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20章


诠驮保允枪镜牡餮腥嗽薄?br />
彼得·林奇在这段时间内所作的工作主要就是对股票市场作调研工作,他依靠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快成为一名享誉华尔街的金融专家。
1974年,彼得·林奇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富达公司提升为研究部主任。这一次,华尔街股市由于受到美国停止介入越南战争的影响而大跌,在彼得·林奇出任研究部干了三个月之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250点。这件事再次印证了彼得·林奇的话——“每当我被提升,股市就看跌”这一奇妙的现象。
1977年5月31日,在加入富达公司8年之后,年仅33岁的彼得·林奇,由于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经理。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旗下有几百个这样的基金经理,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初掌麦哲伦基金(1)
麦哲伦基金是内德·约翰逊于1963年创立,当时叫富达国际基金,可是它成立之时真是时运不济,遇上了肯尼迪总统推出的海外投资税,于是被迫卖出所持有的海外股票,富达国际基金徒有虚名,实为国内基金。此时,麦哲伦基金重仓持有的是克莱斯勒的股票。
在麦哲伦基金诞生的时候,林奇还是波士顿学院的一名学生兼高尔夫球童。在这一时期,基金业高速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林奇的母亲。她当时对富达资本基金很感兴趣,这是因为她听说该基金是由中国人管理的,她相信东方人聪明的头脑。富达资本基金在这段时间表现很好,超过了标准普尔指数,它在1950年增长了两倍,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6年又增长了一倍。
1966年,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额是2 000万美元,但是到了1976年,由于投资者撤回投资,资金不断流出,基金额减少到600万美元。就这样一个只有600万美元的基金,每年的管理费用额度仅为0。6%,也就是说只有区区的36 000美元,连电费都难以支付,就更不用说员工工资了,麦哲伦基金可谓举步维艰。
为了实现规模效应,1976年富达公司把600万美元的麦哲伦基金和另一个1 200万美元基金额的患难兄弟埃塞克斯基金合二为一。该基金也是股市萧条的牺牲品,它曾经是一只1亿美元的基金,由于在股市萧条期间表现极其糟糕,唯一的成果就是亏损太厉害,所以获得了5 000万美元的亏损税收减免。
1977年5月,在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第一次亲密接触刚满10周年之际,沙利文将彼得·林奇叫到了办公室,他们作了一次深入的长谈。
“彼得,”沙利文经理直呼其名,“对于麦哲伦基金的过去和未来,你有什么看法?”
“过去的十年中,麦哲伦基金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公司在未来的十年里,必须调整投资战略,以顺应时代潮流。”
乔治·沙利文同意彼得·林奇的见解,“彼得,我正是为此事而苦恼,以我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事实上已经老了,我们的思想都变得僵化而缺乏进取心,对新事物的出现也显得不那么敏感。现在,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余波未熄。自美国从越南撤军之后,一场新的经济危机正在威胁着我们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我知道你从来不理会五年有一次经济衰退的说法,可是事实上我们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道·琼斯指数上升无力,各公司的赢利也大幅下降,我们的财产在账面上正在逐渐消失。你虽然有着乐观的预测,可我却在面对着遭受损失的股东怒气冲冲的指责。”
在沙利文的大力推荐下,林奇临危受命,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
这项突如其来的任命令彼得·林奇又惊又喜,事实上,他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领导麦哲伦基金取得成功。但又有些担心,自己只有33岁,他的肩膀能够担负这一重任吗?
1977年5月,麦哲伦基金迎来了一位新的也是最出色的一位基金经理。从这一天开始,麦哲伦基金注定将成为华尔街的一世之雄。
彼得·林奇上任后,并不能扭转因美国经济衰退而造成的股票下跌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似乎很不给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面子,在随后的两个月中,下跌到801点。
林奇接手麦哲伦基金经理时,所面临的条件是1 800万美元的资产,5 0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极度萧条的股票市场,数量很少而且还在迅速减少的基金投资者,而且由于麦哲伦基金停止对投资者开放,所以根本无法吸收到新的投资者。直到1981年的时候,麦哲伦基金才重新对投资者开放。
林奇认为,他接手麦哲伦基金的前4年的不景气不是天降惩罚,而是上天的赐福。这使得他有充分的时间来了解这个行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太多的关注。他说:“基金经理的成长有如运动员的成长,渐进成长要比速成好得多。”
初掌麦哲伦基金(2)
经过几年的分析师生涯的磨练,此时的林奇对于股票市场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熟悉市场上25%的上市公司,这使得他在股票的选择上游刃有余。早在1975年的时候,他就帮助波士顿的一家慈善机构管理证券,因此,对于基金的管理可以说也有一定的经验。
彼得·林奇做股票生意不靠市场预测,不靠技术分析,不做期权交易,不做空头买卖,那么,他又凭什么在股票市场上称雄?他又有何成功的秘诀?
说来也简单,只有两个字:调研。
彼得·林奇从进入富达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从事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之后,对他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彼得·林奇不喜欢搞脱离实际的预测,这在前文我们已经叙述过。在此我们不妨再看看华尔街千奇百怪的股票行情预测法。这些方法大多荒诞不经,有些也有一定道理,并有过成功记录,但比起彼得·林奇脚踏实地、注重实际的方法来,就显得有些像巫术般的需要运气了。
彼得·林奇采用的正好与之相反,因此他在股票市场上很少失手,这自然就会成为他使用的常法。由于调查的方法和判断力的原因,别人若采取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因此而包赚不赔,当然也不会次次赔钱。
初次在华尔街坐镇一方的彼得·林奇正是依赖这个法宝在华尔街取得了巨大的声誉。没有人敢轻视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林奇走马上任的第一个月,主要的事情就是换股,整天忙着把前任基金经理沙利文挑选的股票卖出,取而代之的是他自己欣赏的股票。并且他还要不断地卖股变现用以偿付投资者不断的投资赎回。
1978年3月31日,林奇接管麦哲伦基金已经10个月,麦哲伦基金的年度报告出来了,该报告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基金增值了20%,而同期道·琼斯平均指数却下降了17。6%,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了9。4%。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归功于林奇所选择的新股。他的投资策略是减少汽车、航空、铁路、公用事业、化工、电子以及能源行业的持股比率,增加金融机构、广播、娱乐、保险、消费品等行业的持股比例。这一策略使他买了不到50种股票,价值却高达2 000万美元。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全面的战略,他挑选股票完全是经验主义方法,像受过训练的警犬一样嗅来嗅去。
他特别关心细节,例如,为什么一家拥有电视台的公司今年比去年更赚钱?相反,他不太关心在某个行业的持有比例。他会见一位广播公司的负责人,他告诉他公司的业务有所改善,并且给他一份对他们构成最大威胁的竞争者名单。然后他检查细节,最终通常是停止购买别家广播公司的股票。他在所有的行业中寻找目标,这说明选股人行业认知有限并不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由于麦哲伦基金是一家资本增值基金,因此林奇可以不受限制地买任何证券——从各种类型的国内股票到国外股票,甚至债券——这给他充分发挥猎犬潜能的余地,他可以不受增长型基金经理那种行事方式的限制。
1978年1月,林奇告诉他的投资者:“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大部分由三大类公司组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