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战将王玄策》第324章


听得陈茂材的这番解说,众人均是大惊。不曾想,这小子,竟然知道这么多。这周曾不由得,就给了他一锤,乐呵的说道:“知道的不少呀,这又是从玄奘法师处听来的吧”
王玄策随着老僧,也是不由得为之一笑。只听陈茂材接着说道,的确如此,谁让你们平时跟着玄奘法师不好好学习呢。并且我还知道这,善贤法师,则是佛教中顿悟派的开始……”
“这位使节,所言甚善,正是如此”老僧也是微笑着回复到。只听这老僧顿了一神之后,对他们说道:“当年这善贤法师,不仅是佛弟子之中入门时间最晚,也是顿悟成圣的第一人。佛陀对他的教诲也仅仅只有半天的时间,但是他取得的成就,可是别人很多年所不能企及的。”
“哦,愿听法师细说”王玄策随着老僧的话语,就向他问到。
“当年这善贤法师,想入佛门之时,佛陀就告诉他,信奉婆罗门教之人,要想成为他的弟子,都需要考察四年,这四年内不仅要观察他的行为,还要观察他的品性,如若举止清静,言辞实诚,才可以成为他的弟子,不过因为看着善贤法师的一脸善像,佛陀就洞穿了他的一切,随即又说道,一切事在人为,这又有什么困难呢?”
善贤法师听他这么一说,就回复到:世尊慈悲为怀,宽容普渡,没有偏私,我将经受四年考察修行,身业,口业,意业才会合乎佛理。”
这时候,佛陀又微笑这说道:我刚才已经说过了,事在人为呀。于是,善贤法师随即明了,当即剃度出家,受具足戒。他听过一番大彻大悟之后,不仅勇猛精进,更是对佛法没有任何之疑问,也就小半日光景,就在这座塔的地方,证得罗汉果位。因为他的一切烦恼已经扫除,清静的修行已经具备,再加上他不忍看到陀佛涅槃,于是就在所有人的面前入火光定,在佛陀涅槃之前,率先圆寂,后来佛陀才告知所有人,这是他当年救助过的一只坡脚兔子的化身……众人方才顿悟。
至此,众人也已明了这佛陀圆寂之处,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其实有一句说的很好,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万事万物都得看自己如何来想,如若心向阳光,那么处处就是阳光。如若心中阴霾遍布,我想阳光也不会穿透这层雾霾。
善贤法师,虽说是这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但是却是感悟最深的,得道最快的一位弟子。而这自然与其修为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众人依旧在这这座佛塔跟前如先前一样,诚心的拈起三炷清香,细心的礼敬了一番。随着这些年佛教的凋零,前来这里观瞻的僧众并不是很多,当看到这大唐国的使节,能够如此的虔诚,一一礼敬之时,老僧也不由得心生了甚多的暖意。
因此,就情不自禁的问到:“敢问使节,不知贵国,现在有多少僧众,寺院多少,百姓信奉这佛陀的教诲又是怎样?”
听得这老僧这样想他们问起,这王玄策也是微微一愣,于是就开诚布公的对他讲到:“我大唐至如今立国整整四十年,在这四十年的时间内,佛教在我大唐也走了不少弯路,在立国之处,因为鱼龙混杂,逃避赋税,故而当时的高祖皇帝,特意搬下旨意,减少这佛教人数以及寺院数量。后来我们的太宗皇帝继位。”
话说到这里,老僧随即就打断了他的话语:“这太宗可是当年玄奘法师口中的秦王吗?”
“正是”
“此人可是一雄才大略的英主呀,当年领着你们东土百姓,如狂风席卷一般,将你们大唐国从狼烟四起,支离破碎,带到了和平一统”老僧不无夸赞的说道。
“正是如此,这可是当年玄奘法师给您提起的”
“的确”
于是这王玄策也是微微一笑,接着又说道:“自从太宗继位之后,佛教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平静时期,佛法,僧众也已沉淀了不少,恰好在玄奘法师归唐之时,又带回了大量的佛教典籍,再一次,将我大唐的佛教带回到了正统的道路之上,于是,这些年佛教也渐渐的兴盛了起来。随着太宗皇帝的驾崩,如今我大唐国执政的则是太宗皇帝的嫡三子,他和皇后因为也是时常见到这玄奘法师,自然也就耳濡目染,对佛教也是倍感向往,因此这上行下效之风盛行,所以,我大唐的佛教这些年也兴盛了不少。不仅僧人的队伍焕然一新,更是追求这佛法之真谛,教人向善之本心,百姓也乐于接受这些清静的教义,安然生活。寺院,随着官府的支持,也比先前多了不少,但足够百姓礼佛观瞻”王玄策于是,就恭恭敬敬的对着老僧说道了这样的话语……
听得王玄策如此之说,这老僧不由得也满心欢喜了起来:“虽说这佛教源自我天竺,在我天竺也兴盛了很多年头。尽管传入了各个地方,但是向来兴盛的则是我天竺,万万没有想到,这佛法如今在你们大唐倒是比我们天竺强夺喽,不过这也是好事一件……但是……”
这老僧会说但是什么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
第四十四回:小六闻孝思母亲 玄策再问舍利踪(上)
上回说道,老僧说到了这但是,只听他稍稍停顿一下,理了理精神之后,发自肺腑的向王玄策等人这样说道:“但是也请你们回去之后,转告玄奘法师,一定要吸取我天竺如今佛教凋零之教训,让佛法继续发扬光大”
的确,这不仅是老僧的根本心意,更是这些年他们对五印度佛教凋零最深刻的感悟。就拿这婆娑林来说,虽说是佛教之圣地,但是随着参拜的人数减少,已经让人不由得像救火塔中奋不顾身的野鸡一般,心生怜悯之态。可是即使犹如虚空之中的野鸡一样坚强,可是现实之中的佛陀在哪里?这么多年来,不曾有一个僧人,想和他一样,坚守在这清贫的婆娑林中,维护这一方净土。尽管如此,也尽管这些年甚是孤独,但是这的确是老僧他想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对他来说已经足矣,因为这是一种信念的坚持。
只见这王玄策听他这么一说,也是顿了一下神,因为他感觉到他的话语甚是正确,所有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居安思危,举一反三,吸取不同的经验与教训,方可以长久的保持不败之地。于是他就这样回复到:“多谢法师的一番美意,我等归唐之后,定将大师今日之话语,如实转告这玄奘法师……”因此,这老僧也是满心欢喜。
因为发现这老僧的每一个故事里面,都是充满了深深的哲理,于是这王玄策等人,也是感触颇深,细细思索。
只见老僧又将他们引到了附近的一座佛塔跟前。望着这巍峨端庄的佛塔,王玄策颇为有礼的向老僧问到:“不知大师,这座佛塔可有何故事?”
“这座佛塔,正是当年佛陀的生母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当年佛陀涅槃之后,装棺入殓一结束,阿泥楼尊者就升入天宫,将这一切告诉摩耶夫人。当摩耶夫人听闻此噩耗之后,悲痛哽咽,顿时昏倒,旋即与众天神来到这此地,看见佛陀的袈裟,锡杖,以及紫金钵盂,抚摸着这一切遗物,又是一番悲痛号哭,在她哭昏倒之后,再次醒来之时,就悲伤的对世人说道:“世人和天神的福缘都没有了,时间的法眼也消失了,现在这些物品,徒然在此,却没有主人,唉……”
听得摩耶夫人这样的悲悯之词,佛陀随即又显现了神力,金棺自行打开,顿时佛光再现,佛陀双手合十而坐,慰问慈母道:“您从天界远道降临这里,世间万物,不能常在,希望您不要太悲伤了。”
面对如此一幕,阿难尊者也擦拭这悲痛的泪水,向佛陀再次请教道:“后世如若有人向我问起这金棺自开之事,我该如何作答呢?”
佛陀道:“佛已涅槃,慈母摩耶夫人从天宫降临,来到这婆娑林中,佛陀为那些不孝之人,从金棺中坐起,双手合十说法”
所以,后来人为了感念这佛陀的孝心,就在此处修建了这座佛塔,以致敬摩耶夫人和佛陀。”这老僧就这样一字一句的给他们讲述这摩耶夫人哭佛塔的来历。
听得这番话语,感念这份孝心,不由得让小六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自从长安出来,这一走可又是一年多时间,虽说这一年多来,还算安稳,但是这一年多来,母亲的身体可好,是胖了,还是瘦了,不由得就悲从中来,伤心的哭了出来……
首先是陈茂材发现了小六的不冷静状态,赶忙开口问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