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第70章


真正的道家思想应该是通过天人合一而开展出心灵的自由,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成艺术的、审美的世界。这是天人合一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说,道家的天人合一,它的目的是要使人跟宇宙的距离化解,化解之后,心灵就可以自由去翱翔。
5。不死不生
庄子喜欢使用比喻,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他说精神如果逍遥的话,会带来很多快乐,这种快乐的层次很高,绝对不是我们在比较低的层次所能想象的。我如果是只小麻雀,一向飞的高度没有超过一百米的话,又怎能想象一万米以上的高空是什么样子呢?想象不到!我们先不要把自己限制住,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的精神都有同样的可能性,去达到那样的高度。换句话说,天下任何人都可以因为发挥自己主体精神的能力,而让自己提升到大鹏鸟所飞的高度。但是你需要一些努力,怎么去努力呢?庄子提出了七个步骤。
第一步是“外天下”。“外”就是超越,“外天下”就是要把天下的名利权位都设法超越。第二步是“外物”。物就是物质、有形可见的一切。要超越有形可见的世界。第三步是“外生”。超越生命,就是不受生命、欲望所限制。能够做到前三步“外天下”、“外物”、“外生”的话,就到了第四步,叫做“朝彻”,意思是说早晨的阳光照亮大地。
第五步是“见独”。“独”代表独一无二,“见独”即是看到宇宙整体了,原来宇宙是一个整体,我跟万物没有区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两句话是庄子里面很重要的论断。这两句话说起来很够气魄,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多么好啊!但是,这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读书最怕遇到一些美妙的口号,听了之后,头有点晕眩,然后就没有下文了,这不是我们所要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说明,到第五步的时候,能够看到“一”。我们平常看到的是“多”,好多房子啊!好多车子啊!你看不到“一”,“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根本不再区分了。很多人吗?没有很多人啊!这些人如果本来就在这里的话,你就不要去分别多还是少了。你心里根本没有车子的观念,你怎么会说很多车子呢?有谁会觉得好多空气呢?因为你心里根本没有对空气的区分,就没有多少的问题了。所以,“见独”就是看到宇宙是合一的整体。
第六步叫做“无古今”。古今代表时间上的古代和现在。这时候你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抵达永恒的境界了。最后一步是“不死不生”。不死不生不是坏事,《庄子》里面的不死不生是你已经超越了生死,你是一个神人,神人是很美妙的,庄子的描写令人羡慕,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庄子·逍遥游》)好像一个仙女一样,令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他讲的是精神状态。到最后不死不生,逍遥于整个天地之间。对他来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永远存在。人怎么可能永远存在呢?因为身体总是会消失的。但是不要忘记,人的精神如果与宇宙生命力量相通的话,就不一样了。所以庄子在最后描写自己的时候,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就是往上跟造物者“道”在一起,与道在一起的话,你还担什么心呢?
道家思想发展到庄子的时候,就是要化解外在的限制,回到内心思考一下,从人的知,回到人的心,把人的精神状态掌握住,让它不受外界的干扰,然后向上提升。提升到达一个高度的时候,就可以跟宇宙化而为一。这时我们前面所讲的“天人合一”或是“气化一元论”都成为大气,鼓荡、浮动在你之下。你像只大鹏鸟一样,可以飞到任何你想要去的地方。这是庄子精神逍遥的境界。否则,一个人在世界上,一天到晚想的是明天该怎么办?今天晚上该吃什么?该做什么事情?谁欠我钱没还……生命就完全被困住了。一点乐趣都没有!
所以,庄子的思想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往往是一剂解药。因为中国人接受儒家思想以后,的确是有入世、关怀人群的倾向。要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服务别人,这非常好。但是你要注意一点,这种服务永远做不完。你再怎么有能力,也做不完,做到最后,你会想:我是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跟孔子一样,最后累死呢?还是,我既然做不完,就设法往属于我个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去发展。所以,现代人需要透过道家思想的接引,发展出来一种休闲观念,让我们转化成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而这逍遥自在很难形容,所谓的“一朵花中可以看到天堂,一粒砂中可以看到世界”,这不是诗人随便写的,而是经过庄子的精神训练过程,让自己达到这种境界之后,可以真实感受到的。感受到生命里有一种活泼的生机,这种活泼的生机绝对不是外在的名利权位或是个人的理想抱负所能显示的,而是能够回归到“道”的本身。所以道家思想绝对不是单纯的一种修养而已,它是要你回到根源、回到整体。一个人只有回到根源、回到整体的时候,他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安顿。所以庄子特别强调,泉水枯了,鱼在泥巴地里以气相呴濡,这样子还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就是“道”的比喻。鱼在水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鱼,完全忘记自己跟外物有什么差别,在里面悠游自在,我们人能不能像一条鱼一样在大海里逍遥自在呢?应该可以。
第八章 审美情操
1。黏蝉老人
说到审美,先要知道什么是美?儒家认为“充实之谓美”,完完全全做到“善”就是美。换句话说,美是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的。道家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只是一种相对价值,以“道”的眼光来看,并没有美与不美的问题,万物皆美。换句话说,美即是真实。一个人若想感受到美,必须以超脱的心灵来看待这个有形世界,不求任何现实中功名利禄的满足,而只是纯粹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源源不绝的表现出来,这就是庄子的审美。也因此,庄子的寓言常以平凡的小人物做主角,他们平凡的技艺看起来不起眼,却能够精益求精,终身力行,到最后达到出神入化,让人惊叹不已的程度。像“黏蝉老人”的故事就是一例。
他说,孔子有一次到楚国去,途中路经一片树林,看见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正拿着竹竿在那儿粘蝉,而且粘得又准又快,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孔子看了很吃惊,问老人说:“您的技巧高明,有什么诀窍吗?”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老人说:“我有诀窍。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我在竹竿顶上放两颗弹丸而不会掉落,这样去粘禅就很少失手了;接着,放三颗弹丸而不会凋落,这样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等到放五颗弹丸而不会掉落,粘禅就好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了。”
这位老人的修炼方法,是在竹竿顶端系上弹丸。我记得我上小学时住在乡下,一到放暑假,最愉快的事就是和几个邻居孩子约了去黏蝉,有时候整个下午才黏到一两只。老人在又尖又细的竹竿顶端放上弹珠,弹珠自然摇晃不定,要黏蝉也更为困难,但唯其困难,所以能培养过人的本事,到最后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一弯腰就可以拿到,太轻松了。用竹竿来黏蝉能做到如此,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然而,真正的关键是老人下面说的这段话: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庄子·达生》)
我站稳身体,像是直立的枯树干;我举起手臂,像是枯树上的枯枝。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所察觉的只有禅翼。我不会想东想西,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翼,这样怎么会粘不到呢!
老人可以让自己完全不动,身体好像枯树干一样,这样黏蝉的效果非常好。老人心中所想的只有蝉的翅膀,专注到连万物都不能用来交换蝉的翅膀,这样一来,当然会把粘蝉的技艺练习得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纯熟。等于这个老人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已经把外在的技术变成了内在的本能,好像他本来就可以做到似的。所以,孔子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