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第39章


忍乇胰丛诟粗蒲堑薄に姑苡?8世纪所说的愚蠢。”就连比特币的支持者也不甚了解这一设计思想。米塞斯圈的一位专栏作者撰文称,比特币穷兵黩武地堆积算力,跟孔雀进化出华丽的尾巴、爱尔兰大鹿进化出3。6米的大角一样,是囚徒博弈的最佳选择,这在生物学上叫作累赘原理'8'。这种解读当然很无厘头,与比特币“计算即权力”的设计思想相去甚远。
既然比特币网络拥有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算力集合,为何不把这些算力用于蛋白质折叠、寻找外星人、寻找素数等功在千秋的科学计算呢?素数币便是这样一个自称“非能源效率”的山寨币,它企图将算力用做寻找素数的科学计算。它的发明人雄心勃勃地写道,“加密货币目前已经分道扬镳为两条道路,一种是能源密集型,一种是环保节能型。我相信,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5年以上),环保节能型货币将因其成本优势而开始挑战能源密集型货币。素数币第一次引入非哈希现金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使得算力不仅仅用来制造区块链,还提供额外的潜在科学价值。”
很遗憾,既要用算力来保障P2P货币安全性,又要用算力来做有用的科学计算,这是一个二律背反。比特币社区的计算机工程师认为,把“难度可调”的NP难度问题(比如SHA…256算法)嵌入蛋白质折叠算法是可能的,使计算蛋白质折叠问题成为挖矿的一个副产品。挖矿除了生产货币之外,还能产生社会效益。但这种貌似“有用的”的工作量证明算法实际上会对区块链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试想一下,使用比特币挖矿算法来进行蛋白质折叠、寻找外星人、寻找素数等分布式计算,比特币的安全性根基(没有任何节点可以控制全网大部分算力)就崩溃了。因为分布式计算的工作量是可叠加的,随着工作量证明功能的“有用部分”的增长,攻击成功的可能性也在增长。即使你一个区块也没找到,你完成的工作量仍然对别人有用,黑客可利用你完成的这部分工作量降低网络攻击的成本。所以,理想的设计是矿工完成的工作量对其他人来说是无用的,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扔掉的计算量是一个与硬件成本、电力、运气或带宽有关的商品。
为此,素数币做了一定改进,设计了一个非可重用性的工作量证书,即一个区块上的工作量证书不能用于其他区块。为实现此点,它将素数链连接到的区块头哈希除以父级区块头的哈希所得的商作为工作量证书。工作量证书与区块的哈希值一同嵌入子区块中,这样不仅能够防止工作量证书被篡改,同时可以避免产生一个可在多个区块上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书。这种改进的效果是,将一万个人同时挖一个坑的游戏变成了一万个人同时挖一万个坑的游戏,任何人完成的寻找素数工作量都只能为己所用,素数币的计算资源并未用于分布式计算,计算成果未能实现全网共享,计算负载也未能在节点中平衡。可见,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能源密集型货币,与它“非能源效率”的设计初衷相悖。
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素数在数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位数越大则越稀少,寻找难度呈指数增长,工作量证明却需要难度平滑增长。这意味着越到后面,素数币的交易越难确认,甚至不能确认。素数币的解决方案是用一种费马测试的改进版进行素性测试,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节省计算时间,但这是一种不完备的筛选,因为费马测试是基于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而该定理已经被证明不成立,费马素性测试得到的是伪素数,素数币寻找到的坎宁安链越到后面越不可信,其寻找素数的所谓“潜在科学价值”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潜在”这一步了。
一些人将山寨币之于比特币的关系,视作其他贵金属之于黄金的关系,比如莱特币就用心良苦地把货币总量设计为比特币的4倍,企图像白银锚住黄金价格一样,锚住比特币的汇率。莱特币的推广词就是:如果说比特币是数字金币,那么莱特币就是数字银币。还有羽毛币把货币总量设计为莱特币的4倍,试图成为数字铜币。这种想法似乎过于一厢情愿了,因为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终究是有限的,而山寨币却可无穷复制,层出不穷的模仿者最终只能稀释所有模仿者的价值。自2013年5月以来,社区以每天两三种的速度发布新的山寨币,几乎所有山寨币都呈下跌走势,虚拟货币PPcoin从最高的0。003比特币跌到0。001 4比特币,虚拟货币Yacoin从最高0。000 6比特币跌到0。000 15比特币,还有更多的不知名山寨币走向价值归零或退市的穷途末路。
就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山寨币或其他虚拟货币来看,尚未发现有价值的技术创新。其实,就算后来者涌现出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比特币社区也很容易就能加以借鉴,将之添加至比特币核心协议,并升级客户端。“没有护城河,才是终极护城河。”一个比特币迷在微博上如是说。比特币是像车轮一样的发明,重复发明轮子是徒劳无益的,因为世界本质上只需要一种数字货币。但山寨币的存在并不是毫无意义,它的存在有助于比特币的自身进化。由于比特币生态已经蔚为大观,社区对每次可能导致“硬分岔”的协议升级都非常慎重,山寨币则可以充当小白鼠。比如,彩色币、零币等应用可以率先添加进莱特币等山寨币的协议,如果获得成功,转而应用于比特币中,这将大大降低协议升级、软件更新所带来的“硬分岔”风险。
比特币会内部崩溃吗
与传统的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组织方式不同,比特币因其去中心化的P2P网络结构而开启了一种开放式的信息组织与进化模式:没有命令,只有很弱的组织,相当于蚂蚁筑巢。比特币社区继承了开源社区的传统,用倾听取代强权,用沟通取代命令,用协商取代控制。比特币社区唯一官方意义的组织是比特币基金会,仿照Linux(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基金会的模式建立,依靠用户捐助的比特币维持运营,负责组织比特币核心协议的完善、客户端的升级、安全性的监督、法律事务以及与政府机构的接触等。
比特币社区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加文·安德烈森被视作中本聪的继承者,他是比特币社区的仲裁者和架构师,同时负责协调比特币核心程序的优化。安德烈森成为比特币社区领导者的过程非常简单。起初他向中本聪提交优化比特币核心系统的代码,中本聪逐渐对他的代码有了信任。有一天,中本聪问他是否可以将其邮箱地址放在比特币的主页上,安德烈森同意了。从此,比特币主页上中本聪的邮箱地址被安德烈森的邮箱地址取代,项目的领导者象征性地过渡给了安德烈森,中本聪则退到了幕后,甚至消失了。中本聪与安德烈森都不能对比特币社区发号施令,与普通开发者的唯一区别是,他们拥有一个可以在客户端添加警报的密钥。
比特币社区信奉海盗式的民主,每个节点都可用自己的算力进行投票,任何针对客户端的改进、协议的修改与添加都将置于算力投票的监督范畴内,只有被全网51%以上的算力接受的改进才能真正视作有效。与海盗社会一样,差劲的领导者很快就会被社区抛弃。历史上曾有一伙海盗在某趟航程中更换了13个船长,其中有个叫本杰明·霍尼戈的船长,手下们罢免他的原因居然是他“拒绝攻打和劫掠英国船只”。试想一下,若比特币社区真的存在一个为所欲为的“船长”,比如安德烈森在客户端里加入某种后门程序,可以让他轻易地挖到比特币,或者他独断专行,执意推行被社区多数人反对的协议升级,那么用户完全可以无视其发布的程序,采用社区其他程序开发者的程序交易比特币或挖矿即可。
中本聪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Beenz、Flooz等虚拟货币先驱的失败主要是由其中心化的组织结构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一旦为虚拟货币信用背书的公司倒闭,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该虚拟货币就将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所以,他将比特币设计为全分布式拓扑结构,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去中心化、不再依赖对中央发行机构的信任的货币系统。一般认为,全分布式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鲁棒性和自组织性,像蚂蚁社会一样,拥有不可思议的自我修复能力。
科幻小说《马姨》构思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有人用蚁群设计了一个自组织的机器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