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雍的性格本身就比较谨慎。这三句话可以这样总结:少说话,做事小心,说话不要抱怨。
仁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不要让人讨厌;第二,让人喜欢;第三,让人尊重。孔子对冉雍的建议实际上是最低层级的,也就是不要让人讨厌,不要得罪人。对于初次进入官场的冉雍来说,这样的建议是恰当的。
这里,孔子也说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
这里的仁,孔子的答案是:谨小慎微,别让人讨厌。
从因材施教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并不好。冉有的性格谨慎,孔子鼓励他大胆去做。而冉雍的性格比冉有更谨慎,孔子还要他再小心谨慎一点。为什么这样?冉有虽然谨慎,但是做事有章法,接人待物没问题;冉雍就差很多,特别是接人待物不行。孔子特别担心冉雍做不好事情还得罪人,因此一再叮嘱。
问题是,冉雍本来就小心了,你还要他更小心,那只好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说了。就像一个人本来就怕死得要命,你还告诉他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最后只好饿死了。冉雍在季孙家没有干多久就不干了,具体原因不详,不过很可能是太小心谨慎,季孙觉得这个人太懦弱太没主见了。
【现实解说】小心谨慎固然是应该的,可是个性不要抹杀。如果总是怕得罪人,那就成了懦弱和自卑了。
13。4(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TXT小说下载:。。〗那我就不知道了。”
【解析】孔子这话,明显是话中有话。原宪很少提问题,这时候应该是原宪做了孔子的管家之后问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指桑骂槐,骂的就是冉有,说这小子在季孙家助纣为虐,太无耻了。然后原宪说的克伐怨欲,是在表扬自己,孔子对原宪的人品满意,可是能力不满意,所以,孔子不肯顺着原宪的话去肯定他,而是给了一个“马马虎虎”的评语,算是告诉原宪自己对他的工作能力不是太满意。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认为原宪为人处世不够圆滑,因此得罪人比较多,谈不上仁。
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冉有等人主持料理孔家,原宪与他们关系一般,因此被迫辞职去了卫国,之后牢记老师的话,拒绝在不道之邦卫国出仕,最终穷困潦倒而死。那时候,每个国家都是礼崩乐坏,按孔子的标准都是“邦无道”,所以,原宪离开了孔家,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从这个角度说,孔子这番话也算是害了原宪。
什么是仁?孔老师说了:品德高尚,不等于仁。
品德和情商是两回事,每当遇到一个情商不高的道德先生问仁的时候,孔老师的回答一般就是“那我就不知道了”。不是不知道,是知道装不知道。
【现实解说】情商高的人,才能在可耻与知耻之间任意转换。具体来说,历史上能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不倒翁常青树们,他们的情商能不高吗?
13。5(6。22)★★
仁者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先有耕耘,后有收获,这就是仁了。”
【解析】为什么要敬鬼神?因为人一定要敬畏某种东西,才能不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掌握权力者在世上没有敬畏的东西,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所以,没有信仰的统治者是最危险的统治者。为什么要远之呢?因为鬼神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他们会怎样做,所以他们很难伺候,远离他们是避免麻烦的最好办法。综合起来,就是敬畏并且远离,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回答完这个问题,孔子可能有点发懵,因为这有点文不对题,樊迟不过是给孔子当保镖的普通学生,人家不过想问问怎么当个普通人,你却回答人家怎么治理国家。樊迟也觉得没得到正确答案,因此继续问仁,这次,孔子针对樊迟的问题回答了。在孔子的学生中,樊迟入学较晚,资质比较差,学习的进步不大,可能有些灰心或者懈怠。因此孔子告诉他要有付出才有收获,不要想不劳而获。
樊迟是季孙家的家臣,冉有的车右,在与齐国作战中立下功劳。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得意门生们纷纷离去,身边缺少贴身学生,冉有就把樊迟送到了孔子这里。一来,樊迟性格比较像子路,而且很勇猛,适合跟随孔子;二来,樊迟跟着孔子学习,今后回到季孙家也能有个好前途。樊迟本人也很愿意,就这么来到了孔子身边,孔子去哪里都带着他。不过,孔子后来不太喜欢他,因为樊迟比较木讷,不如子路那么聪明,问问题也不着调。
什么是仁?孔子在这里的说法就是:先耕耘后收获。
【现实解说】到了新环境,或者本身资历浅,这个时候要多干活少提条件,有好处的时候不要去争。这样的话,人人都会喜欢你,你的机会就会很多。
13。6(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知,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解析】上面问过一次仁了,结果樊迟没整明白,于是过几天又问这个问题。孔子挺烦他,所以回答问题都很简单,就两个字。樊迟接着问知,孔老师又是两个字打发,樊迟弄不明白,但是他很倔,弄不明白就接着问。孔子被他问得没办法,又蹦出十个字来。别小看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在当时也是文言文,比孔子通常的话都难懂,樊迟更弄不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再问了。没办法,去问最有学问的师兄子夏,于是子夏给了解释。解释之后的樊迟更糊涂了,舜和汤再牛,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子夏也是瞎扯淡。孔老师的说法,是用了好人,坏人也会变好;子夏的解说,是用了好人,坏人就会离开。
不过,最扯淡的还是孔老师。人家樊迟就是一个给你赶车的司机,你跟人家说治理天下的道理。这是孔老师的正常做法吗?当然不是。在这里,那个诲人不倦,谆谆教导的孔老师不见了,一个说话很不耐烦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了。
人老了,性格就有些怪。孔子老了,远没有从前那么有耐心。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回答是“爱人”。什么是“爱人”?樊迟没问。如果问,答案估计也是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现实解说】宇文士及在隋炀帝的时候是个专门拍马屁的奸臣,到了唐太宗手下,就成了仗义执言的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隋炀帝喜欢别人拍马屁,而唐太宗喜欢仗义执言的忠臣。
所以,有什么样的头,就有什么样的下属;有什么样的下属,就有什么样的头。
13。7(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改变。”
【解析】樊迟又来问了,孔子的回答看上去堂堂正正,其实还是不耐烦,因为这三句话都是套话,完全不是针对樊迟的不足。这三句话的意思概括为一点:别那么多问题了,规规矩矩、?
小说推荐
- 论语
- 《论语》作者:孔丘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 最新章:第8章
- 论语力
- 揭秘伟大文化的震撼力:论语力 作者:孔健 于丹目录《论语力“出笼”花絮 序一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第一章: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于丹《论语》扶桑行 于丹来了 初开眼界 精彩绝伦的授课 秋田的魅力逍遥游 有朋自远方来 下一个行程 于丹日本讲座 喜剧演员的抑郁
- 最新章:第26章
- 人皮论语
- 人皮论语(实体书精校)作者:冶文彪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无比珍贵,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侠盗硃安世接了一桩生意,送一个小童去长安,交给御史大夫兒宽。
- 最新章:第90章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论语别裁
- ,论语别裁目录{小{说{网}前言上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 下论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乡党第十附录孔学新语自序。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
- 最新章:第182章
- 论语译注
-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 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
- 最新章:第50章
- 外星人论语
- 作者:傅东雄前言前言我很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做出那样的决
- 最新章:第287章
- 于丹论语心得
-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总共包括《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独家讲稿连载《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
- 最新章:第21章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读论语心得全集作者:广宇【完结】第1节:论语心得(1 第一章 为人之道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 孔子就是一
- 最新章:第4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