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哲学》第75章


蟆<⒄撸郊⑺泻秃希皇导②乖狄颍敲ⅰ<笳撸娇铡⑹薄⒎健⑽沂岛秃希皇导筅乖狄颍嗝樾械龋敲蟆1鹛逶坪危?br />
…… 355
843印度哲学
谓一切实和合,一、非一实别诠缘因,一别体等,是名别体……觉云何?谓悟一切境。此有二种:一现量,二比量。现量者,于至实色等根等和合时,有了相生,是名现量。比量者,此有二种:一见同故比,二不见同故比。
见同故比者,谓见相故,待相所相相属念故,我意合故,于不见所相境有智生,是名见同故比,不见同故比者,谓见因果相属一义和合相违故,待彼相属念故,我意合故,于彼毕竟不现见境所有智生,是名不见同故比。
……法云何?
此有二种:一能转,二能还。
能转者,谓可爱身等乐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是名能转。能还者,谓离染缘正智喜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是名能还。非法云何?谓不可爱身等苦邪智因,我和合,一实与果相违,是名非法……业句义云何?谓五种业,名业句义。何者为五?一取业,二舍业,三屈业,四申业,五行业……
同句义云何?
谓有性。
行者为有性?
谓与一切实、德、业句义和合,一切根所取,于实、德、业有诠智因,是谓有性。
异句义云何?谓常于实转,依一实,是遮彼觉因及表此觉因,为异句义。
和合句义云何?谓令实等不离相属,此诠智因,又性是一,名和合句义。
有能句义云何?谓实、德、业和合,共或非一造各自果决定所须,如是名为有能句义。
无能句义云何?谓实、德、业和合,共或非一不造余果决定所须,如是名为无能句义。
俱分句义云何?
谓实性、德性、业性及彼一义和合地性、
…… 356
印度哲学943
色性、取性等,如是名为俱分句义。
无说句义云何?谓五种无,名无说句义。何者为五?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更互无,四不会无,五毕竟无,是谓五无。未生无者,谓实、德、业因缘不会,犹未得生,名未生无。已灭无者,谓实、德、业或因势尽,或违缘生,虽生而坏,名已灭无。更互无者,谓诸实等彼此互无,名更互无。
不会无者,谓有性实等随于是处无合无和合,名不会无。毕竟无者,谓无因故三时不生,毕竟不起,名毕竟无。
……如是九实,五常,四分别。谓此四中,非所造者常,所造者无常。如常无常,无实有实,无细分有细分,因不相违非因不相违,有边异非有边界,圆不圆亦尔。
如是九实,五根,四非根。何者为五?谓地、水、火、风、空是根。如是五根,鼻根即地,味根亦水,眼根即火,皮根即风,耳根即空。……智有二种:谓现及比。现有四种:一犹豫智,二审决智,三邪智,四正智。犹豫智以何为因?非一同法现量为先,待各别异念,我意和合为因,为何物智,名犹豫智。审决智以何为因?
犹豫智为先,待各别异印,我意和合为因,定是此智,名审决智。邪智以何为因?非一同法现量为先,待各别异见,我意和合为因,暗决断智,是名邪智。正智以何为因?
非一同法现量为先,待各别异现量,我意和合为因,无颠倒智,是名正智。如现,比亦尔。现量有三种:一四和合生,二三和合生,三二和合生。四和合生现量云何?……我、根、意、境四和合为因。三和合生现量云何?
……我、根、意三和合为因。
二和合生现量云何?
……我、意二和合为因。
比量谓所和合一义和合相违智为先,待合等相属念,我、意合
…… 357
053印度哲学
为因……火之上燃,风之傍扇初者,以法、非法我合为不和合因缘。第二等如前说。四大极微造身因缘初业,以法、非法我合为不和合因缘。第二等如前说。如为造身,为造树等变异及在二微等业亦尔。意趣向及弃背业初者,以法、非法我合为不和合因缘。第二等如前说。地足业表众生利益不利益异熟初者,以法、非法我合为不和合因缘。第二等如前说。
……此十句义几是所知?几非所知?一切是所知,亦即此诠因。
…… 358
印度哲学153
九 正 理 派
本节中选译了乔答摩(Gautama或Gotama)的《正理经》(Nyāya-sūtra)及乌德衍那(Udayana)的《正理花束》(Nyāya
Kusumān~jali)。
《正理经》节译自S。
Ch。
维底亚布沙那(Vidyābhus
ana)的《乔答摩的正理经》,(The
Nyāya
Sūtras
of
Gotama,新德里,1975年)
一书中所载梵本。译文中方括号内部分为筏差衍那(Vātsyāyana)的部分注释(译自S。
拉达克里希南和C。
A。
摩尔编的《印度哲学史料集》一书中所载的英译节本)。
《正理花束》节译自S。
拉达克里希南和C。
A。
摩尔前引书中英译节本〔方括号内为H。
D。
薄泰恰里耶(Bhatacarya)的有关注释(亦译自S。
拉达克里希南和C。
A。摩尔上引书中英译节本)
〕。
(一) 正 理 经
1。至善获自量、所量、疑、动机、实例、宗义、论式、思择、决了、论议、论诤、论诘、似因、曲解、倒难、堕负(这十六)谛的知识。
2。当苦、生、行为、过失、错误的认识(以相反的顺序)被依次灭除时,(就可以)因(对)它们的持续灭除(而获得)解脱。
〔……当获得“真实的知识”时,“错误的认识”就消失;当“错误的认识”消失时,“过失”就消失;当“过失”消失时,“行为”(生法与非法)就消失;当没有“行为”时,
…… 359
253印度哲学
“生”就不存在;当“生”终止时,“苦”就终止。随着“苦”的终止,就产生了“解脱”
,它是“至善”。
〕3。量(分为)现量、比量、譬喻量、声量。
4。
现量是根境相合产生的认识,(它是)
不可言说的,无误的,确定的。
5。
比量以此(现量)为先。
(它分为)三种: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①。
6。譬喻量是根据(未知事物与以前)熟知的(事物的)
相似来获得(关于)未知事物的(认识)。
7。声量是可信赖之人的言教。
9。
所量是我、身、根、境、觉、意、行为、过失、再生、果报、苦、解脱。
23。
疑是一种有差别的探寻思索。
(它产生于以下五种场合:有对许多事物都)一致的特性,(有)不(从属任何事物)的特性,(有)矛盾(的证言)
,(有对事物)感知的无规律(性)及(有对事物)不感知(的无规律性)。
24。动机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精神活动。
25。实例是普通人和权威者(具有)相同观点的事物。
26。宗义是由学派、前提、假定所确立的。
32。论式(分为)宗、因、喻、合、结。
3。宗是提出来(加以)陈述的(命题)。
〔(例如)
:声是非常住的。
〕34。因是根据喻的相同(特性)来论证所立(命题)。
①有前比量指从因推果;有余比量指从果推因;平等比量指同类推理。
…… 360
印度哲学353
〔(例如: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声具有被造的特性。实际上,一切被造物都是非常住的。
〕35。根据(喻的)相异(特性)同样(可以论证命题)。
〔例如:声是非常住的。因为它具有被造的特性,而不具有被造特性的事物总是常住的,如“我”等一类实(体)。
〕36。
(同)喻是一种实例,根据它具有的特性与所立(命题已含的特性)相同,(可论证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