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我们的世界》第14章


第二点涉及到马丁“闪电站”理论中更为根本的论争分歧。几年以来,关于新世界大型动物的命运最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些依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游牧民族是怎样消灭数千万的大型动物的呢?在整片大陆上,光靠十四个射杀动物的遗址难以得出大型动物遭到大屠杀的结论。
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后,保罗·马丁引起的这场论争依然是科学界的热点。有些人专门致力于对马丁理论的证真或证伪,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树木年代学家、放射测年学家、古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有时火药味十足的论争。不过,他们中几乎所有人都是马丁的朋友,还有许多是他以前的学生。
作为对马丁“射杀过度”理论的反驳,他们提出的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无非是气候变迁或疾病蔓延,后来不可避免地被人们戏仿为“寒冷过度”或“疾病过度”理论。“寒冷过度”理论的追随者最为众多,但它本身是个杜撰之词,因为“过热”和“过冷”这两个词都遭到了批评。一种理论认为更新世末期经历了气候恶化,随着冰川的消融,世界瞬间进入到冰川期,不计其数的脆弱的动物却并不知道这一点。还有一些人提出的观点恰恰相反:全新世时期气温的骤然升高宣布了毛皮动物的末日,因为他们几千年来适应的一直是严寒气候。
“疾病过度”理论认为,到来的人类,或者陪伴人类的生物带来了病原体,于是美洲的所有其它生物都消失殆尽。随着冰川的继续消融,猛犸的机体组织有可能会被发现,通过分析它们,我们也许能证明这个观点的真伪。这个假设并非空穴来风:第一批美洲人的大多数后代都悲惨地死于欧洲人到来之后的那个世纪里。只有少数一部分死于西班牙人的利剑下;剩下的都死于旧世界带来的细菌,因为他们没有这些细菌的抗体:天花、麻疹、伤寒症和百日咳。单单在墨西哥,西班牙人出现之前估计有2500万中美洲人生活在这里,但数百年之后,这个数字陡然降到了100万。
即使疾病在传播给猛犸和其它更新世巨人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或是通过狗和家畜直接传播,智人依然是罪魁。对于“寒冷过度”理论,保罗·马丁作出了这样回应:“用一些古气候学专家的话来说,‘气候变迁是相当频繁的。’并不是气候不变化,而是它变化得实在太频繁。”
古欧洲遗址表明,智人和现代尼安德特人随着冰层的前进和消退不断地往南往北迁移。马丁说,大型动物也会这么做的。“大型动物身躯庞大,气温的变化不会立即对它们产生影响。它们可以长途迁徙——或许没有鸟类走得远,但是比起老鼠来肯定要远得多。老鼠、狐尾大林鼠和其它小型的暖血动物安然度过了更新世的大灭绝,”他又说:“所以难以相信突然的气候变化会让大型哺乳动物活不下去。”
第五章 失去的动物种群(5)
植物比起动物来,没有什么移动能力,一般说来对于气候也更为敏感,但它们在大灭绝时期似乎也安然无恙。在兰帕德洞穴和其它大峡谷山洞里的地懒粪便中,马丁和他的同事发现了狐尾大林鼠的粪堆,里面夹杂着一层层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植物残渣。除了一种云杉,山洞中的狐尾大林鼠和地懒的食物并没有因为温度变化而灭绝。
不过马丁下此定论的依据还是地懒。克洛维斯人出现后的一千年中,在整个美洲大陆上,地懒所有行动缓慢、笨拙、容易捕获的食物都消失了。放射性碳测定的年代证实,在古巴、海地、波多黎各发现的尸骨属于地懒,它们在之后的5000年里依然存活着。它们最终的灭绝与8000年前人类抵达安的列斯群岛9的时间相吻合。在小安的列斯群岛,比如说格林纳达,人类抵达的时间要更晚一些,存活着的地懒也属于较为早期的物种。
“如果气候变迁足以使阿拉斯加到巴塔哥尼亚的所有地懒都灭绝的话,那么西印度群岛上的地懒也不可能例外。但是,它们却存活下来。”这些证据同时也说明,第一批美洲人是靠陆路抵达美洲的,而非水路,因为他们在五千年之后才来到加勒比海。
另一个遥远的岛屿上发生的事能够进一步证明这个观点:如果人类未曾进化,那么更新世的大型动物或许今天还存活于世。在冰河期,弗兰格尔岛10——北冰洋中一块楔形的坚硬苔原,曾经与西伯利亚相连。然而,因为它的位置太北,进入阿拉斯加的人类并没有利用这条途径。全新世时期,随着海水变暖、海平面上升,弗兰格尔岛再次与大陆隔绝;岛上剩下的长毛猛犸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它们被迫适应资源有限的岛屿生活。当苏美尔和秘鲁的人类走出洞穴,建起伟大的文明,弗兰格尔岛上的猛犸依然生存着,它们进化成为一种矮小的品种,比其它大陆上的猛犸多活了7000余年。4000年前,埃及法老的统治时期中,它们依然生存着。
更新世大型动物中最令人惊讶的一个物种——世界上最大的鸟类,灭绝得更晚一些,因为它们生活在人类未曾注意到的一个岛屿上。新西兰的无翼恐鸟重达600磅,这个体重是鸵鸟的两倍,直立起来的身高也得高一码左右。在哥伦布航行到美洲之前的两个世纪,第一批人类就开始生活在新西兰了。到发现新大陆的时候,最后的十一种恐鸟都已灭绝。
在保罗·马丁看来,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大型动物是最容易追捕的。射杀它们能给人类带来最多的食物和最高的声望。”离图马莫克山实验室不到一百英里,喧嚣的图森城的那头,十四个克洛维斯射杀遗址中有三个坐落在这里。其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叫默里斯布林斯遗址,里面遍布着克洛维斯人的矛头和猛犸遗骸。马丁的两个学生万斯·海恩斯和皮特·梅恩格发现了这个遗址。根据海恩斯的描述,地层已经腐烂,看起来像是“记载着地球五万年以来的历史的书页”。这些“书页”中包含了好几种已经灭绝的北美物种:猛犸、马、骆驼、狮子、大野牛和惧狼。临近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貘与另外两种今天依然存活着的动物:熊和美洲野牛。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人类曾经屠杀一切,为什么它们存活下来了呢?为什么灰熊、水牛、麋鹿、麝牛、驼鹿、驯鹿和美洲狮依然活跃在北美洲,但其它大型哺乳动物却消失了呢?
北极熊、驯鹿和麝牛生活在人类相对较少的区域,生活在这里的人类认为寻觅鱼类和海豹为食要容易得多。在生长着树木的苔原南部地区,行踪诡异、速度敏捷的熊和山狮擅长在森林或漂石中藏身。其它物种则和智人一样,是在更新世生物灭绝的前后才抵达北美洲的。比起默里斯布林斯遗址中发现的、现在已经灭绝的大型美洲野牛而言,今天的平原水牛在基因上与波兰野牛更为接近。大野牛灭绝后,平原水牛的数量激增。同样地,在美洲牡驼鹿灭绝之后,今天的驼鹿是从欧亚大陆迁徙而来的。
第五章 失去的动物种群(6)
剑齿虎之类的食肉动物很可能随着猎物的消失而走上灭绝之路。有些更新世的物种,比如貘、野猪、美洲虎和美洲驼,向南逃得更远,它们藏身于墨西哥、中美州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剩下的物种相继灭绝,这块巨大的避难所最终接纳了更多的成员——水牛、麋鹿和其它动物结伴而至。
发掘默里斯布林斯遗址的过程中,万斯·海恩斯发现有迹象表明,干旱曾经迫使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去寻找水源——一个泥泞的地洞旁有一串脚印,这显然是哺乳动物企图挖井饮水的证据。在这里,它们很容易就可能成为猎人的囊中之物。它们上面的地层中是一段已经变为化石的黑色藻类,这些藻类死于许多“寒冷过度”理论的支持者们所提到过的寒潮中——但是,猛犸的尸骨排列在这个地层之下,而不是之中。
这是另一条线索,暗示如果人类从未存在过,这些被屠杀的猛犸的子孙后代今天可能还活在地球上:大型猎物灭绝后,克洛维斯人和他们著名的石制尖器也难以为继了。随着猎物的消失和天气的转寒,他们或许移居了南方。但是几年之后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时期,克洛维斯文明的继承者出现了,他们把矛头做得更小,用于捕杀体型更小的平原水牛。这些“弗尔萨姆人”和剩下的动物之间在数量上达到了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