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沈从文被下放到咸宁的“五七干校”。张兆和已去了几月了。临走前,二姐张允和来看他,抄家退回的资料乱堆到无处下脚。告别时沈从文叫住了她,“从鼓鼓囊囊的口袋里掏出—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即兆和)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允和说我能看看吗,“他把信放在胸前温一下并没有给我又把信塞在口袋里……我正望着他好笑,忽然沈二哥说:‘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说着就吸溜吸溜哭起来……”
研究停滞,部分“服饰研究”的大样被贴在大字报上展览,两麻袋的书稿清样险些被送到造纸厂化浆。日后成为丝织物专家的陈娟娟,回忆老师沈从文,“‘文革’中他下乡看鸭子,无书可看,就利用手中一本《人民中国》,在空白处写满字寄给我们,内容大多是文物方面的考证,‘什么材料没有,我就这样做学问’。”“文革”中她和同学吃了苦头,不想干这行了,“沈先生知道了叫我们去,他躺在床上,精神不好,似乎要哭的样子。他说,‘眼光看远一点,这些事你们不做谁做?’”
1972年沈从文致信周恩来,得以回京工作。他旋即开展研究工作,家中住房被占,唯余一个小房间,夫妻俩只得分开住。沈从文一个人工作起来不管不顾,常忘了吃饭、洗漱、睡觉,还不断接待天南地北的来访者,为工艺生产提些“古为今用”的建议……两位老人起了摩擦,他写万言长信向妻子解释,劝她不要为“小处”生气,抓紧时间工作,“比三月不理发重要得多!”
张新颖说,沈从文总有时不我待的感觉。“好急人!”在各时期的书信中,他只要谈及文物往往会如此表达内心焦虑。巴金后来回忆,沈从文几次写信都劝他:“不要浪费时间!”巴金忘不了妻子萧珊收到的最后一封信,得到的温暖慰藉。“文革”中他成为重点批判对象,关进牛棚,妻子萧珊病倒,一片萧瑟冷漠中,他们收到了沈从文的来信。萧珊拿着五页信纸反复地看,含着泪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不到两月后,她便去世了。
1975年,沈从文结识了学绘画出身的王亚蓉,愿意跟她学习,就想把她调到身边工作,于是向历博推荐。馆方录用后,不料领导却不同意她与沈一起工作,王亚蓉不愿让老人寒心,拒绝了。但原单位已停薪留职,有半年时间沈从文每月个人拿钱资助她20元,解决生活问题。后沈托请王 帮她调入社科院考古所。“二王”每天下班后准点到达沈从文的小屋,绘制整理服饰研究资料,仿佛从事第二职业。
20世纪90年代,王亚蓉复制的荆州战国出土的丝织品开展,哈佛著名的人类学家张光直来参观,赞叹了不起,说她用的是源自美国的“实验考古学”方法。王亚蓉回答,我不知道这个叫什么方法,我只知道沈先生让我这么做的。
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20世纪60年代以降,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大力推介,聂华苓、金介甫相继为其作传,以及一系列相关博士论文的发表,让海外一度掀起了“沈从文热”。
1980年,傅汉思、张充和夫妇邀请沈从文夫妇来美。在美国的3个半月,他访亲会友,其乐融融,到15所大学做了23场演讲,远超预期。沈从文知道有些听众期待听到他关于过往岁月的“受难证词”,但他却没有迎合,讲文学,更喜讲文物。
他在圣若望大学演讲时诚恳地说道:“许多朋友为我不写小说而觉得惋惜,事实上并不值得惋惜……社会变动是必然的现象。在中国近30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中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很快乐地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金介甫描述道,“他的语调既表现出中国伟大的传统学者所特有的那种无我的谦逊,又流露出一种欢欢喜喜的精神”,有听众说他活像一尊“弥勒佛”。
晚年沈从文接受英国电视台采访中说,“我的一生的经验和信心就是,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此后不久,年过八旬的沈从文重返故乡凤凰。黄永玉在《这些忧郁的碎屑》中记录了归乡中种种动人的片段。他对表叔说:“三月间杏花开了,下点毛毛雨,白天晚上,远近都是杜鹃叫,哪儿都不想去了……我总想邀一些好朋友远远地来看杏花,听杜鹃叫。有点小题大做……”“懂得的就值得!”沈从文闭着眼睛、躺在竹椅上说。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会见黄庐隐女儿时心脏病突发,他握着张兆和的手,留下最后的话:“三姐,我对不起你。”
沈从文去世后,国内的新闻一时奇异地没有发声。巴金在家里一连几天翻看京沪报纸,直到18日,新华社才发了简单的报道。瑞典的马悦然从台湾记者处得知消息,打电话向中国大使馆求证,文化参赞竟答从未听说此人,让他震惊不已。马悦然后来透露,如果1988年沈从文没有去世,他确信当年学院将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
张新颖希望这本传记“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的关系”。沈从文昭显了一种生命形态的可能性,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历经社会风暴的摇撼,“弱小的个人却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而“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参考资料:《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人有病天知否》、凌宇著《沈从文传》,金介甫著《沈从文传》等)
安思远 一生痴迷中国艺术
作者:解宏乾 字数:4172
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收藏家安思远(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8月6日凌晨在纽约去世,享年85岁。之所以被称为“教父”,原因在于他对中国古董的收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是很多现当代国内收藏家都无法相比的。安思远一生钟情于中国艺术,收藏门类丰富,涵盖铜像、碑帖、家具、书画等,曾有幸拜访他家的人无不赞叹那里简直是“一座小型的博物馆”。他对中国艺术品的研究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有意识地收藏研究明清硬木家具,并于1971年出版了《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一书。因为在明式家具收藏研究上的建树,安思远被称为“明朝之王”。
他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外文博和收藏界的人士纷纷表示哀悼和惋惜,原苏富比教育学院中国区首席代表、资深艺术品市场顾问、收藏家梁晓新甚至称:“西方收藏中国艺术的时代也宣告行将结束”。与此同时,关于中国文物回流的话题也再次被人们提起。安思远老人没有妻子儿女,去世后他的众多藏品何去何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当我们为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国古董而惋惜的时候,也应该承认如果没有安思远这样倾尽一生对中国古董及艺术品的研究和收藏,更多的艺术精品早已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而灰飞烟灭了。
“教父”称号名副其实
收藏家西畴如此描述造访安思远家的情景:“在二十多个房间连通起来的庞大空间里,目之所及,无不是精彩绝伦的东方艺术品。墙上悬挂着的,有明代文徵明的书法条幅、齐白石的《李铁拐炼丹图》、傅抱石气势磅礴的山水、石鲁孤傲的寒梅和苍劲的书法,几案上摆着商周青铜器、唐代的金银器和三彩陶器,中国石雕和古印度石雕依墙而立,多宝阁中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和明清单色釉官窑瓷器错落有致,几件宋、金时期的瓷枕随意地放在窗台上,踩着清末从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地毯,你可随意选择一件明代红木椅坐下,而书案上十几件古玉,则可随时把玩……置身其中实际上就是徜徉在一个藏品丰厚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历史的厚重与人类艺术的精华都凝结在这片空间之中。”
安思远收藏的中国古董所涉及门类之多、时间跨度之大、藏品的珍贵及稀有,即使在全世界能与其比肩的收藏家也着实不多。青铜器、陶器、石雕造像、唐俑宋瓷、写经碑拓、壁画地毯、玉器象牙、明清官窑、名家字画,凡精彩的古代、现代艺术品,无不尽收。
安思远所藏的古家具、中国书画、碑帖、文房等艺术品均属馆藏级文物。他对中国近现代书画?
小说推荐
- 文苑·经典美文2014年第03期
- =春天,去看一条河在春天,去看望一条河。我居住的城市有一条大河,常年水汽蒸腾。春天,我要坐在河边,好好看看它,去想象河流里每一滴水珠的命运。它从天上落到地下,这段旅程不比一个人走过的路简单。我们常常感叹人生有多么坎坷和磨难,想来最多也就是一滴水的命运吧。我要在春天的河边,和自己娓娓谈心,接受一次浩荡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28章
- 李国文历史散文合集 作者:李国文
- 李国文 我们知道《永乐大典》1408年成书,全书22877卷,装订成11095册,由两千多名写手抄成,合计3.7亿个汉字,是清代《四库全书》问世前的一部史无前例的类书,也是体现国力的宏大浩瀚的文化壮举。可惜,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部分被焚毁,未烧掉的也被劫掠一空。现在,存世约800余册,散在世界各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56章
- 意林2014年第9期
- 勇于“不敢”作者:乔兆军 来源《意林》杂志《明史杂俎》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不敢,它的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23章
- 最推理2014年第3期
- 卷首 每一个拖稿的作者,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而每一个编辑,上辈子都是红烧鸡翅的大厨 作者A的QQ签名是:明天交稿—当然这个明天永远不会到来 作者B喜欢隔三差五地问“缺稿子吗”问完,挥一挥手,毫无留恋地马上隐身 作者C的最新微博是:嗷嗷男神好帅!等我催文时,她回答道:男神太帅了,帅得大脑当机,完全写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67章
- 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9期
- 早安励志 晚安温情作者:新周刊 字数:1363 早安,各位 在每一天清晨 记得早起,努力追逐第一缕阳光,他们教你可以勇敢。即便有教条和枷锁,即便有压力和愤懑,但也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跌倒、撞墙、一败涂地,都不用害怕。年轻教你勇敢 记得对所有的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31章
- 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1期
- 瞬间作者:李汉荣 字数:893 瞬间是多久?眨眼的那会儿,就是瞬间。写下“瞬间”这两个字,就过去了多少瞬间 风吹过去,一会儿,也是眨眼的工夫,就摇落了多少花,墓地的草色更绿了,放眼望去,死的、寂静的高处,竟是生的、绿意喧嚷的高处“当,钟声响了一下,又响了一下,我身体内有许多石头掉下去,一直掉下去,掉
- 文学名著
- 最新章:第31章
- 历史散文集之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
- 1、混乱年代的复杂人性2、寂寂江山摇落处(上)3、寂寂江山摇落处(中)4、寂江山摇落处(下)5、历史中国6、潘岳河阳一县花7“道”与“心”8、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9、一生事业论定难,也肯冲冠为红颜10、最成功最无情的篡弑者11、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12、锦绣蓉城藏帝家,只是凋零似落花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85章
- 历史名人上我身 作者:知临(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01.27正文完结)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大家~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历史名人上我身》作者:知临(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01.27完结)晋江VIP2014.01.27完结双处,女王与爱犬,此为爽文无虐点,新文求撒花求支持求报道。武则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第141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历史军事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