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59章


的意思。而儿子似乎也很怕见他,接受的教诲屈指可数。孔子一生,对儿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可以说是疏于教育,儿子一生碌碌无为,忧郁早终。
这段话就说得很不客气,话里带着讽刺。
譬如你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一般的说法是“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娶不上好老婆”。可是如果你说“不好好学习,跟个傻瓜有什么区别”,两句话,态度截然不同。后面的一句的潜台词就是: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就是个傻瓜。
【现实解说】很多著名教育家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就像很多婚姻问题专家守不住自己的婚姻一样。孔子培养了很多人才,却培养不出自己的儿子来。所以,尽管有句话叫做“老子英雄儿好汉”,可是事实上,“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概率大得多。
第十六部分 论人
孔子是一个厚古薄今的人,他对古人总是很崇拜,认为古老的社会才是完美的社会。因此,孔子经常赞扬古人来贬低当世。同时,孔子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他喜欢赞扬外国人来贬低本国人。
很显然,孔子就是一个愤青。
在不同的年龄,孔子的对世界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孔子对于同一个人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发现孔子的价值观以及其价值观的变化。那么,孔子推崇的人,往往也是对孔子思想产生影响的人。孔子最推崇的是什么人呢?周公、管仲、子产、老子。基本上,这也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演化过程:儒家——法家——道家。
管仲
16。1(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见识真是很差啊!”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家宅,每处都有一套管理人马,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位置,管仲也有这样的位置。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析】孔子在批判管仲不节俭以及不懂得周礼。所谓三归,历史上解说众多,总的意思无外乎管子很有钱很铺张很违背周礼。管子确实不是一个很讲究周礼的人,很多地方的规格竟然跟国君齐桓公一样。对此,孔子还有一个评价,说是管子这样奢华,让齐桓公很难办。由于功劳大能力强,管子的奢华固然在当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可是,管子的家族却因此被其他家族敬而远之,在儿子这一辈就不得不出逃楚国了。所以说,孔子的话不无道理。
关于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历来也是说法不一,因为孔子对管子有赞有弹,看上去不知道他究竟怎样给管子打分。其实,如果弄清楚了孔子评论孔子的时间顺序,就很容易搞清楚答案了。这段话是孔子早期对管子的评论,这个时期孔子还在拼命宣扬周礼,并且他并没有到过齐国,完全没有感受到管子的先进治国理念。这个时期,孔子对管子的评价很低。
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不成功;打仗,总是当逃兵,说是怕自己死了没人养老娘。后来辅佐当时齐国国君的弟弟公子纠,齐国国君被杀之后,公子纠和弟弟小白争夺国君,公子纠被杀,管仲并没有尽忠而死,而是在鲍叔牙的引荐下投靠小白,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中国第一相”,辅佐小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小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在治理国家上有很多创举,他注重经济和商业,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倡礼义廉耻。中国的户籍制度、盐铁专卖、百姓议政,甚至金融管理等思想都从管仲开始。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纵横中原的同时帮助其他诸侯打击北方野蛮民族。齐桓公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而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的原则是“尊王攘夷”,这一点尤其得到孔子的赞扬。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一天说到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一脸不屑:“这个人很差劲的,是个奴隶主,还有作风问题,跟黑人女奴隶还生了孩子。他要是伟人,我妈都是伟人了。”
16。2(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而不动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解析】什么是仁?孔子说了:世界和平就是仁。管仲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尊王攘夷,维护和平,却尽量避免使用武力,这不是仁吗?管仲对付诸侯非常有策略,以诚信为主、威胁为辅,实在不行才动用武力。当时的齐国尽管也多次出兵,真正交战的却只有与北狄,与中原诸国以及楚国都是和平收兵。所以,尽管齐桓公的霸业比后面的霸主要小,却是最受推崇的霸主。
为什么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下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因为孔子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是孔子在齐国期间或者从齐国回到鲁国之后,通过在齐国的见识,孔子亲身感受到了管子给齐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到了齐国与鲁国的差距,亲身感受到了齐国人对管仲的崇拜,因此孔子对管仲的态度已经转变了很多,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崇拜管子。可以说,对于管子的态度的变化,同时也是孔子政治理念变化的反映,正在由儒家而转向法家。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后来作为交换学者去了美国,待了两年。回来之后学生们接风,学生甲说:“杰斐逊真不是好东西,他是英国人的后代,竟然还跟英国人斗争,帮助美国独立。这个人,真是卖国贼。”某教授拍案而起:“你懂个屁!要是美国不独立,今天还在给英国人种棉花呢,那我们今天还用个屁电脑,坐个屁飞机,看个屁好莱坞电影。杰斐逊,人类伟人。”
16。3(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已经被野蛮民族征服,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管仲岂能像普通人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
【解析】由子贡问这个问题多少有点出人意料,因为子贡的性格应该是最能理解管仲的。所以,这应该是子贡与孔子“斗争”时期,子贡特地准备好来与孔子争辩的,谁知孔子的回答出他所料。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比之上一段更进了一层,对管仲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孔子思想的法家化更加明显,管仲就是他眼中的圣人,即便别人认为是污点的,他也认为是正确的。
“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孔子在齐国亲眼看到的。管仲为齐国留下来的是制度是规范,因此一百多年以后齐国人民还在受到管仲的恩惠,这从侧面说明,管子的思想具有法家的特质。“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是对管仲的最高评价,认为管仲拯救了整个中原,还有比这更大的功劳吗?“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这是个强烈反问,作为对子贡的还击。
想象一下,子贡被反问得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现实解说】某大学某教授回国后上课,学生乙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