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不懂经济学》第45章


单。
93。拉弗曲线:税率越高政府越富?
在经济学界,美国20世纪经济学家拉弗的知名度颇高,使其著称于世的就是“拉弗曲线”。所谓拉弗曲线,即指在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进而导致收入减少,即税基缩小,反而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拉弗曲线的原理并不复杂,专讲税收问题。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曲线,不但让拉弗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还使他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拉弗曲线为什么这么重要,懂得拉弗曲线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要知道拉弗曲线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影响深远,而税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懂得拉弗曲线不但能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更能看明白因税收而造成的社会状态,因而对每个人来讲,拉弗曲线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滞胀期无法自拔。在一次宴会上,拉弗遇到了当时福特总统的助理切尼,通过解释拉弗曲线使其明白了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指出:税率为零时,税收自然也为零;而当税率上升时,税收也逐渐增加;当税率增加到某一点时,税收额达到抛物线的顶点,这就是最佳税率,如再提高税率,则税收额将会减少;若税率达到100%,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都会停止。因为这时人们的所有劳动成果都被政府征收了,他们自然不愿意工作,因此由于生产中断,没有什么可供征收,政府的收益也就等于零。后来,拉弗曲线得到里根的支持,并据此制定“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作为竞选总统的策略。里根就任总统后,拉弗自然成了里根的幕僚。此后,里根政府以拉弗曲线为依据提出一套以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纲领,终于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重新走向繁荣,可以说,拉弗曲线理论为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拉弗曲线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我国古代就多有类似阐述。如我国古典名著《管子》中提倡“取民有度”,把制定适当的税收标准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政策。历史巨著《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善因论”的经济思想,他说:对于普通百姓的经济活动,政府的政策“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即是说,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是顺应和听任人们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不要横加干预,在某些方面进行诱导和教化,鼓励或告诫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参与哪些经济活动,必要时才进行一定的调节和限制,“与民争利”则是最不好的经济政策。这无疑是在税收方面的精辟阐述。
当然,拉弗曲线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明确、简单且模型化。它不但具有财政意义,还可以指导政府通过税收调节社会经济,并使人们清晰认识社会经济的现状。
例如,我国近年来偷逃税款、走私行为略有减少,但仍是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造成经济主体偷税漏税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的原因,也有征管体制不利的原因。但首先,肯定存在税率过高的因素。税率过高不仅会影响我国税收的征管,在税收征管手段不完备、经济主体法制观念不强、税收征管执法不严的情况下,还可能会促使经济主体冒风险偷税漏税。而走私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某些商品关税过高,偷逃关税,可以有高回报。另外,自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国内资企业与外商合资经营之风愈刮愈烈,这是为什么?国内企业之所以纷纷与外商合资,就是因为三资企业能享受国家明确规定的“免二减三”税收政策。这种税收上的优惠就是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手段之一。
税收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使拉弗曲线在经济学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拉弗曲线,因为各国都要利用拉弗曲线来寻找最优的税收点。
94。比较优势法则:指引世界经济的魔棒
要了解比较优势法则,首先要知道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他说:“当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出现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这种产品就应该完全由该国家生产,另一个国家则通过贸易获得该产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每个国家都自给自足过自己的日子不是挺好吗?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论的目的就是引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的观点。不要看它只有一句话,实际上迄今为止,世界所增加的财富,人们过上的好日子全凭这句话而来。这是一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
当然,亚当·斯密不是上帝,他的认识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于是后来另一位在经济学上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其绝对优势论做了补充完善,提出了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举例说,哪怕葡萄牙生产布料和葡萄酒的成本都比英国要低,但只要英国本身生产布料的成本比葡萄酒低,那么葡萄牙就应该集中精力生产葡萄酒而不是布料,而英国则应该集中精力生产布料而不是葡萄酒。因为葡萄牙可以更轻易地在葡萄酒生产的竞争中胜过英国,而英国则更容易在布料生产的竞争中胜过葡萄牙。
大卫·李嘉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选择,国家、企业或个人并不一定非要比竞争对手有更好表现,也并不需要把某个产品的生产成本降得更低,只要你自身有更好的一方面,就可以集中精力在自己相对优势更大的领域中发展。有两个孩子,一个很聪明,无论是动手、动脑,干什么都很好,而另一个则相对较笨,哪方面都不如聪明的孩子,可是他喜欢玩泥巴、捏泥人,这也是他唯一干得好的事情。小的时候,聪明孩子捏的泥人比笨孩子的漂亮,其他事也干得不错。然而,两人长大后,聪明孩子干干这个、干干那个,什么干的都不错,却一直找不到能定下来的职业方向,而笨孩子只玩泥巴、捏泥人,从小玩到大,结果不知不觉就成了有名的雕塑家。掌握住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做好它,你就有了在市场上生存的本领。
比较优势法则指出: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现代的竞争力概念就是建立在比较优势法则之上的。当然,如今的比较优势法则又有新的发展,针对比较优势法则中的种种决定性要素,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更为积极的见解。在古典经济学的论述中,那些投入要素——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被认为是无法改变的,而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企业可以摆脱当地市场条件的束缚,转而从全世界范围内找寻获得投入要素的机会。
比如,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国家作为其运营的地点。为了保持比较优势,它可以根据特定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开采、研究水平、劳动力成本等)进行选择。最终,能够满足企业所需要的特定要素的国家将获得企业的青睐。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一穷二白变成今天的世界工厂,原因在哪里?其实比较优势法则一直在背后指引着这种变化。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劳动力成本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几乎等于零。于是,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中国则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来发展自己,于是有了腾飞的30年。
时至今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则不断扩大,许多工厂又纷纷向东南亚迁移。这就是比较优势法则的魔法,它就像一根魔棒,牵引着世界的生产和贸易变化。
经营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开放、可利用技术的日益增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比较优势法则的应用范围,同时也改变了它的一些机制。但不管怎么样,如今,对于我们所认识的竞争力的一些基本规律,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原则仍然适用。
95。一价定律:不存在的理想状态
经济学界货币学派的鼻祖弗里德曼认为,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