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三部曲》第108章


63万,占交战双方军人的30%—40%。美国南北战争也有英国的影子,因为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美国南方农业是英国工业原料的供应地。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南北战争实际上也是美国力求摆脱对英国依赖的一场国内战争。南北战争后的1867年,美国开始了对印第安人的大规模杀戮。那一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法案,驱赶印第安人,建立所谓印第安人定居点,美国人开始移居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草原。到1883年,也就是这个法案通过后的15年,上千万的印第安人已被杀戮,美国无偿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华人的命运也非常凄凉。1870年时,华人曾占到爱达荷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帮助美国修建了东西铁路,但和黑人一样,他们没有土地和自由。牛仔的自由只属于男性白人,其中多数是欧洲来的穷人。
今天国内一些学者讨论西方崛起,不愿意提及这些西方自己都不再否认的历史,这实在是令人费解的。通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国人都知道什么叫“第一桶金”,并且了解了“第一桶金”对于财富积累的重大意义。西方崛起的“第一桶金”无疑是血和火带来的。我们一些地方矿难频发,令人悲痛,有些人甚至把这种情况描绘成“带血的GDP”,如果可以这样类比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整个西方崛起时期的GDP是血流成河的GDP。
中国崛起不是一般国家的崛起,而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人民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西方历史上也都曾遇到过。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之大、社会公正之少、贪污腐败之严重、侵略掠夺之血腥,令人发指。但是与今天的中国相比,当时这些国家可以相对容易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如英国可以把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亚,把失业者出口到非洲,把异教徒出口到美洲,还能自己制订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所有“游戏规则”,其贫富差距大于今天的中国几十倍也没什么问题,因为上千万黑人奴隶和华人苦力都是合法的。而中国今天则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其本土人口只有1 000多万人,少于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大城市。法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人口也只有2 000多万,而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进行这样一场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在自己境内消化所有的问题,没有发动战争,没有对外进行掠夺,而是给大部分国人和全球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使中国成了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正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成功及其模式的意义非同寻常。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有了这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三、从中国超越日本说起
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西方媒体几乎都在第一时间刊登了这一消息并发表了评论。英国《泰晤士报》指出,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转移。美国《纽约时报》将这一超越称为中国国力增强的“里程碑”,“尽管早就被预测到了,但这仍然有力地证明,中国的确处于优势地位,世界其他国家必须重新评估这个新的经济超级大国”。法国《费加罗报》认为,人们期待已久的事情成了现实,而这一发展趋势尚未结束。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现在也大都预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超过美国。
相比之下,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则显得低调,大都强调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所以中国这个世界第二的含金量不高。持这种观点的人又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秉承谦虚谨慎、韬光养晦精神的人,他们更多地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担心GDP拔高了会导致国家承担过重的国际责任。而另一类则属于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中国迅速发展的人,他们不仅认为中国GDP超过日本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还认为1840年的时候中国GDP也是世界第一,不还是照样挨打。
其实谦虚谨慎也好,韬光养晦也好,关键是要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对中国今天真正的经济规模要心中有数。如果韬光养晦意味着随意贬低自己,最后弄得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失去信心,那也是危险的。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模式成功的人就经常利用这一点来误导民众,唱衰中国,造成了部分国人中大国小民心态的蔓延。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把中国崛起的真相如实地告诉百姓。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整体进步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国家。中国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其他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也都遇到过,最终也都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我们完全可以在这样一种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新凝聚全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共识,确立一种自信自尊自强的韬光养晦,而非精神萎靡不振的韬光养晦,这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为中国走向更大的辉煌开辟新的前景。
至于中国人均GDP等有关的统计和排名,我想只要引入两个因素,一切都会发生变化:第一个因素是用货币的购买力平价(PPP),而不是官方汇率来进行计算。打个比方,日本餐馆吃饭比中国贵10倍。按照官方汇率来计算,同样准备一顿饭,日本餐馆创造的GDP就比中国餐馆大10倍,以此类推,误差自然越来越大。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结果更靠谱,所以国际学界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个方法来进行跨国比较,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英国著名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所作的研究。他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总量在1992年就超过了日本,在2009年超过了包括德国、英国、法国在内的欧洲12个老牌工业国经济总和,并可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见2009年8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购买力平价,我在下一章中还要细谈。
其实,无论你是否采用购买力平价,美国中央情报局历来都是以购买力平价来预测中国的实力的。美国人今天谈论G2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要把中国“捧死”,而是大势所趋,他们不得不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它对俄罗斯没有这么说,对印度没有这么说,甚至对欧洲盟友也没有这么说,但对中国却说了这样的话,因为没有中国的合作,美国面临的难题一个也解决不了。当然中国不愿意与美国一起去当世界警察,这样做只会四处树敌,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
第二个因素是把中国人的房产算进去。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强的置业传统,住房自有率全球领先。我们也许可以采用家庭净资产来进行一些比较,因为家庭净资产比人均GDP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老百姓的真实家底。所谓家庭净资产指的是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资产总值,即房产、储蓄、股票等减去所有债务之后的家庭资产。我手头没有日本的数据,只有比日本更发达的美国的数据。2010年3月23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一篇题为“评估你的中产地位”的文章中,把典型的美国家庭净资产界定为8。4万美元(the typical household has a worth of 84 000 dollars),并认为这是金融危机导致房产和股票缩水的结果。根据2010年3月美联储发表的统计,由于金融危机,美国家庭的总资产平均缩水25%,跌到了2004年的水平。这一年,美国家庭中位(median)净资产为9。3万美元。按照1美元等于6。7元人民币的汇率来折算,那么8。4万美元约等于56万人民币;9。3万美元约等于62万元人民币。即使在最高的2007年,美国家庭中位净资产为15万美元左右,约为100万人民币,而中国现在家庭中位净资产达到56万和62万的有多少?达到100万元的有多少?我没有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我估计中国家庭净资产为56万到62万的总有数千万户,也许上亿。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人财富增长的速度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比。当然,美国人习惯了大举借贷消费,几十年如此,自然成了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但这也埋下了今天金融海啸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