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社会》第67章


坏恼峭绲牧α浚俏奘竦牟斡搿?br />
〔c。时间的力量〕
这一力量,与其说是时间,不如说是坚持,是对真相的锲而不舍。人们常说,时间是最好的治疗师,时间会让人淡漠痛苦与羞耻。其实,时间并不只是让人忘记,时间同样会让人跨越艰难,记住过去,同样会拂去流沙,为人们捡回失落的记忆,让被遮蔽的真相逐渐显现。
11月15日“年画虎”跃然网上,有关专家与年画印制厂商也表示“有99%的概率是同一只老虎”——这已经是亲子鉴定的概率了。甚至连著名的“挺虎派”也开始公开“反水”,直言“周正龙虎照片为假”。有关真相的另外的“1%”大概也只剩下周正龙及其他相关造假方的正式表态了。伴随着反对力置的逐渐占据上风,尽管周正龙扬言要起诉厂家和网民,显然也不过是虚张声势以作抵抗。谁都知道,这一幕闹剧此时已经接近尾声。当大家苦求的真相几乎变成了人所尽知的“常识”,最后大家等待的不过是一个投降仪式。尽管大家心知肚明,就纸老虎的真假问题而言,这一投降仪式已经没有什么决定性影响。大家等待的只是更多真相与具体的问责。
为什么许多人仍在为一个迟到的仪式而寝食难安?为什么真相大白后官方依旧沉默,而周正龙可以继续像大明星一样四处出镜?如果说周正龙只是一个“替身演员”,那么藏在他背后的若干演员、导演与投资方又姓甚名谁?尽管这一切有所拖延,但是自始至终人们并没有放弃“讨回真相”的努力——怀抱真知与理想,心存希望,相信时间。只要相信时间,时间就会站在追求真相的人一边。
〔d。象征的力量〕
2007年发生在重庆的“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为什么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石破天惊地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便已经具有被符号化与象征化的潜质,并且很快地被赋予时代内涵与象征意义。媒体与网民之所以近乎无节制地赞美“史上最牛钉子户”,并且趁机抒情明理,就在于从中倾听到了一个时代的脉搏。
同样,在媒体与网民的极度关注下,“纸老虎”的出现很快形成标杆被公众添加意义。一方是造假者信誓旦旦,浑水摸鱼,混淆是非,寡廉鲜耻;一方是质疑者拼装细节,众志成城,仔细求证,穷追猛打。互联网时代,一场真理与谎言的搏杀就此展开。“周老虎”事件完成了社会力量有权利、有能力探寻真相的一次总动员。与此同时,在真相水落石出之时,这一事件更成为衡量民意在转型期中国与网络时代究竟有多重要的一块试金石。
当然,这一切也为我们提出一个时代疑难,其他非典型的或者未被发掘“意义”的“周老虎”可能因为不被关注而继续招摇。
〔e。马戏的力量〕
众所周知,自罗马以来,世界上便有了“面包+马戏”的统治术。面包自然是让人吃饱肚子“不去造反”,而马戏是让人耽于娱乐“忘记造反”。当给予面包与马戏便能说服民众,使之有了肉体上的基本满足与精神上的享乐消磨,并且因此丧失批判当权者与改革政治的动力,一个社会便有可能从此“太平”。事实上,这也是古罗马的统治者大建角斗场的原因之所在。如今,传播或者文化学者时常感慨,尤其在大众传媒俘获了人们的视听之后,后者将会“娱乐至死”。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周老虎”事件或许可以纠正人们对“马戏”的偏见。如果我们承认能够制造流行的马戏对正统或者权威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解构力,就不得不看到转型期中国网络上的种种“解构性恶搞”或“参与型马戏”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机。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时常需要一种高尚的情怀,但是这并非必要条件。如果大家觉得有利可图,即使是“微利”也有可能会参与。当然,这种“微利”可能是实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具体在“周老虎”一事上,“打虎派”之所以越聚越多,同样是因为人们从荒诞不经的谎言中找到了乐趣。作为对“周老虎”技术的呼应或者反叛,网上很快出现了“我拍到了野生周正龙”“野生外星人”等等图片。马戏式的解构、欢娱与嘲讽显然推高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传播、参与和关注度。
“周老虎”事件的被广泛关注也将让我们看到社会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出路。一个时代的进步总在细微中发生,一点一滴向前,而是否有大进步同样在于利益相关方是否“有利可图”,至少“周老虎”事件便是这样,有人要观摩互联网时代的马戏风云,有人要显示自己PS图片的技艺,有人要张扬自己的科学精神与良知,有人要规范政府行为,有人要访问量与发行量……正是上述种种无意的共谋促成了这桩推动社会进步的生意。只要各种力量能够汇集其中并且充分博弈,只要大家能为自己的利益与感受自由发言,社会终究会走向开阔之境——朝善的方向,即使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行。
吃吃喝喝的民主——“网络咖啡”精神源流考
卡尔·波普尔说:“人类历史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一个社会的民主历程同样包含了各种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的进步。
由于民主与社会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在我们考察民主的生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将目光投向那些生长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本文所要关注的正是那些为许多宏大叙事论者所不愿提及却又在真刀实枪地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的“吃吃喝喝”。
显而易见的是,民主实践并非只是建立起一种简单的投票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所谓民主精神的“间歇性发作”。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精神气质。
【饮品中流淌江河】
中国人习惯用“源远流长”来概括自己的文明。和世界上许多文明一样,饮料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且不说进化论相信人是从水里一点点变出来的,回顾有史可载的文明,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古国无一不是择水而居。
水是人类最早的饮品。随着文明的发展,水不断地被赋予意义。在中国,除了洪水记忆之外,诸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摸着石头过河”等等都印证了水与文明进程息息相关。至于《红楼梦》里的“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更说明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水”就是“茫茫人海”。
托尔斯泰曾经在《酒色与生命》里质问人们为何拒绝清醒——喝酒是为了窒息自己的良心。无疑,中国历史是充满了酒气的,其中既有天子呼来不上船也不上床的才子佳人,亦有像魏晋刘伶那样的自我放逐者——整日醉醺醺,像个村干部,还让人扛一把锄头跟在后面,吩咐“死便埋我”。
为什么人们愿意通过饮料来寻欢作乐?美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在《六个瓶子里的历史》一书里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以酒为例,在斯丹迪奇看来,这种饮品之所以受欢迎就在于它是均质物,只要是同一坛子里的酒,每个人得到的都一样的。在这方面,它比鱼肉更有优势。
显然,这种便于分享的特性使饮品天然地获得了进入公共生活的通行证。与此同时,这种开放性与流动性意味着一旦有人下了药,所有饮用者都会中毒。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共饮时产生一种“同壶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公共精神。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古今中外的“梁山好汉”们在搞“诙谐黑社会”时要大碗喝酒、开香槟庆贺。尽管椅子上早已排出了座次的高低,但在喝酒时大家觉得彼此还是平等的。
今天,包括咖啡、茶、酒、可乐在内的各种饮品可以轻而易举地抵达世界每一个角落。如上所述,饮料的作用并不限于解渴,它同样作为一种完备的意义系统在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当反全球化人士将象征“美国势力”的可口可乐打翻在地,我们不难看到饮料被赋予了一种怎样的文化内涵。它们汇成一条条看不见的江河,在社会中载浮载沉,见证各自的命运。
【从雅典到罗马,两种饮酒方式】
埃斯库罗斯说:“铜器是外貌的镜子,葡萄酒是思想的镜子。”显然,古希腊人更钟情于葡萄酒。在他们看来,只有野蛮人才喝啤酒。不过,具体到饮酒方式上,同样钟情葡萄酒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古希腊人的交际酒会是一种类似现代沙龙的聚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