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数风流》第62章


咦,连哄带骗?
在脑海中把王琅刚才的那句话又过了一遍,荀攸忽然回过味来。
两相还清之后,他们之间应该没有瓜葛了才对,怎么被她三言两语弄得好像是他理亏一样。而且之前那句话的言下之意分明是“被我看到就归我”,简直土匪!
联想到杜袭那句理所当然口气的“公达与公子同车而来,当然是公子的人”,荀攸哪里还猜不到,对方平时根本就是这个土匪作风,以至于周围的人见怪不怪,甚至被同化思想,也变成土匪逻辑了。
自己过两天该不会也步上杜袭后尘,被同化成土匪吧……
想到这种可能,荀攸抽了抽嘴角,觉得还是继续装呆下去算了。
王琅自然不知道自己的本性已经被人看透,见荀攸这边没有异议,她微微一笑,转向郭嘉:“我这里有许多公文,奉孝花三天看完,安置一下产业,就该挥师了。”
第一天至便直接安排工作,这是极信任之下才能有的举措。想想自己一别三年,连封书信也没有,郭嘉眨一下眼睛,笑道:“若为求田问舍,嘉定不会来寻公子,留在袁本初处才好。”
他若知道王琅给他的都是各地细作搜罗来的情报,垒起来足能装满两车,想必就笑不出来了。
益州之战的事宜王琅皆已策划妥当,郭嘉、荀攸的到来顶多算锦上添花,真正大用肯定要落在中原战场,也就是与袁绍的对决之中。
听郭嘉提到袁绍,王琅眉毛微扬:“怎么说?”
“袁本初爱士养民,对前来投奔自己的士人都能宠以优厚的待遇,得到悍勇之士也不吝惜赏赐、官职,南阳虽富,奈何公子太过小气,和袁本初怎么能比?”
“南阳郡可从来没人说我小气。”
“那是因为目光短浅的人看不到公子的小气;目光长远的人虽然能看到,但一部分畏惧公子,不敢说话,另一部分偏爱公子,不愿说话。”
郭嘉自己给自己倒了杯酒,用语隐晦地提了提王琅的用意。
历朝历代,后政无非为纠正前政之失。
《左传》中说:政策宽松,国民就会散漫,这时应当用猛烈的法令来纠正;太猛烈了,民众又会变得残忍,这时应当再实施宽松的政策。用宽松来调剂猛烈,用猛烈来调剂宽松,政治才能平衡。
周过多地运用仁德,因此被运用刑法的秦消灭,秦过多地运用刑法,又被运用仁德的汉消灭。然而汉朝虽然因为仁德得国,到了现在,仁德已经泛滥,刑法彻底松弛,到了亡国的关头。这时候一定要运用刑法去纠正国家,而不能使刑法更加松弛。
环顾四方诸侯,行事无道、迟早败亡的袁术姑且不去提他,余下诸侯中势力最大的无非是袁绍、刘表,然而这两人在境内都奉行宽政,不符合郭嘉对长远的判断。有严刑峻法、运用重典治国倾向的诸侯,莫过于兖州曹操以及他眼前的这位公子。
在郭嘉看来,这两个人都具备统一天下的明主素质。所不同的是曹操开局太差,不得不采用等而下之的“伐兵”、“攻城”,即使最终得到天下,也是一个残破不堪的天下;这位公子却是从几年前就开始布局谋划,尽力避免损耗地扩张实力。
一步先,步步先。
如果希望天下尽早平定,百姓尽早得到安宁,选择谁,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什么的,我尽力了_(:з」∠)_有些事情确实强求不来,大家的厚爱无以为报,我很惭愧QUQ
下一更在明天上午7点左右。当天有没有二更,会放在上午的更新里通知。
第48章 天府之国
“伯侯;公子相召。”
挑开军帐前的门帘;郭嘉脚步轻快地进了帐,走到几乎被卷宗淹没的杜畿身边;笑吟吟抽走他手中的竹简。
正在阅读的竹简被抽走;杜畿理了理案几上的卷宗,一边随郭嘉向外走;一边笑道:“怎么是奉孝亲自来通知?”
他生性旷达简傲,不拘小节;郭嘉不打招呼就进帐,直接抽走他手上的竹简,换成韩暨肯定要训导几句;杜畿却不以为怪,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难得公子良心发现,不用待在帐内看案牍,我出来活动活动筋骨。”
郭嘉用力向上抻了抻手臂,一脸轻松惬意。
刘表喜欢端方庄重的儒者,似郭嘉、杜畿这样的类型都是他所轻视的。王琅却不同,她原本生活的东晋是以旷达通脱为风尚的时代,郭嘉、杜畿这种程度的不拘小节已经算是比较守礼的一类了,自然不会在意。
杜畿半边眉毛一挑:“似乎听到了怨气啊。奉孝一来便被公子授予重任,得以入幕府遍览机要,背后引多少人暗暗欣羡,‘良心发现’何解?”
话语虽严厉,却是一副打趣的口气。
郭嘉听前半句还心中感怀,面带微笑,听到最后几个字时,脸色却彻底垮了下来:
“公子用人不疑,倾心折节不假,但这用得也太狠了,简直不把人的最后一分潜力压榨出来不肯罢休。”
他本以为王琅那日说的“公文”就是真的公文,没想到当天晚上送进自己房间的却是分布在益州境内的细作所打探来的各种消息,这份信任让郭嘉大受感动,当下加班加点地披卷研究起来,不多不少赶在三天看完,从此对王琅“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彻底看清,天天哀叹不已,被王琅听到以后,以“奉孝很有精神”为由,又塞了一堆卷宗过来,从此连哀叹的时间也没有了。
杜畿也听说了这件事,脸上不由带了点幸灾乐祸的表情,落井下石:
“我看奉孝分明是乐在其中。”
“彼此彼此。”
寸步不让地回敬一句,郭嘉停住脚步,王琅所在的中军大帐到了。
一进军帐,当先见到的是屏风上挂的一匹红色云气蝙蝠纹蜀锦,那种极鲜艳的正红与浮动不定的丝光牢牢抓住人的视线,一看就是造价不菲的珍品。王琅手上原本拿着一幅更繁复的翔凤游龙纹蜀锦,色彩绚丽,灿烂夺目,看见侍卫通报,她放下蜀锦,起身招呼两人,又走到屏风边,执起一端递向两人:“这便是寸锦寸金的蜀锦了。”
杜畿知道她平日过得简朴,实际经手过的锦绣珠玉不计其数,库房里也堆了不少,自己不取,专用来赏赐功臣。因此一点不担心她会被珍玩器物迷住眼,想了想,道:
“此物价比金银,却比金银轻便得多,公子日前烦恼金银重而占地,运输不便,有了这蜀锦,却要方便许多。”
王琅对他的眼光与敏锐非常欣赏,点点头道:
“伯侯所言甚是。粮谷军之最要,固然不可轻忽,蜀锦为贵人所爱,销于中原、江淮,足可支撑军资。蜀地宜桑宜蚕,蜀人擅长织锦,伯侯当善用之。”
中国历代统治者尚本抑末,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对手工业和商业却有着先天歧视,认为这些都需要耗费粮食,占用大量劳动力,对国力的增强并没有实质作用。但经略益州的诸葛亮却不这么想。
诸葛亮凭借他独到的目光敏锐发现了蜀锦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建兴初年就下令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将蜀锦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资的高度。经过诸葛亮的大力提倡与经营,蜀锦不仅行销魏、吴两国,甚至通过东南水路和陆路远销至东南亚及西亚诸国,曹操也曾派人到蜀中买锦,可见蜀锦是魏、吴贵人十分喜爱的畅销品,也是蜀汉政权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历史上的诸葛亮只花了两年时间就把蜀中打理得井井有条,其中有许多近乎天才的设计构想,显示了他作为三国时期超一流大战略家的战略眼光,他人根本无法企及。
要不是诸葛亮今年只有十二岁,王琅真想把诸葛亮带上。
好在蜀中遍地都是诸葛亮的脑残粉,诸葛亮治蜀时制定的各种方针政策的记载保留得非常完整,王琅当年攻下蜀中之后曾经细细研究过。
要不然回去给诸葛亮记上一功?
思维发散一阵,王琅回过神,说起正事:
“今日去青城山,两位随我一道。”
杜畿还在思考蜀锦的事,答应得有点漫不经心。
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确实超越时代,深受以农为本思想影响的杜畿在心里默默推算,有些将信将疑。不过耕地需要力气,织锦需要技巧,男女分工,并不耽误。盘算一阵,杜袭渐渐有了大概方略,只待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后修正细化。
郭嘉考虑的则是另一层面上的事情。
相传汉顺帝时期,张陵曾于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现在盘踞汉中的五斗米道教主张鲁便是他的孙子。青城山是张陵晚年的传道地,在五斗米道教徒心目中地位很高。
两日前雨霁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