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卷5:从春秋到战国》第24章


8.本节事见《左传》之隐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9.鲁隐公九年,郑庄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隐公元年,郑庄公伐卫,便动用了王师。
10.翦伯赞《先秦史》称,《左传》一书中有关名词的出现次数,侵60次,伐212次,围40次,入27次。
11.本段请参看翦伯赞《先秦史》、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2.郑国兼并戴国,是在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齐国兼并谭国,是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从此,《春秋》开始使用“灭”的概念。
13.请参看《左传》之隐公九年和十年。
第二章
1.事见《史记·齐世家》。
2.文姜嫁到鲁国,是在鲁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当时做父亲的齐僖公曾一路相送而至于(读如欢,鲁国地名,约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似乎对文姜不太放心。实际上此前他曾想把这个女儿嫁到郑国,却被婉拒。鲁桓公携文姜访齐,则是在公元前694年。此间襄公与文姜兄妹,应有十五年不曾见面。这次重逢,自然如干柴烈火,不可自制。
3.事见《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4.鲁桓公死后,鲁文姜与齐襄公的偷情,《春秋》的记载有:鲁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逊,私奔)于齐;二年十二月,会齐侯于禚(读如酌);四年二月,享齐侯于祝丘;五年夏,如齐师;七年春,会齐侯于防;七年冬,会齐侯于。齐襄公被杀后,文姜曾于鲁庄公十五年如齐。此行是否意在与齐桓公偷情,不详。但此年系齐桓公始霸之年。此后,文姜又于庄公十九年和二十年,两年之间两次到了莒国。去干什么,不清楚。一年后,即鲁庄公二十一年,文姜去世。
5.鲁桓公是鲁惠公的嫡子,鲁隐公的弟弟。公元前712年,鲁国大夫羽父谋杀了隐公,立桓公为君。桓公在位十八年,无大政绩亦无大过错。他的窝囊,当是鲁国的窝囊。
6.以上管仲的治国方略请参看《国语·齐语》。
7.请参看《国语·齐语》。
8.请参看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9.齐桓公设女闾一事,见《战国策·东周策》,亦请参看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
10.请参看《国语·齐语》。
11.见《国语·齐语》。
12.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13.见《论语·宪问》。
14.见《左传·哀公七年》。
15.《淮南子·原道训》称:“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象麟虫。”
16.请参看《史记·楚世家》。
17.事在鲁桓公二年,《左传》称“始惧楚也”。
18.事见《左传·僖公四年》。
19.事见《左传·僖公九年》。
20.事见《左传·昭公四年》。
21.请参看《史记·齐世家》。
22.本节所述,均见《左传》之僖公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
23.一战而霸,语见《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24.详见本中华史第四卷《青春志》。
25.古人以一车四马为一乘,二十乘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26.此事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和出土文物子犯钟。该文物部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部分由台北收藏家陈鸿荣先生收藏。
27.《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记践土之盟事,无秦;《左传·定公四年》言践土之盟盟书,也无秦。
28.城濮之战,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四月二日;践土之盟,则在同年五月十六日。
29.以下所述事见《左传》之僖公三十二年至文公六年。
30.见《史记·秦本纪》。
31.请参看《史记·秦本纪》、《左传·成公六年》。
第三章
1.事见《左传·鲁文公元年》。
2.楚穆王灭江,在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灭六,灭蓼,在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伐郑,侵陈,在鲁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伐麇,在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围巢,在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
3.请参看《史记·楚世家》。
4.事见《左传·宣公三年》。
5.以上事见《左传》之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6.语见《左传·宣公十一年》。
7.请参看张荫麟《中国史纲》。
8.请参看《左传·文公十七年》。
9.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10.请参看《左传·成公七年》。
11.《左传·昭公三十年》称:“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
12.以上事见《左传》之昭公十九年和二十年。
13.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4.伍子胥之谋,语见《左传·昭公三十年》;阖闾扰楚,事见《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15.实际上,就在伍子胥为阖闾出谋划策时,楚国的政治家子西就提醒过昭王。子西说,吴公子光初得王位,非常亲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不能不多加小心。昭王根本不听。
16.以上事见《左传》之定公三年、四年。
17.事见《左传·定公四年》。
18.《史记·伍子胥列传》称伍子胥求楚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19.春秋止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议。但《春秋》经文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最后一行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传文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最后一行是“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三家分晋,则在鲁悼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40年),距离吴国灭亡三十三年。
20.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苏州市西南胥门外越城,即越军围吴时所筑。
21.事见《左传·哀公二十年》。
22.事见《国语·吴语》。
23.夫差伐陈,在鲁哀公六年;伐鲁,在鲁哀公八年;城邗,在鲁哀公九年;伐齐,在鲁哀公十年和十一年。战事之频繁,国力之消耗,可想而知。
24.事在鲁哀公十三年,事见《国语·吴语》。
25.事见《左传》之哀公元年和十一年。
26.事见《左传·哀公十三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7.此事《国语》,有不同说法。
28.事见《国语·吴语》。
29.语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30.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31.事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32.请参看《墨子·兼爱下》。
33.请参看《国语·吴语》。
34.请参看《国语·吴语》、《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勾践为夫差安排的养老处是甬东,即今浙江省定海翁山。
35.见北岛《回答》。
第四章
1.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有学者认为,楚灵王才是真正的霸主(请参看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则此处亦可改为“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称霸”。
3.如果在齐桓公前面加上郑庄公,在楚庄王后面加上楚灵王,结论也一样。
4.吴国的国名始见于《春秋》,吴国君主始见于《左传》,都在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
5.据《左传·昭公三十年》,吴王阖闾灭徐,徐君“断其发”以示臣服。至春秋末,人们仍称“吴发短”,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6.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7.越人参与国际性角逐,在公元前537年。《春秋·昭公五年》称:“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吴始用兵于越,在鲁昭公三十二年。越国国君名始见于《左传》,则在鲁定公十四年,该君即越王勾践。
8.请参看《国语·越语下》。
9.勾践灭吴一百三十九年后,越王无疆伐楚,兵败身亡,越国实际上不复存在。
10.请参看童书业《春秋史》。
11.语见《左传·昭公三十年》。
12.语见《左传·昭公三十年》。
13.中华文明的“三个唯一”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不曾中断、延续至今的;二、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三、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请参看本中华史之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14.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15.请参看《论语·季氏》。
16.事见《左传·襄公八年》。
17.事见《左传·襄公十年》。
18.子产作封洫及国人之骂,见《左传·襄公三十年》;作丘赋及国人之骂,见《左传·昭公四年》。
19.语见《左传·昭公四年》。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从此化出。
20.事见《左传·襄公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