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精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现实解说】对一个东西强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欢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析】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现实解说】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现实解说】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13。24(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畏惧,就好像对于水火一样。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为了仁而死的。”(旧译: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渴求,比对于水火的渴求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解析】历来的解说都说孔子认为老百姓渴望仁,其实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前面一句的水火被解释成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后面一句的水火怎么就成了危险物品?事实上,这句话分明就是孔子在埋怨老百姓的觉悟太低。为什么历来的解说都是黑白颠倒?因为他们要维护孔子的形象。直到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才第一次指出孔子不是在赞扬百姓,而是在贬低百姓。
整段话想要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仁的恐惧甚于水火。他们宁可死于水火,也不愿意接受仁。
这几段话与孔子当初讲德政的话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孔子从前认为:老百姓的仁,取决于统治者的德。
【现实解说】世风日下,是老百姓不仁吗?上无德,则下不仁。
13。25(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么,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呢?孔子说不是的,还需要两样东西。为什么神化的东西还要有辅佐的东西?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仁可以让一个人长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还需要有注意事项。
知、仁、庄、礼四个概念在这里,重要性排位显然是仁高高在上,礼已经被放在了辅佐的地位上。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代话解释版本是这样的:好学上进可以让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够,老婆还是会跟别人跑;好学上进,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长得太对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绍给别人;好学上进,情商也高,还挺帅,但是挣不到钱,这也不会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对仁的追求,就是老师,也不让给他。”
【解析】简单说,就是仁比老师更重要。进一步,当老师与仁矛盾的时候,选择仁而不选择老师。当仁已经被神化,当仁已经至高无上,老师当然就算不了什么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间做选择,也要选仁。
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从这里来的。
【现实解说】当从精神层面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你面对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时候,人性往往就会被摧毁。
13。27(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抛弃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当仁不让于师,当仁和老师相矛盾的时候,舍老师而就仁。那么进一步,当仁和你的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孔老师说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来越极端,整个人掉进了“仁”这个概念里。事实证明,对于“仁人”的“杀身以成仁”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用这条类似于狂热的标准来框定什么是仁人,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仁人了。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子曰:杀身以成仁。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十四部分 论孝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孝敬父母的机会。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实践。他对孝的理解,恐怕多数还是来自周礼的部分。所以,尽管孔子强调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论并不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也很少用孝来教导他们。
14。1(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给学生们的操行守则,告诉大家要尊重师长,要团结不要闹矛盾,这些都做好了,才能学习知识。这段话不能在招生的时候说,否则大家一看要做到这么多才能学习,都没信心报名了。
【现实解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不要抛弃。
14。2(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具体的事情上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处世。三年之内他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解析】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为什么一定是三年?因为服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应当当做父亲还在世,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三年之后,才能施行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与《论语》10。12(19。18)是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孟庄子。
【现实解说】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标准完?
小说推荐
- 论语
- 《论语》作者:孔丘学而第一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 最新章:第8章
- 论语力
- 揭秘伟大文化的震撼力:论语力 作者:孔健 于丹目录《论语力“出笼”花絮 序一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 序二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 第一章: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 于丹《论语》扶桑行 于丹来了 初开眼界 精彩绝伦的授课 秋田的魅力逍遥游 有朋自远方来 下一个行程 于丹日本讲座 喜剧演员的抑郁
- 最新章:第26章
- 人皮论语
- 人皮论语(实体书精校)作者:冶文彪西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墙壁中发掘出一批古简,其中有一部孤本古文《论语,无比珍贵,世称《孔壁论语。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将之献入宫中,虽然适逢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经籍也大多残缺不全《孔壁论语》却深藏不见,从此失传…侠盗硃安世接了一桩生意,送一个小童去长安,交给御史大夫兒宽。
- 最新章:第90章
- 论语集注
- 《论语集注》作者:朱熹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料量平;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为司职吏,畜蕃息。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
- 最新章:第34章
- 论语别裁
- ,论语别裁目录{小{说{网}前言上论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 下论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乡党第十附录孔学新语自序。论语别裁前言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
- 最新章:第182章
- 论语译注
-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 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
- 最新章:第50章
- 外星人论语
- 作者:傅东雄前言前言我很高兴我的这个决定,我满意我的这个决定。学而后知不足,立志而后知不足,投入而后知不足。如果当初就知道文学有这么大的胃口,文学需要这么多的投入,文学要用去我的这么多生命;如果知道文学需要我冒这么多风险,需要我放弃青云直上、颐指气使、驾轻就熟、八面威风的可能,我当初还敢做出那样的决
- 最新章:第287章
- 于丹论语心得
- 于丹论语心得讲稿总共包括《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论语》心得(二《心灵之道《论语》心得(三《处世之道《论语》心得(四《君子之道《论语》心得(五《交友之道《论语》心得(六《理想之道《论语》心得(七《人生之道》独家讲稿连载《论语》心得(一《天地人之道》序言《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
- 最新章:第21章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读论语心得全集作者:广宇【完结】第1节:论语心得(1 第一章 为人之道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议论去吧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活一世,毁与誉,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名气越大,越是难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将你狠狠地踩在脚下。岂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盖棺之人,也难以定论 孔子就是一
- 最新章:第4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