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54章


【解析】樊迟又来问了,孔子的回答看上去堂堂正正,其实还是不耐烦,因为这三句话都是套话,完全不是针对樊迟的不足。这三句话的意思概括为一点:别那么多问题了,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勤勤恳恳就行了。
孔子的态度和回答对樊迟的自信心是个很大的打击,樊迟也看出来老师不喜欢自己,因此对自己的智商和前途失去信心,这才有了樊迟想回家种地的想法和对话(见第十二部分)。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孔老师冒出这句话来,相当于现在说“就算是捡垃圾”,可以说是很伤自尊。
孔子对樊迟,可以说确实是有失风范。当然,人老了,性格是会变的,即便是孔子这样伟大的教育家。
什么是仁?樊迟再也不想问了。
【现实解说】如果对学生讲都是空泛的大道理,那就等于是在害学生。
13。8(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解析】这是子张应该得到的答案,因为子张喜欢的就是宽泛的大道理,给他的一定也是这样的道理。
仁是什么?孔老师说:恭宽信敏惠。道理很好,适用于整个宇宙。每个人问,都可以是这个答案。所以,等于没问。
【现实解说】道理越宽泛,就越没有标准,越没有可执行性,就越没有用。用来指导个人的行为,这个没有任何用。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给人好的建议一定是具体的、简单的、可执行的。
13。9(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做不到仁,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做不到仁,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解析】这段话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做不到仁,懂得礼又怎样呢?一个人做不到仁,懂得乐又怎样呢?
从这段话在《论语》中的位置来看,恰好接在“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的后面,因此可以认为这段话是在指责三桓家族。孔子认为,虽然三桓在礼乐的形式上能够做得很好,但是他们违背了周礼的本质,那么就算他们能够“八佾舞于庭”和“三家者以雍彻”,又怎么样呢?
仁是什么?孔子在这里的意思,仁是周礼的本质,而各种礼制礼仪和乐不过是表象。
可是话说回来,人家三桓就算不仁,又怎么样呢?
【现实解说】这段话可以做一个现代汉语的翻译,也适合现代社会。“人如果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给领导送礼人家也不会收;人如果人际关系处不好,请同事唱歌人家也不去。”
13。10(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来源于他的生活环境。能够察觉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知道仁了。”
【解析】这段话的解释历来也是没有定论,看似简单,说起来就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要说清楚这段话,先要弄明白“党”是个什么东西?最原始的解释是“公开的秘密团体”或者“秘密的公开团体”,进一步解释是“基于利益关系而结成的同盟”。但是,在《论语》中,绝大多数的意思是“乡党”,也就是居民聚居区的意思。
那么,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含义呢?此前的说法,多取第一种。但是,应该是第二种。
现场还原一下。
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大家批评他,孔子则为他开解,说他的家乡都是这样做的,他这做法在他家乡不算错。现在他认识到错误了,就已经是知道仁了。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环境,有的好一些,有的恶劣一些。譬如有的地方,小偷小摸很正常,但是到了北京,这就是犯罪了。譬如西亚国家和南欧国家,不守时是很正常的,到了东亚和北美,这就是无法容忍的。对于这些,只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应该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
13。11(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毅木讷,就接近于仁了。”
【解析】刚强坚毅,内向寡言,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就接近于仁了。基本上,这就是他自己的性格。因此,孔子在这里自我肯定。人的性格是什么?刚毅木讷。
别的性格就不能接近仁吗?孔子没说,说了得罪人。
把孔子眼里的那些仁人的性格拿来看,好像并不都是这样的性格吧?
孔子晚年,开始多疑,对于自己不喜欢的性格尤其不能忍受。同时,还有点自我陶醉。
【现实解说】现在喜欢说性格决定命运,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刚毅的性格还行,但是不是特别好,现代社会需要柔软;木讷的性格更糟糕,现代社会注重沟通和自我表现。所以,刚毅木讷的性格在今天来看是远仁而不是近仁。
13。12(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人欢喜的样子,这种人就很少有仁德的。”
【解析】既然刚毅木讷是近仁,巧言令色当然就是远仁了。
自从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自我表达能力就越来越差,不知道跟孔老师这两句话有没有关系。
【现实解说】巧言令色可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性格了,能表达自己,能愉悦别人,不仅可以是能力的表现,还可以是职业。
13。13(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仁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仁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解析】大致是有人要买房置地,想去城里整个高尚住宅,跟权贵们做邻居,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对此人的选择不满意,认为邻居太差,所以,说了这番话。
大致,问问题的是孔子比较喜欢的学生,因此希望他住在自己附近,而不是去城里跟富人们做邻居。不好直说,因此拐了个弯。
【现实解说】一个人发了财,于是换房子。看中一套别墅,朋友劝他别买,理由是“那片别墅区住的都是大富豪,你住进去,会感觉自己还是穷人”。又看中一个高尚小区,社区服务特别好,朋友劝他别买,理由是“那是高官聚居区,住到那里,你会觉得自己太低等。另外,还有好多衙内,你都不知道他爸是谁谁,哪天欺负到你头上,你躲都躲不掉”。此人于是问“那我该住到哪里?”朋友说了:“你打听一下李零老师住哪里吧。”
13。14(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解析】孔子的意思,不仁的人总是充满了欲望,总是有很多不好的念头,因此总是在算计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因此不会长久地快乐。只有仁者知足常乐,知者常足知乐。
说来说去,知者比仁者活得滋润。大致,颜回就是这里孔子说的仁者,子贡则是知者。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的说法,安贫乐道就是仁。
学会了仁,就可以穷快活?穷不穷,跟仁不仁没什么关系。快乐不快乐,跟仁不仁也没什么关系。那为什么穷快乐就跟仁有关系呢?
【现实解说】各人有各人的活法,要饭的不等于不快乐,腰缠万贯的也不等于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和烦恼,跟仁挂不上钩。
13。15(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爱人和恨人。”
【解析】如果心中没有仁,那就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恨,大致是这个意思。
孔子强调什么的重要性的时候,往往说得很绝对。年轻时候宣扬礼,礼就是仙丹灵药;如今强调仁,仁就是无往不克,礼就不重要了。前面说到“不仁者”如何,此处说到“惟仁者”怎样,似乎世上只分成两种人:仁者和不仁者。
【现实解说】俗话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俗话还说:美国也有乞丐。所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