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17章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家长,并不清楚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中,由于我们的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异常深厚,唯恐自己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一点挫折、伤害,于是,家长们便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来替孩子规划未来的人生。
对于孩子来说,在这种包办式的培养模式中,他们也习惯了听从于父母、老师的安排。于是,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迷失在“自我缺失”的困局之中,甚至于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仍然对父母、师长仍有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家长在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上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使得我们所进行的“包办式“教育,绝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总是将“听话”作为孩子的一个优点来看待,然而,在未来的一个世纪里,人们对人才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既赋予了我们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也要求我们必须在不断思考中寻求创新,更要求我们主动地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其工作模式便不再是机械式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其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复杂劳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在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条件下,同时拥有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品质。
可以说,在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中,举凡认识不到这一变化的家长,无不会在未来陷入困局之中。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必须在这一章的探寻中,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在新世纪中,什么样的人才,才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支配意识,究竟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们应当让孩子,培养出怎样的自主意识?
在孩子培养自己意识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应当注意哪些方面?
在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在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规划与安排的时候,我们的家长究竟应当做些什么,避免做什么……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探寻就此开始。
1.好孩子的定义
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彼得·德鲁克
有关好孩子的定义,尽管我们还不曾有过一个明确的、权威的界定与标准。然而在万千家长的心目中,这个标准却早已经固定成型了。
在我们的家长看来,凡是听家长话、听老师话、学好知识、诚实努力的孩子,都可以被称为好孩子,反过来,不听家长话、不听老师话的孩子,则被理所当然地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遭到了家长与教师的一致批评。
在这种分类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其核心的标准就在于——孩子是否听话。
我们知道,“好孩子”做为一种教育观念,作为一种评判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产生相对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在这种教育机制下,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无疑会成为孩子追求的目标。
于是,在这样的目标下,孩子们开始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以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努力去做一个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
与此同时,当这样的标准在家长的心目中固定成型时,便会对其教育理念起到决定作用,影响家长们的教育行为和方式方法,使得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用固定的言语行为去要求和影响孩子。
在这种双向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家长的影响与孩子的努力,我们的孩子最终必然会在思想理念、行为准则、个性特征等几个方面,尽量追求这种“好孩子”的目标,无时无刻不受到浸染与塑造。
然而,我们必须要说的是,把孩子是否“听话”,作为评价孩子好与坏的标准,无疑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正如我们在卷首所引用的话语所说的那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未来的竞争时代中,对于个人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我们的生活中,意识形态从封闭自守转变到改革开放,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个人工作由组织分配到自主择业,岗位设定由找人安排工作到竞争上岗。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独立生活中,势必要面临一个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从选择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老师,到选择自己的老板、自己的行业,甚至于选择自主创业还是加入公司……所有这些选择的存在,都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才能保证其选择尽量不出偏差。
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只会复述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会被动地听从吩咐,等着他人来替自己做决定,那么这样的孩子即使不落于人后,也很难在竞争中出人头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形,我们才必须认识到——未来的好孩子,绝非那些听话的孩子,而是那些洞察道理,拥有主见的孩子,因为全新的社会条件之下,听话可能意味着盲从,而懂道理、有主见的孩子,才是符合新时期下新要求的优秀孩子。
2.未来的人才标准
当一个人有着天才的火花,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就意味着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这种人是少有的,是极致的人才,要爱就爱这种人。
——契诃夫
对于我们的社会而言,人才标准历来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而之所以会表现出这种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需要从多层面上进行考察。
在许多人看来,当一个人的能力超过一般人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人才。然而,这种观点只看到了表象,对于人才的深层机制,还远远未能触及。
我们知道,能力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学习中所呈现的外在表象,而大凡拥有超人能力者,往往在心理层面上有着独特的素质。
对于一个人而言,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反应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都属于较高层面的心理素质。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这些素质注定将会成为未来人才资源要素,在未来人才综合素质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一个人拥有完善的个性时,就注定了他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具备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和具有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能力。
当一个人拥有顽强的毅力时,就注定他将会在长期的竞争中保持一如既往的动力,即便是面对挫折与失败,也很难灰心丧气。
当一个人拥有稳定的情绪时,就注定他能够长时间地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保持情绪平衡,能自制自控,充满信心。很难轻易陷入紧张焦虑,情绪忧郁、无法自制自控的状态中。
当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反应能力时,便不至于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强烈或迟钝缓慢、优柔寡断,避免陷入心理不健康的困局之中。
当一个人拥有机敏的应变能力时,就注定他可以完成自觉的心理行为,回避外来危害的侵袭,不至于出现注意涣散、迟钝、长时间幻想沉湎于某种事物的心理疾病。
事实上,当一个人在心理层面拥有了以上素质时,也就意味着他在心理层面上超越了普通人,拥有了更为强大的能力,从而使其眼光远大,思想开阔,意志坚强,历史证明,大凡成功者,无一不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时候,便应当注意对孩子心理层面的磨砺,而非计较一城一地、一朝一夕的得失。
然而,出于对教育目标的模糊认识,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正有许多家长忽略了未来人才的标准,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呈现出许多问题。
3.家庭教育的一贯性
只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佚名
在我们的家庭中,在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的认识上,我们的家长往往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很难表现出一致性和连贯性。
我们知道,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必须要明确一个远景式的教育目标,然后就这个目标分时期地为孩子设立阶段性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必须保持观念、方法上的一致与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