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远去的背影》第77章


人到来尚有一星期,毛泽东显然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约弗拉基米洛夫谈话,也算是事先向斯大林汇报。在1944年8月12日的日记中。弗拉基米洛夫则有这样的记载:
今天,毛泽东把我召去,对我说:“我们一直在考虑给我们党重新起个名字,不叫‘共产党’,叫个别的名称。这样,对特区形势会更有利,特别是跟美国人打起交道来要有利一些。”'17'
如果毛泽东真如弗拉基米洛夫所说,曾动“改名”之念,那他一定要事先求得莫斯科的认可,甚少是默认。如果真有此念,当然要约见弗拉基米洛夫,并将此想法透露。
延安与美国代表团“度蜜月”时,是双方都有顾忌的。延安在顾忌莫斯科,美国代表团则也对重庆不能毫无顾忌。美国弄个什么“迪克西”到延安,蒋介石当然会很不快、大不安。所以,“迪克西”在与延安交涉时,也不能不严守某种界线。弗拉基米洛夫透露,美国人“对中国同志屡次提出的由美国在延安设一常驻机构的建议,噤若寒蝉。在这个问题上他好像奉有严格命令”。'18'美国在延安设常驻机构,那是重庆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蒋介石或许事先得知延安有此意图而预设了界线。
虽然在常设机构一类事上未能展开谈判,但总的说来,谈得还是很投机的。黄仁宇说:“中共又向(代表团)团员各赠呢料中山装制服一套,军帽上仍缀青天白日之国徽,呢料由本地羊毛生产纺织,为各人量身裁剪之工匠为全国人民大会之代表。各团员及以后续到之美国通讯员,亦均购买呢料。”'19'

1944年7月22日,当载着美国代表团的道格拉斯飞机在延安机场降落时,飞机滑出了跑道,螺旋桨断落,驾驶舱则瘪进去。幸亏只是一场虚惊。我想,其时守候在机场的毛泽东,一定把心提到了嗓子眼。毛泽东此后总是极力避免坐飞机,终其一生也没有坐过几回,不知是否与此次的经验有关。
飞机降落不顺,似乎是一种不好的兆头,预示着事情难有好的结局。与延安合作,史迪威是积极主张者。在延安与美国的接触中,史迪威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蒋介石的强烈要求下,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离开重庆回国,继任者是魏得迈将军。魏得迈将军对与延安合作,毫无兴趣。史迪威的离开,就意味着延安的梦想基本破灭了,意味着数月来的兴奋、期待、谋划都付诸东流了。最大的代价,最难以弥补的损失,则是在政治上对美国如此热情的歌颂和认同。当明白美国最终还是抛弃自己而选择蒋介石时,毛泽东心中的屈辱、恼怒,是可想而知的。后来那样激烈地反美、仇美,应该也与此番所受创伤不无关系。
美国人当初之所以动了军援延安的念头,是想在与日军决战时,延安掌握的军队能扮演某种重要的角色。但后来,美国用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两颗原子弹,使得延安的军队派不上用场。1946年8月,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毛泽东愤怒地谴责了原子弹:“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进而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提起美国帝国主义,人们似乎觉得它是强大得不得了的,中国的反动派正在拿美国的‘强大’来吓唬中国人民。但是美国反动派也将要同一切历史上的反动派一样,被证明为没有什么力量。”这篇谈话收进了《毛选》,人们对它很熟悉。毛泽东终于从亲美走向了反美。
对于这一过程,R·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有如此描述:“毛制定了一系列决策。他开始向美国调情,然后又愤愤地转过脸去。他又一次与蒋的国民党打了起来。其获胜之易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他在和苏联沉闷的婚姻关系上签了字。”'20'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提笔写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对美国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在声色俱厉地谴责了“美帝国主义”后,毛泽东写道: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的人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如果我们想一想1944年的时候,毛泽东为争取与美国的合作而付出的代价,就应该明白,毛泽东此时对美国如此痛恨,实在不能说仅仅是为了“一边倒”而做的外交表演。
2008年8月1日
'1'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45—256页。
'2'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76页。
'3''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18页。
'4''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42页。
'5''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39—240页。
'6'见《解放日报》1944年6月13日。
'7'钟颖:《美国人民的理想与民主精神》,《新华日报》1943年9月12日。
'8'史纲:《为了人类》,《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
'9'《美国国庆日》,《新华日报》1944年7月4日。
'10''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218—219页。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682页。
'12''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54—255页。
'13''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61页。
'14''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73页。
'15'《党史通讯》1983年第20—21期。
'16''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56页。
'17''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67页。
'18''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88页。
'19'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76页。
'20''美'R·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203页。
毛泽东:遗物见真情

从1962年到1976年,我在毛泽东时代生活了整整14年,是那个时代的草民之一。毛泽东对我和我全家的命运,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也亲眼目睹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乡村是怎样一种状况。正因为如此,见到研究和谈论毛泽东的书,我往往会翻一翻;倘觉得在某个方面有点意思,还会买回来。
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的书中,我买回并读过的,有两本我觉得颇有点特别。一本是红旗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的《毛泽东谋略》,作者萧诗美;一本是红旗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的《毛泽东遗物事典》,由“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集体编写。
《毛泽东谋略》算是个人著作,专门歌颂毛泽东的“谋略”。这本书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统战、治党、治国、宣传、人生等十个方面,对毛泽东的各种“阴谋”和“阳谋”做了热情的赞美。《毛泽东遗物事典》,则是叙述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该书“出版前言”说:“1990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中南海数千件毛泽东遗物回归故里,由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而“在征集、收藏、展览毛泽东泽东遗物取得丰富经验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馆藏的5000多件毛泽东遗物中,挑选出数百件精品,在采访了许多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知情人士,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毛泽东遗物事典》一书。”所以,“《毛泽东遗物事典》的许多资料来自于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毛泽东家属和其它(他)知情人的回忆,并经多方考证落实,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纠正和澄清了以往一些书中的错误的谜团。”这本书的封面上也的确印着:“顾问:汪东兴 张玉凤 徐涛 吴旭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