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第26章


看见,而匪谍也早就被“共谍”这个词所替代。
我在大陆这么久,很少听到台湾朋友担心过“共谍”。有可能是出于对自我生活状态的信心、也有可能是承平日久,总而言之,除了在政治上的“卖台”攻讦之外,极少听闻台湾人会担心身旁的大陆朋友是“共谍”。这可能也是一种极大的文化差异吧!
这些年来,遇到许多人,各行各业,横跨南北,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问我,“到底你们台湾人怎么看待统一”,“你们台湾人是不是都不认为是中国人”,更有许多网友曾经深沉地呼喊着,希望在“他们有生之年”看到两岸的统一。其实,我心里始终有个疑惑,统一的标准是什么?大家的标准相同吗?
因为熊猫团团圆圆、因为2009年“八·八水灾”大陆送去台湾的组合屋是否有甲醛残留物,许多的大陆朋友都曾悲愤地问我,为什么台湾不接受祖国人民的善意?
当台南的政治人物推倒了前国台办新闻局长张铭清,当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台北被围,我想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大陆的台湾人都是闷不吭声却又无奈的。有一种场景我实在难受,就是当一群大陆人看着电视或是围着说台湾民主如何如何乱、台商如何如何压榨大陆劳工,又或是耻笑着台湾人如何如何傻时。而这种感受与台湾人聚在一起讪笑着大陆时毫无差别。其实,我们都希望被对方看得起,也都希望自己的善意被对方接受,但我却常常以我们不希望被对待的态度对待对方。
于是,当张铭清被推倒时,曾有大陆朋友问我是不是该把我推倒?当大陆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台湾朋友会取笑我“谁要你跑去大陆”。
经过无数次的被质疑与被伤害之后,我学会了更智慧却也相对完美地回答。我是如此跟我身边的大陆朋友说的:“大陆好大好大,人口好多好多;台湾好小好小,人口跟大陆相比更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彼此交换,你会不会有所担心与恐惧呢?”当然,有人会追问,担心什么?大家都是同胞,台湾就是我们的兄弟,难道我们会怎样吗?
是的,我相信不会怎么样,不过请别忘记,这是因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作祟。而理所当然就会是造成另一方恐惧、不安的来源。因为理所当然有时就是一种霸道、一种压迫甚至是一种自己都感觉不到的“俯视”,而且彼此已经分隔了这么久。
我记得,两岸之间的往来,当我父母回家乡探亲时,那一来一往的折腾还像是昨天的事,而今天我已经可以在三个小时以内,直接从桃园机场进出。然而,许多台湾媒体才仅仅把2009年作为两岸元年。
其实,在这个篇章里,我所描述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我都以一种尊重理解的心看待,就如同我以相同的心看待我自己乃至许多台湾人的情感那样,都是爱,只是受词不同。抛却那不同的受词,我们都有着相同的对爱的感受,希望被认可,希望被接受。所以,你们在乎的,同样也是我们在乎的。情感的本身无法分高低、对错,因为每种情感都源自于土地、成长过程以及对社会体制的理解,那份感情来自父母家人,也来自时间的过程,而过去,这些因素两岸之间都不相同,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当我听到丹妹奶奶的故事,我完全没有不舒服,我只觉得很想见到奶奶,因为这是一个多么真诚的老人哪!我也能理解那个曾说要把我推倒的大陆朋友,因为你们的老人在台湾因为政治而被推倒了,那份情感就如同有许多台商他们自己在大陆遭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状态那样,难受、心痛。
于是,每每当两岸之间发生什么可能引发误会的事件,我心惊胆跳;对于大陆朋友对台湾所谓乱象的讪笑,我会逃避,我无力去对每一个人解释与说明,因为有太多人以为他们已经懂得。而每一次被媒体单独放大的事件,又不知会造成多少人对彼此理所当然的误解,而这误解的造成很容易,化解却很难。
如果各位在读到这里,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解释,我都请各位先放下。如果各位真的想要两岸之间如何,如果各位真的想要看到什么大一统的场景,至少我们得先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我是否放下对“台湾人”这三个字的成见?我是否没有想当然耳地认定台湾人该怎么样?我是否对于两岸之间所有的一切,谦卑并且宽容?而同样的问题我也反问我的台湾同胞们!
只要我们不坚持自己一定要居于上风,只要我们不强硬地认为自己一定正确,只要我们能理解爱的本身并无对错,那么就如同寓言故事“北风与太阳”,脱下旅人外衣的是和煦的阳光并非凛冽的北风,而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像太阳那般,对对方送出了和煦温暖的阳光?
Chapter6 与大陆网友的虚拟交流
引言
在台湾,至少是我在台湾的时候,互联网是非主流。总觉得,成天泡在网上的都是些拒绝融入社会的「宅人」。其实,我从来不喜欢上网,我认为网络的文字不适合我的阅读习惯。然而像我这样一个只把网络当工具的非网民,竟然在大陆因为互联网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样貌!通过网络,我看到了一个超乎我想象的大陆样态。而我的人生新发展也从网络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 胡同台妹与她的网友们(网友夏阿绘)
1 先了解彼此,再互相影响
我不是一个网民。对我而言,互联网是工具,是用完就可以潇洒说再见而不用留恋的那种工具。最常使用的就是MSN和GOOGLE。除了这两个常用的工具外,再就是email了。所以我常自嘲是网络白痴,就连blog为何物都没体验过。
到了北京之后,我感觉到互联网是一个可以用来了解大陆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这个仅仅使用MSN和GOOGLE的准网民,竟然也开始写博客、与网友互动了起来。
这个开端说来有点意思,其实是从2008年才开始。我属于浏览型用户,对于习惯纸媒的我而言,经常很浪费纸地将要看的内容打印出来,连阅读都不大习惯,更别说还要在上面写东西了。
加上我曾经的报纸记者经验,不为任何机构服务,只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东西,这等“自由”,刚开始很不习惯。因为我不知道要写什么→文¤人··书·¤·屋←。再者,当时在凤凰网建立“台湾博客专栏”,从没想过经营平台,还要在此成为平台使用者,总觉得这有些“球员兼裁判”之嫌。不过,事情的开端源于我找的第一位台湾博主的第一篇文章。
我是在联合新闻网的blog找到这位人在北京的女博主“辛迪亚”的。她是个文笔非常优美清淡的作者,跟着来工作的先生在北京居住,工作就是写作。她的第一篇文章写的是第一次在北京跨年的感受,文中不小心写了一句“这是第一次在国外跨年”,就是这句话引来如潮水般的攻击。
其实,我和辛迪亚都能理解,台湾人用国外一词的敏感,但我们会认为“有那么严重吗”。因为说句实在话,首先,台湾人对政治的戏谑或幽默,是没有很严苛的范围与底线的。所以,我们可以拿马英九、陈水扁开玩笑,但这不表示我们不尊重一些事情。况且,一篇博客里的一句“国外”对于两岸关系根本丝毫不会撼动,两岸要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更不会因为这句话而有什么变化。
眼看着这样一位娇滴滴女子受到如此攻击,我心想,大陆的网络环境跟台湾太不相同了,让自己的朋友独自面对实在“不讲义气”,无论如何我得陪着一起被骂。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我也开了一个“胡同里的台妹”的博客,开始了我为期三年的大陆网络体验。
过去写文章都是为了工作,写博客则是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面对这样的“自由”,我仍是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时政”与“两岸关系”。也许是大陆的氛围,在这个领域中的女性较少,所以,我一开始所面临的是“质疑”。
我有个观察,是两岸的不同之处。在台湾,面对一个陌生人,好像比较倾向一开始就把他/她看作是很厉害,戒慎恐惧地面对。在大陆则相反,先把对方看作不行,然后在交流过程中渐渐探索对方。这两种途径无所谓好坏,不过如果是用台湾的思维面对大陆的逻辑,就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
刚开始写博客,常遇到上门丢砖叫板的,状态就是“假设我这个博主是个低能儿”,稍微客气的会说“你是台湾人你不懂”……
我只好无奈地在微博里写下这么一句话:“台湾人如果想要在大陆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