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无法取代》第13章


在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常能获得意外的收获。能够培养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尤其对智力开发,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做父母的在生活中要大胆地鼓励孩子尽情地玩耍,做各种探索,培养孩子的求知兴趣,而不要简单粗暴地毁掉孩子的兴趣和希望。
望远镜发明的故事,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即使是〃玩〃也能学到知识,甚至有所发现、发明的道理。1609年的一天,在荷兰一家眼镜店中,老板汉斯的儿子手里拿着几块镜片,有近视镜片、老花镜片,正与邻居孩子玩耍。他把镜片贴在眼前,什么也看不清,举在离眼睛远的地方,就能看清镜片后的东西。有个孩子淘气,别出心裁,他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把它们一前一后拿在眼前向远处一望,结果惊喜地喊了出来:〃真奇怪,礼拜堂的尖塔,突然变得这样近啦!〃后来汉斯按照孩子们发现的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第8节 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
1。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
培养孩子的间接兴趣,也就是让孩子通过活动的结果而获得快乐和满足。尽管在活动过程中并没有乐趣,但活动结果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提高了更深层的兴趣。
2。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有人在评论《红楼梦》时提出:曹雪芹在写大观园的建筑时,表现了他是一位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在写给病人开的药方时,他又是一位高明的医生;在写大观园的花草树木时,他又像颇有学识的植物学家;在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细腻的刻画和对人物典型性格的描写中,他又俨然是一位心理学家。《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流传百世的不朽名著,是与曹雪芹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兴趣分不开的。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各种学科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只有单一学科的知识和兴趣,无法适应新世纪科技、人文学科的发展。
3。鼓励孩子保持持久的好奇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一定要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
对孩子的问题最好的回答方式是与他们一起去探索。即使你知晓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应该用理智克制住脱口而出的冲动,应尽量给孩子留下思考讨论的空间,否则会强化他在学校里得到的一个错误观念:科学仅仅是装在成人头脑中的一些事实而已!
如果孩子想了解蜜蜂住在什么地方,你应该这样说:〃让我们瞧一瞧,也许我们能发现它飞到何处去了。〃记住,对孩子的提问,你应该总是这样开头:〃让我们一起发现它。。。。。。〃
亲历的东西远比从书本和电视节目中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让孩子在显微镜下瞧瞧他们手指上的细菌,他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你会要求他餐前洗手;与其向他描述霉是什么,不如让他们观察在一片面包上生长的霉;与其给他们解释水的蒸发,不如将水烧沸,让他们看看水位因蒸发慢慢下降。。。。。。
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更是向孩子演示科学知识的极佳场所。假如你带孩子去博物馆,不要规定什么参观路线,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4。利用〃爱屋及乌〃拓展兴趣。
父母如果能为孩子已有的兴趣增加一些新的兴奋点,就能逐渐拓宽孩子的兴趣。比如说,请迷恋电视的孩子复述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激发表达兴趣);带孩子到书店去挑选与该节目同一专题但内容更丰富的书(引起阅读兴趣);请孩子了解小伙伴对这个专题的看法(培养交际兴趣);请孩子收集社会对这个专题的反馈(引起评论兴趣)。对那些只爱玩枪和汽车的男孩也能以枪或汽车为连接点引导发展其他兴趣,如数零件,辨颜色,了解原料、原理、发明经过、发展史和生产过程等。可以说,任何兴趣都可以成为发展其他兴趣的起点,只要有人引导。
5。利用〃人工迁移〃来培养良好的兴趣。
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发生迁移。这种迁移,有自发迁移和人工迁移两种。表现在孩子身上,前者就是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家长有意识地教育活动来实现。
6。利用善问〃十字诀〃培养兴趣。
有人总结出启发孩子善问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即〃除了。。。。。。还有。。。。。。〃;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验策略。处理一件事情,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设想,通常应用下列六个问题:〃何人〃(who)、〃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事〃(what)、〃为何〃(why)、〃如何〃(how)的〃六何检验法〃(六W法)。问题越多元化,孩子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
〃类〃: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利用善问〃十字诀〃发问,对于培养孩子的智力是很重要的,但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要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
第9节 兴趣与职业选择
现在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工资待遇高,但与自己的兴趣并不吻合;另一份工资待遇低,却是自己喜欢的,你将如何选择呢?
〃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相信你会这样回答,而且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不过是一个假设。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教导人们要〃自由选择〃,要选择〃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一旦面对现实,我们的心理天平就会倾斜。尤其是当收入水平高低的差距超出了我们心理承受能力时,大多数人都会失衡。
〃问题是否可以这样来考虑,先接受那份待遇高而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积累一定的财富后,再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迟啊!〃这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请你看看下面这则研究报告:
这是一项针对1 500名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研究,追踪他们从1960年到1980年的事业发展。这些毕业生在一开始就被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人说想先赚钱,然后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组的人则先追求他们真正的兴趣,认为以后财源自然会滚滚而来。其中,想先赚钱的第一组占83%,1 245人。甘愿冒风险的第二组占17%,255人。20年后,两组共有101名百万富翁,1人属于第一组,100人属于第二组。你,决定要走哪一条路?
兴趣对职业选择的重要性可能是你始料不及的。一开始影响你选择的往往是薪水高低等因素,但你慢慢会发现,如果长期干自己所不喜欢的工作,就会备感厌倦。你就会变成一个简单的赚钱机器。
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工作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生活质量的高低。工作并不是毫无感情的,它对于人生的意义绝不亚于衣食住行。实际上,它更是你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使你生活得快乐幸福的隐形伴侣。
对于现代人而言,工作不只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吃饭,人们更希望通过工作或事业的发展来达到自我价值的肯定。一项工作不仅仅是花上几个小时来赚得一份薪水,而且是你得以将自己的天赋贡献给世人的最伟大的礼物。如果你认定工作(work)就是意味着心甘情愿地(willingly)向他人提供(offer)资源(resources)和知识(knowledge),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发生转变。
要赚钱……赚很多很多钱,首先你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原因很简单,如果你不喜欢你的工作,你就不可能把它做好。如果我们花毕生的时间做我们不喜欢做的事,我们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一个找不到真正归宿的失根灵魂,以及一个非我们愿意过的平衡生活。从事一份能表现真我的工作,而不必扮演不是你的虚伪的角色或被动地为别人工作。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
〃我到底喜欢什么?〃这是每一个人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必须回答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喜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最重要的。爱好是最好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