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卷6:百家争鸣》第20章


比如自由和平等。
平等,是墨子和韩非都主张的。平等再加自由,则是庄子的价值观。逍遥游就是自由,齐物论就是平等。这非常了不起。可惜庄子的平等,是无法实现的;他对自由的理解,则有问题。事实上,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界。以天然为平等,以率性为自由,最后只能是没有自由,没有平等。
墨子和韩非更糟糕,从平等走向了专制。
这就得问问为什么了。
其实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这就跟同为轴心时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颇为不同。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这是先秦诸子不关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腊的“物理性之后”,而是中国的“伦理学之后”。
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也许,这就是原因所在,或原因之一。如果是,更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就关系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只能从长计议慢慢道来。此刻能做的,是先来看看秦皇汉武们,如何缔造出中华史上的“第一帝国”。
后记 能做河伯也不错
秋天一到,雨就来了。
大小川流的秋水汇入黄河,黄河变得非常宽阔。站在岸边和沙洲隔水相望,已分不清对面的牲口是牛是马。
黄河之神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志得意满的黄河伯决定去拜访北海之神。可是,当他顺着河流来到北海,东面而视时,却发现北海之水浩渺无边,远远望去,不见际涯。
黄河伯望洋兴叹。
他对北海若说,今天如果没到您的门口,我将会永远被得道之人嘲笑呀!1
我读先秦诸子时,也正是这种感觉。
的确,诸子的思想就像那北海之水,浩渺无边,不见际涯。何况北海若还告诉黄河伯,四海之于天地,不过大泽一孔;中国之于四海,不过太仓一粟。那么,我会不会也“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极有可能。
很小的时候就读诸子书。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语故事,比如孟子讲的杯水车薪,庄子讲的朝三暮四,韩非讲的守株待兔、老马识途和郑人买履。
后来,就开始背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 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等等。好处是写作文用得上,也挺励志。我甚至曾经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感觉?
后来就上山下乡了,后来就评法批儒了。评法批儒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内容是评论法家,批判儒家。这时,便有机会重读了诸子。虽然公开的发言必须把儒家骂得狗血喷头,但私下里还是觉得,至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6总不错吧?
何况那时的生活真苦。于是更觉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云云,7 真是说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当真挨过饿,有没有像我当年那样饿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话,却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有共鸣的。
这句话叫: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8
不虞之誉,就是意想不到的赞扬;求全之毁,就是过于苛刻的诋毁。这两条,我在这些年都体验过了。本中华史将要面对的批评,大约也会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那是可以千刀万剐的。因为先秦诸子是太平洋,本书则还算不上黄浦江。
那就悉听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这个话题并没有讲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学结构,还有儒法两家后来的关系,将安排在第八卷。因为这两个问题,只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的总评价,也许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附录
本卷人物年表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犹太先知,摩西五经。
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65年-约前485年,释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
约公元前468年-约前379年,墨子。与墨子同时代,杨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战国初期,《老子》成书。
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非。
注释
第一章
1。以上见《庄子 ·说剑》。
2。这个说法,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的,也翻译为“枢纽阶段”。
3。老子是否确有其人,《老子》一书系何人所写,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认为《老子》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庄子之前,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或老聃,或太史儋,或老莱子,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借壳上市。
4。请参看《史记 ·孔子世家》。
5。事见《论语 ·微子》。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从司马迁说。
6。见《论语·微子》。
7。见《论语·宪问》。
8。见《论语·八佾》。
9。见《史记·孔子世家》。
10。见《论语·颜渊》。
11。见《论语·阳货》。
12。见《论语·阳货》。原文是:“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13。见《论语·八佾》。
14。见《论语·阳货》。原文是:“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此处所言,是对这句话的三种理解。
15。请参看《论语·乡党》。
16。见《墨子·非儒》。但学术界普遍认为,《非儒》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
17。请参看孙叔平《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 ·先秦编》。
18。见《墨子·耕柱》。
19。见《孟子·滕文公上》。
20。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礼乐制度在进入帝国时代后也没有被废除,儒学反倒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详见本中华史第八卷。
21。见《庄子·外物》。
22。见《庄子·箧》。
23。见《庄子·天运》。
24。见《庄子·大宗师》、《庄子·天运》。
25。见《庄子·人间世》。
26。杨朱的观点,是“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 ·杨朱》)。老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 ·第十三章》)。庄子的说法,是“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庄子 ·在宥》)。对老子和庄子的理解,请参看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27。请参看李零《人往低处走》。
28。见《韩非子·难一》。
29。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0。见《韩非子·解老》。
31。见《论语·颜渊》。
32。比如有人批评《墨子》没有文采,韩非就借他人之口为之辩护,认为墨子的语言之所以质朴,是因为担心人君“览其文而忘有用”,“怀其文而忘其直”,所讲故事则正是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见《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33。见《墨子·兼爱中》。
34。以上均见《韩非子·五蠹》。
35。见《韩非子·说林上》。
第二章
1。墨子救宋故事,见《墨子·公输》。
2。此处原文是“请献十金”。古时,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两。
3。见《墨子·非攻上》。
4。见《墨子·鲁问》。
5。见《墨子·兼爱中》。
6。见《墨子·非乐》。
7。见《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