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324章


间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这一点是客观的、必然的。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
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之
间,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
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
要依据。人们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条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变
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巨大的反作
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腐朽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先
进的上层建筑,是改变旧的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
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剥削
阶级专政的社会里,这种矛盾表现为剧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有通过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但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
的性质,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改革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
节的缺陷,从而促使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
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
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和方面,不断地有秩序地得到解决。
阶级
阶级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得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的社会集团。其实质是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
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
一个经济范畴,社会划分为阶级,表明了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不同
地位。阶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
联系。在各个阶级社会里,都有两个基本的对抗性的阶级。不同的阶级地位
决定着人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精神面貌。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必然引起激烈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国家
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
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机关。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国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又将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而逐步消亡。国家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对内主
要是实行阶级统治、调节社会关系、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等,对外主要
是保卫本国的主权和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国家的阶级性质
不同,其职能的阶级内容和行使职能的目的也就不同。国家的历史类型有:
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四种。前三种是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由广大人民群众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民群众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
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称,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
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而得
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这一结论同历史唯心主义所宣扬的英雄
史观划清了界限。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就是承
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
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
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正确处理与
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引导、教
育、组织群众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并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群
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是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体现在党的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
意识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
部分社会科学在内,它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并为特定的经
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服务。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而先进的
社会意识形态是在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形
态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经
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阶级性最强烈、最鲜明,对其他各种意识
形态有重大影响。哲学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指导作用。
但社会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在社会
主义历史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同样客观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任务。
文明
文明相对于蒙昧、野蛮而言,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人
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积极
成果的总和。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
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