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第一家族:荣氏百年》第42章


动作,直到此时被内地楼市唤醒雄心。当他投资通信行业失意之际,却在内地房市找回成就感。
深有意味的是,荣智健将中信泰富的投资重点放在印刻着他童年生活的上海,第一个项目即为上海市中心的老西门改造。老西门是上海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是旧时上海县城西城门所在,上海人有“出了老西门,就不是老上海”的俗语。荣智健此举,亦可见其对老上海情有独钟。
由于老上海建筑低矮、拥挤,拆迁困难,因此,老西门虽处黄金地带,却与周边高楼层起的景象格格不入。在上海房地产版图上,这实在是一块“硬骨头”,无数开发商止步于此。荣智健当然不会轻易放弃。2001年夏天,中信泰富与中远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联手拿下老西门聚集区6。89万平方米建设合同,双方计划动用15亿元资金,打造“老西门新苑”、“老西门新城”生活社区。
开发新项目,尚需时日才见结果,直接购买现成项目,当即见效。2001年年底,中信泰富以20。2亿港元向中信香港购入上海静安区中信泰富广场80%权益,以6。82亿港元购入华山公寓100%的权益。
经确认评估,中信泰富广场价值约25。6亿港元,80%权益折合20。48亿,华山公寓估价约合6。91亿。中信泰富收购价稍低于此,乃是征得中信总部同意,亦可见中信高层对其之支持。
此后,中信泰富又在上海青浦区竞得一处145万平方米地块,开发低密度住宅,并延伸至长三角地区,在扬州、无锡等地竞得多处地块,并将宁波建成的商业中心,取名中信泰富广场。
几乎与此同时进行的是中信泰富对上海基建资产的出售。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信泰富相继购入延安东路隧道、打浦路隧道、徐浦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沪嘉高速公路等基建项目权益。截至2009年秋天,上述项目权益全部售完,中信泰富回笼资金61。6亿港元。
腾挪转移之间,中信泰富在内地房地产市场的布局悄然成型,随着楼市走热,收益水涨船高。
首富的荣耀
2002年秋天,《福布斯》杂志刊登了胡润制作的中国富豪榜,60岁的荣智健以8。5亿美元身价当选内地首富。终于,在历经坎坷后,这个百年家族的第三代企业家达到事业的顶峰。
20世纪前半叶,荣宗敬、荣德生为荣氏聚敛巨额财富,第一次被民间公认为这个国家的首富。荣毅仁在家财大散之后重头再来,将后半生心血付予中信集团,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当选首富。到荣智健时,荣家三代,尽数成为一国之首富。若以财富多寡论成败,荣家当之无愧为“第一家族”。
在胡润的统计中,荣智健的财富主要是中信泰富股份。得益于楼市、电力、基建方面的投资回报,中信泰富在2001年后业绩迅速回升,当年收入22亿美元,按荣智健18。82%的持股比例计算,个人年收入超4亿美元。若算入股价市值及其他个人投资,恐非《福布斯》杂志所公布的8。5亿美元所能涵盖。
这时的内地社会,似乎并不欢迎首富,或者说,急转直下的舆论氛围让富人阶层感到逼仄和压力。
2002年,一份关于富豪偷税的调查报告广为传播。当人们谈论起富人时,“偷税漏税”、“为富不仁”成为应用最多的词汇。伴随激烈声讨,各种不利数据都指向他们,富豪非正常死亡、入狱频现,并牵出一条条“大鱼”。“权贵资本”遭遇质疑和声讨。一时间,富豪们变得保守起来,极尽低调隐忍之能事,甚至有人对制作财富榜的胡润发出恐吓,希望不要把自己排列到榜单上。
身在香港的荣智健有能力远离喧嚣,工作之余,他或者与李嘉诚、郭鹤年等球友去维多利亚湾挥几杆高尔夫,或者乘坐私人飞机到欧洲庄园享受生活,亦或在香港的豪宅中享受天伦之乐。
内地媒体对荣智健这种挥金如土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指手画脚,荣智健却满不在乎地说:“由他们讲吧。我喜欢住舒适房子,喜欢音乐、高级音响、汽车、船、钓鱼,还收集古董和字画。在我自己条件许可范围下,那有什么不对?我本来就是资产阶级出身嘛!”还有人置疑他的财富来源,对不断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颇有微词,荣智健理直气壮的回击:“我已协助中信集团把资产从2。5亿港元增加到差不多250亿,我为什么不可以也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呢?”
说这话时,荣智健依旧笑容满面,不动声色,似乎只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普通老人。只有那满头标志性的白发,谈笑间暗藏的机锋,才有可能让人将他与国之首富联系起来。
国泰、港龙再起波澜
商场如战场,作战时机至关重要,被广泛信奉的一个道理是: “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言外之意,是说在利益面前,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这至少在国泰、港龙两家航空公司身上可以成立。
和睦相处十余年后,国泰航空与港龙航空的矛盾再次爆发,“导火索”是内地航线。
1989年,荣智健调整旗下航空业务结构,国泰将北京、上海等内地航线让给港龙。随着大陆经济腾飞,航运市场空前繁荣起来,内地航线成为利润丰厚的“香饽饽”,每年为港龙航空赚取巨额利润。
毕竟是多年的对手,国泰、港龙虽同处一面旗帜下,虽已尽量避免业务交叉,仍免不了暗中钩心斗角。眼看港龙航空业绩飞涨,国泰航空妒意顿生,2003年单方面撕毁协议,开始与其争夺内地航线。
争夺的焦点放在北京、上海、厦门三条热门航线。2003年3月21日,国泰航空向香港空远管理局申请三条国内航线的经营牌照。在港龙航空拥有的18条内地航线中,上述三条航线赢利能力最强,国泰毫不避讳地直接争夺,势必引起港龙方面的强烈阻挠。
港龙航空将国泰航空告上香港最高法院,诉讼理由是,《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间航空运输安排》规定“一公司一条线”,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基本法》第131条:“提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往返航班,需由中央政府以及特区政府磋商安排。”
当初港龙初创,国泰曾以“一公司一条线”为由,阻挠港龙涉足内地航线,如今两者位置调换,耐人寻味。
但事情并非两家航空公司单纯争夺航线那么简单,如果没有明确的倾向,国泰与港龙共同股东中信泰富岂能容忍两家“内斗”?而事实上,从1995年开始,中信泰富不断增持国泰航空股份,减持港龙航空股份,相应地,中信泰富在国泰取得的收益也高于港龙贡献的利润。
牌照争夺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分歧,根据现有资料还无法清晰梳理得知,但结果却颇能说明问题。2003年年底,国泰航空如愿以偿,获得香港至北京、上海和厦门三地的空运牌照。以香港社会对法律的重视,港龙航空搬出上述规定、条款居然不起作用,此案之复杂可见一斑。
国泰开通北京、上海、厦门航线后,港龙客户严重分流,每年因此损失5。5亿港元。
事实上,扶植国泰是中信泰富进行航空业务重组的一部分。随着竞争加剧,荣智健感到有必要培养核心竞争力,以对抗海外航空巨头。荣智健雄心勃勃地构建东亚航空版图,意图占领客运、货运市场,国泰航空正是荣智健打出的“客运王牌”,而“货运王牌”乃是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首都机场、中信泰富三方共同投资打造的“航母级”航空货运公司。国航以飞机、发动机、库房等资产出资,拥有51%的控股权,中信泰富以5亿人民币现金入股,持股25%。荣智健对合作寄予厚望:“国航有飞往世界各地的国际航线,经营50余年的经验、优秀的管理班底,这是合作基础。而我们(中信泰富)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我们的公司会有前途。”
中信泰富涉足航空货运,不可能没有得到中信总部的首肯和支持。关于这一点,2004年1月5日,一向低调的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信泰富未来的主营业务仍然是电力和基础设施,但集团将全力支持中信泰富参股国内各大航空集团,母公司会把与国内航空集团如东航、南航等合作及洽谈入股的事宜全部交由中信泰富去做。”
当时,“非典”阴霾消退不久,各航空公司还没有完全恢复生机,中信集团趁机将中信泰富推向前台,重整国内航空资源。当然,直接收购或兼并重组,均离不开荣智健的资本运作和资产整合能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