪犯成功将受害者迷倒,问题也并没有解决。如何将受害者“运”出地铁站?吸入麻醉剂的作用特点是需要持续的吸入,不然大约10分钟时间就会醒过来。如果需要不断的补充麻醉剂,无疑加大了犯罪的难度。此外,地铁站与其他公共场所不同,它拥有大量的监控设施。就果壳网楼下的大望路地铁站而言,每一个闸机、站台、电梯、楼梯的出口处都有多角度、多方向的摄像头。而站内还配有治安警察、以及大量的协管人员。在这样强大的监控措施下,将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运”出地铁站、或者就在地铁站的某个角落里作案谈何容易?
对于有预谋的罪犯而言,选择一个低风险、高成功率的作案场所十分重要。而地铁,显然不适合诱拐与强奸。
当然,地铁确实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由于人员密集,地铁车厢内更容易发生侵财类的犯罪,如偷窃、抢劫等。根据华盛顿警方公布的数据,2009年,华盛顿的公共交通系统一共发生罪案2032起,其中盗窃811起(约占39。9%)、抢劫894起(约占44%)、仅发生一起强奸案。而从2005年到2009年间,也仅发生5起强奸。
虽然不用对于“迷药诱拐”过度担心,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地铁中没有危险。基于地铁犯罪的特点,我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财产安全。下面的一些小窍门就可以帮助你远离侵财犯罪:
保管好自己的财务、不要露富:这应该算老生常谈了,收好自己的钱包,把背包放在前面。不要总是“无意间”露出自己的百元大钞。
进站前事先准备好公交卡,不要把卡装在钱包里:有人为了图省事,直接用钱包当卡;或者站在闸机前翻找钱包。这样很容易让犯罪分子注意到你的钱包以及贵重物品,将你视为偷盗目标。
如果需要使用电子设备,将他们保管好:为了让自己的旅途不那么无聊,大家都愿意在地铁上玩手机。如果要玩,一定不要在玩儿完后随意放回兜里。
不要站在门口:站在门口有诸多弊端,挡住了上下车人流不说,还可能给站台上的抢劫者机会。所以,为了自己的财产安全和他人的方便,请需要下车时,再站在门前。
尽管在中国的地铁往往都是许多人,但是在乘车人员较少,如乘坐夜班车的时候,同样也有发生暴力犯罪的可能。果壳再给大家提供一些安全提示:
尽量与你认识的人一起乘车。
和其他人一起等车、出站:如果站台内没有其他人,选择在摄像头照的到的地方等车。
不要进入空车厢:如果车内实在没人,可以选择头节车厢——地铁司机就在前面。
保持警觉,如果感觉周围有危险,立刻向乘务人员求助。
不要在地铁行驶过程中多次透露自己的目的地,如果目的地较偏僻,应该要求自己的熟人或亲人接站。
乘坐夜班车时,不要穿着过度暴露的服装,不要露财。将可能的激情犯罪发生可能降到最低。
结论: 让人在地铁里神不知鬼不觉就被迷晕的迷药并不存在。如果是利用现有的吸入式麻醉药物以同样的手法实施犯罪,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不适感,但无法真正将人“迷倒”。不过,确实需要警惕口服的迷药, 在娱乐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请谨慎接受陌生人递来的饮料。 此外,由于人员密集,地铁车厢内更容易发生盗窃和抢劫,大家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也许大多数人都抱着宁可信其有,小心总是没错的态度。不过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正是谣言滋生的土壤。对于潜在危险的错误认识,也会让人忽略更应该提防的其他犯罪方式。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郝建华主任,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徐伯章麻醉师,麻醉医师松鼠BOBO,以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朱景汉的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飞机:你被这些谣言骗过吗
(果壳中名:《坐飞机,你被这些谣言骗过吗?》,作者植物Dante)
尽管从统计上看,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一次事故往往给人印象深刻,使得飞机安全的问题格外引人关注,与此有关的谣言也不少,我们来听听飞行员是怎么说的吧。
/
谣言一:飞机越大越安全。
真相: 这个说法常常影响人们买机票时的决定,总想着选个大飞机安全。而实际上,飞机大小所影响的主要是舒适性,而非安全性。
通常情况下,飞行大体可以分为:起飞、初始爬升(离场程序)、爬升、巡航、下降、进近(进场程序)、最终进近、着陆这八个阶段,通常容易出现特情的关键阶段是起飞和着陆阶段。而对于不同的机型而言,其中七个阶段的操作程序和其相对的外界环境都是没有差别的,唯一的存在的不同便是巡航时的高度,通常大型机的巡航高度在10000米以上,而小型机的高度在9000米左右。在中纬度地区(大多数航线覆盖的区域),对流层在10000米…12000米以下,也就是说小型机的巡航是在对流层中,而大型机的巡航则在平流层之中。平流层中的大气相对于对流层稳定得多,所以大型机巡航时乘客们会发现很少有颠簸,而小型机中的乘客会时常遇到颠簸,但是这些颠簸都是在飞机承受范围内的,不然飞行员会根据雷达以及塔台提醒,果断地选择其他航路航行。
谣言二:飞机上只有一副降落伞,是给机长用的。
真相: 这个说法颇为阴险,机长职责的首要要求就是保障航班的安全,不可能装备让机长独自逃生的设备。举例看看空中客车(AIRBUS)330…200机型的应急设备吧: 氧气面罩、释放工具、便携式氧气瓶、海伦灭火瓶、防烟面罩、发报机、演示包、救生衣、手电筒、扩音器、药箱、医疗药箱、救生衣包、应急斧、加长安全带、石棉手套、救生包、加长安全包。除此之外,在驾驶员头顶两侧分别配有逃生绳;用于从驾驶舱撤离使用(迫降以后),完全不见降落伞的影子。 此外,在民航飞行员在所有的训练中,都没有过跳伞训练。也许一些军转民的飞行员会跳伞,但是《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的第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机长应该是最后一个离开航空器的人,谣言不攻自破。
/
《民用航空运输机长职责》
谣言三:飞机失事时会要求抱头姿势,其实不是为了增大生存率,而是为了死的时候有个全尸好辨认。
真相: 这套动作的学名叫做“防冲击姿势”(具体图解一般都在前排座椅靠背里的安全须知中),这样做是因为受到冲击时,人体会迅速前倾从而撞上物体,采取了防冲击姿势后,能有效减小四肢以及头部作动距离,从而减少四肢和头部受到的伤害。1991年,北欧航空公司一架麦道…81客机坠毁,当时机上共有乘客和机组人员129人。飞机起飞不久升到990米的高空时,引擎突然停止转动,驾驶员试图在一片田地上紧急降落。尽管飞机坠毁,有些乘客受伤严重,但无一人丧生,这与乘客按照指示采取了防冲击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为了死后有个全尸说法的荒诞之处在于,即使是采用了防冲击姿势,面对致命的冲击也不可能保证能身体各部位的完整,实际情况也确实是如此。很少有空难结果是有乘客遗体仍然完好的保持在其座椅上的,除非是客舱释压过久,有乘客在迫降前缺氧死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