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249章


的人力分配,整个府里面内务这一摊,她应该当仁不让地加以承担。可是书里面一开始呢,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怪的现象,她像槁木死灰一样,对整个家族的事情不闻不问。整个荣国府的管理权落在谁手里呢?落在旁系,落在贾赦的儿子、儿媳妇,实际上就落在那个儿媳妇,就是王熙凤的手里。但是呢,王熙凤并不以为自己篡了谁的权,而李纨自己,也并不觉得别人占了她的位,从书里描写上看,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的话,这是很奇怪的。
第四十五回,写李纨跟王熙凤两个人对话,王熙凤突然说起来府里每个人月银的数目。那么就出现一个惊心动魄的数字。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李纨所领的月银是二十两,比王熙凤多四倍,比宝玉及其他平辈小姐们多十倍。跟谁相等呢?跟贾母和王夫人相等。就书论书,就书里面的事论事,这个情节设计是不合理的。你一个儿媳妇,一个寡妇,你在经济上的待遇,怎么能跟府里面的府主,跟你婆婆,跟你太婆划等号呢?没有道理。而且王熙凤还说,除了这份月银以外,她还有园子地,地租归己;荣国府在外地的庄园,每年来缴纳地租,会有银钱也会有实物,分配时会按级别有多有少,叫年例——书里没直接描写荣国府分年例的情况,但是非常细腻地描写了宁国府贾珍收年租分年例的情形——王熙凤进一步指出,李纨领的年例,是上上分儿,也就是最高一档,应该也是跟王夫人、贾母齐肩。可见她享受的待遇是很特别的,她和贾兰的生活是很特殊的。曹雪芹写李纨在荣国府的经济地位,他怎么会写成这个样子?
你现在想一想,刚才我讲到的,真实生活当中那个情况,再想想书里面的有关描写,把二者重叠起来,相合之处是不是颇多?因此我的结论就是,如果不能说李纨的原型就是马氏的话,那起码李纨的身上,有马氏的影子,很深的影子。如果你把这个李纨想象成马氏,就一通百通。怎么叫一通百通啊?江宁织造府来了新的府主带着夫人,你搬到旁边去了,但是你的待遇能够削减吗?你原来是夫人的待遇,你丈夫死了,所以你才失去织造夫人的地位,你又没犯什么法、有什么错,皇帝还对你死去的丈夫给予很高的评价,表达很深切的惋惜,虽然任命了新的江宁织造带着夫人来了,你让到旁边了,你待遇不能变,听明白了吗?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当中李氏还在,她有了新的儿子、儿媳妇了,而且是皇帝指定的,那么这个新来的儿媳妇,书里与之相对应就是王夫人,她来管理家庭事务,她把自己的外侄女找来,支撑自己这个家庭,你马氏没话说,你退出管理层了,只是待遇不变。所以这样一考察,就会感觉到,曹雪芹他在塑造李纨这个人物的时候,他心中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就应该是马氏,他只是把她的辈分降低了一辈来写。
通过文本细读,还可以找到更有力的佐证。第二十二回,有一笔就更意味深长了。第二十二回写元宵节,荣国府举行家宴,还制灯谜,非常热闹。这是一个最讲究家庭团聚的节日。贾政王夫人主持家宴,贾母是母亲,当然在座,宝玉、贾环是儿子,也不能少,迎、探、惜三春,迎春和惜春虽然不是贾政的亲女儿,但是一直养育在荣国府里,林黛玉是贾母的亲外孙女,父母双亡了,寄养到舅舅舅母家,这几位小姐当然都在,李纨呢,书里面设定她是贾政王夫人的儿媳妇,当然到场。可是,有一个人物不在,谁不在啊?贾兰不在。
第二十二回写成这个样子。按说写得不对头啊。不要说书里荣国府那样的贵族府第,一定讲究规矩,小家小户也讲究规矩,是不是啊?一家团圆,围桌吃元宵,你怎么能不来呢?书里面的描写实在古怪,说贾政忽然发现兰哥儿不在,问怎么不来?李纨跟男眷不能在一个空间,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闻声站起来,表示尊重,她就回答,注意,书里写李纨她是笑着回答,说因为他说老爷没叫他来,所以他没来。这怎么回事?如果没有生活原型,一个虚构的小说,写一个封建大家庭,你不能这样写,太离谱了!按书里设计的人物关系,贾兰是贾政的什么啊?是亲孙子呀,而且贾兰是不懂事的小孩吗?不是,贾兰那时候已经读书了,知书达礼了,可是祖父祖母主持元宵家宴,他却不主动出席,说没特别地叫他,他就不来。为什么写成这样?
我觉得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写这个场景的时候,他是根据生活当中的真实情况来写的。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大家想一想,如果马氏她没有生下曹的那个遗腹子,或者生下了以后夭折了,她抱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跟她来说是亲母子关系,可是跟那个曹来说,有没有血缘关系啊?没有血缘关系,曹只是他名义上的叔叔,叔叔家进行元宵的团聚,你没叫我,我就不去,是不是顺理成章啊?各家门另家户,咱不是一家子啊。有人也许会问,马氏儿子都不主动去,马氏为什么要去?如果只是曹和曹的夫人他们举行家宴,如果上层婆婆死掉了,她也可以不去,你明白吗?你们是另外一家人。但是李氏这个婆婆还在,你丈夫死了,你婆婆还在,你要不要去啊?必须去。她去,也没让儿子跟着去。
为什么书里写贾政询问贾兰怎么没去的时候,李纨一点不紧张啊?她答话时还笑。按书里的人物设计,李纨父亲是国子监祭酒,她应该特别懂礼,公公问孙子怎么没来?应该惶恐万分,怎么搞的啊,不懂礼法,我教育失责啊!但是呢,书里写她笑着回话,意态十分轻松。为什么?就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如果遇到这个情况,马氏就可以笑着说话,当然话语会非常委婉,但传递的信息一定非常明确:我儿子不是你们家的成员,你请他就来,你不请他就不来。当然小说里后来写到,在场的人们都说这个兰哥儿真是牛心古怪,就派贾环带人去把贾兰请过来了,贾兰来了,贾母、贾政表现出都很喜欢他。这段古怪的情节,就在许多读者不经意的阅读中,流淌过去了。
书里的这些“假语”,所隐藏的“真事”,就是在曹家,马氏和曹及他的夫人不是一回事,曹出了问题,他的夫人一定受牵连,但是马氏可以除外。
雍正夺取了王位之后,他对曹,没有马上罢官治罪,把他交给怡亲王看管,实际上是政治上被重点监视了。那个阶段,无论曹如何在奏折上讨好雍正,雍正的批语都非常严厉冷酷。到了雍正六年,才借“骚扰驿站”
的罪名,抄没曹家产,将他逮京治罪。雍正打击曹,是分两波进行的。书里面写荣国府贾政的垮台,也写成皇帝分两次给予打击,第一波还留有点余地,第二波那就毫不客气,忽喇喇大厦倾了。
雍正在处置曹的时候,特别下旨意,让负责抄家的官员隋赫德在把曹押解到北京以后,拨出少量住房,安置其家属。有专家考证出,当时所拨的那所有十七间半房屋的院落,就在现在北京蒜市口那里。所谓曹的家属,主要是指两位寡妇,一位是曹寅的未亡人李氏,一位是曹的遗孀马氏。对于曹的妻子儿女,雍正不可能有什么怜恤照顾之心,但是李、马二位寡妇,其亡夫都是先皇康熙宠信的。曹寅不消说了,康熙对他情同手足。对于曹,他死掉后,康熙对内务府大臣们说:“曹自幼看其成长,此子甚可惜!朕在差使内务府包衣之内,无一人及得。查其可以办事,亦能执笔编撰,是有文武才的人,在织造任上极细心谨慎。。”这些至高的评价都记载在清宫内务府档案里,一直保留到今天。
雍正下手打击曹,他是可以毫无顾忌的,因为康熙后来对接任曹的曹,并不欣赏,在康熙朝留下来的档案里,没有留下什么对康熙对曹褒奖的话,附带说一下,康熙晚年对原来宠信的李煦,也多有批评,甚至流露出厌弃情绪。但是雍正登基时宣布的所谓先皇遗嘱里,强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也就是康熙在那么多的儿子里,单觉得第四个儿子,即胤,各方面最像他,因此自己驾崩后,继位者非四阿哥莫属。不管这个遗嘱是真是假,胤成为雍正皇帝以后,他得拿出一个姿态,就是我确实是父王所有儿子当中最像他的一个,我处处遵照父王的意思来做事。
那么他的父王对曹寅那么好,他能够对曹寅的未亡人——即使她是已经被他惩治的李煦的妹妹——完全翻脸绝情吗?他是不能的。康熙对曹有非常正面的评价,而且记载下来,他对曹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