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无爱:中国另类孩子教育报告》第49章


裎拿骱鸵缘轮喂囊桓黾渲匾淖槌刹糠帧5览硎旨虻ィ缁崾怯梢桓龈黾彝ハ赴槌桑行〖也庞写蠹遥庞泄摇G浊楹脱盗崃巳死嘧钚〉纳缁岬ノ唬至嶙耪鋈死嗍澜纭C挥泻托趁缆那浊楣叵担死嘟且桓雠哟罂膳碌暮枚范镌埃热粽媸钦庋死嘟撬卸锝缱羁烀鹁囊桓鲋掷唷?br />
我们谁也不期望这样的世界出现!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稍稍留意一下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时,就会发现太多太多的有悖常理的怪现象。仅列举几个数据:
2000年,仅天津一个市就有500位老人要求与儿女脱离关系,理由是瞻养倒置,子女成家后反向老人索取,有的长期受到儿女的虐待;
2001年1月至4月,仅南方某省受理兄弟姐妹间因财产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205起,其中致死人命的23起、致残致伤58起;
2001年春节期间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因兄妹姐弟结婚而埋怨父母给的钱物不均引发的纠纷达380多起,为当地民事纠纷案。
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事实:人们在追求生活的时尚和幸福时,渐渐把应该珍惜的亲情弃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唯利主义。其产生的恶果令旁人惊愕和不可思议。
值得欣慰的是,当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人们无暇顾及成千上万的那些另类孩子,以及由此引发的越来越严重和复杂的社会问睿嗣窃独肭浊椤⒌浊椤⒁磐浊槌晌恢盅峡嵯质凳保谖颐堑耐簧缁崂铮椿褂心敲炊嗌屏己臀匏降娜嗣窃诟哐锴浊椤⒋グ模庹碜盼颐敲褡宓赖滤嫉囊桓銮敖较颉?br />
先从北京城说起。
有一对夫妇,男的姓叶,女的姓陈。他们住在北京城郊的东风乡辛庄村。老叶的老伴陈荣,是他30年前在大街上捡来的——那时陈荣是一个从山东流落到北京的孤儿。后来他们成了家,有了两个自己的孩子。7年前的一天,在城里做清洁工的老伴在路过王府井大街时,听到一个垃圾站内有婴儿的哭声,这个孤儿出身的善良妇女忍不住走过去把孩子抱了起来,从此再也扔不下手。这个起名为中华的孤儿成了叶家的第一个非亲生的孩子。叶、陈夫妇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又在北京城内城郊,捡了4个弃婴。最小的一个是2000年国庆在东方广场附近捡到的,当时孩子已经冻僵,且是个兔唇弃婴。但陈大妈并没有因此拒绝这位后来起名为国庆的弃婴进家。叶、陈夫妇组成了也许是现在北京城内200多万个家庭中拥有孩子最多的一个家庭,但谁也不会相信,他们同样又可能是京城内生活条件最差的一个家庭。9口之家,仅有一间半房屋,全家惟一的经济来源是夫妇两人靠捡破烂换来的钱。
有人问叶、陈夫妇为什么能在自己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收养那么多孤儿?叶、陈夫妇说得很简单:我们也许什么都给不了孩子,但我们能用全身心的爱让这些苦命孩子得到家庭与亲人的温暖……
叶、陈夫妇的事迹感动了京城百姓。
让我们走出北京往河北走:
河北的沧州,在一个叫杜村乡小赵庄的村子里,有一位叫苏玉祥的农民,收养了沧州监狱服刑犯的17名孩子。苏玉祥原来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属于小康家庭,可是自从收养这么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后,他的企业垮了,所有的积蓄全部用在了支付孩子们的生活和上学费用上。曾有几次因为眼看家中揭不开锅时,苏玉祥悄悄跑到沧州城内的医院去卖血换回给孩子们的食物。即使这样,几年来,苏玉祥与妻子也从来没被困难吓倒过,他们宁可自己挨饿卖血,也要保证不让17个孩子受到丝毫的亏待。
苏玉祥的行动感召了周围的许多人。他的一位家住天津市的朋友,舍去退休在家享清福的悠闲生活,主动跑到沧州来帮助苏玉祥料理17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如今这个特殊家庭里的亲情,浓浓又融融。虽然苏玉祥为了抚养这么多孩子每天都有可能面临缺钱缺米的尴尬,可我无法设想那些原本流离失所、被人歧视的罪犯子女们还能寻求到比这儿更安全、更温暖和充满爱意的家了。
然而我的结论有些过早。
在陕西榆林市的靖边县,也有这么个中年汉子,他靠一身好手艺,在那个贫困的黄土高原上辛辛苦苦挣得90万元钱,先后收留了46位孤儿。并非这位名叫马国成的黄土高原的汉子钱多得没处花,其实他也有权利用挣来的钱享受一番,或者分给自己的兄弟姐妹。谁都知道马国成从小是个苦命孩子,他要过饭,啃过树皮,挖过野菜,在18岁前的慢长日子里没有尝过一次白面馒头是什么滋味。后来改革开放他靠手艺挣到了钱,但他在感受到社会变化的同时,心头也一直有件事从没有放下过,那就是在西北地区,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还有太多的流落在街头与村口的孤儿弱童……马国成怎么也忘不了他有一次在县城的一家小餐馆吃饭时,竟然先后有8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讨饭流浪儿在他面前行乞。
这位刚刚富起来却没有来得及过一天幸福日子的西北汉子,倾家荡产,又借了5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总投资140多万元的马国成孤儿院……
马国成的事迹在北京青年报登过。可后来在采访中我才知道,仅在陕西省,像马国成这样收养孤儿的行善者就有好几个。他们是省公安厅的张淑英女士、三原树庄的郭建华等,他们不仅收养了数以百计在西北监狱服刑的罪犯子女和流落到西部的流浪儿,而且建起了我国第一批已成规模的孤儿村。许多人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多次见到的那个叫黑豆的孤儿命运,就是最早进孤儿村的孩子。黑豆无爹无妈,乡亲们都因为穷而抚养不起他,这位可怜的小男孩子因此吃东家宿西家,等到张淑英、郭建华他们找到小黑豆时,这5岁的孩子身高不足90厘米,体重仅有15公斤。小黑豆进了孤儿村,不仅有了善待他的爹妈,现在也进了学校读书。
与靖边县遥隔秦岭一山的河南三门峡,这里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传颂一位大妈认贼作子的故事。
这位大妈名叫田淑敏,原是东北人,1973年她和丈夫带着11岁的女儿和9岁的儿子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沈阳机床厂调到三门峡豫西机床厂工作。说起田大妈认贼作子,还得从她痛失儿子的事开始说起。那是“文革”刚刚结束,有一天田大妈和厂里的一位熟人聊天时谈起自己的丈夫在文革中因受冲击一直没有涨上工资,十几岁的儿子齐伟在一旁听着听着,琢磨起要为父母出气的壮举来——他竟然去偷了厂领导家的东西。结果,小齐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被判盗窃罪处以一年劳教的刑罚。
“我的儿子不是贼,他心眼不坏。”那一次,田大妈虽然心疼地看着儿子进了劳教所,但在她心目中,儿子仍然是世上最好的儿子。
一年后,儿子齐伟从劳教所出来后,即如换了一个身份似的,处处受到外界的歧视和冷落,小偷也成了他的大名。“妈妈,咱家搬家吧!搬得越远越好,永远离开这个鬼地方……”一日,儿子跪在母亲的跟前哭着乞求道。
“这孩子,你疯了?我和你爸整天在单位里有忙不完的工作要做,你瞎搅乱什么呀?”那时一心想着工厂工作的田大妈,根本没有把儿子绝望的哭求放在睱里,还以为浑儿子又不知在想什么混账事。她照常该忙什么还忙什么。哪知饱受外界冷落和歧视的儿子,见亲生父母也不理会自己,从此便自暴自弃。初中毕业后,儿子开始与社会上的那些哥们儿混在一起,整天合伙盘算着联手盗窃财物。1988年,突然有一天,呜呜作响的警车开到田大妈的家门口,几位全副武装的警察用手铐将田大妈的儿子押上了警车。由于儿子涉及重大盗窃案,罪不可赦,1990年5月被政法机关判处死刑。善良、爱子的田大妈犹如惨遭晴天霹雳。当眼见着儿子被押赴刑场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救救我!救救我的那生死永别的一幕时,田大妈昏倒在路边,并且一病数日不起……
那是太突然和太想象不到的灾祸,田大妈久久不能从痛苦和自责中自拔。也正是在这漫长而痛苦的自责中,她想了许多许多,其中最多的是从自己对儿子教育的失职中,联想到了天下还有那么多与儿子—样由于缺乏亲情、缺少关心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想多了,田大妈越发从对不起自己儿子的那份感情中,转移到了对那些仍在饱受冷漠和歧视的孩子们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