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近代世界》第36章


分子的作用用不着都以它与完整生物机体的模式的特殊关系
来解释。诚然,这种模式的位态反映在每一个分子中以后都
将对这分子发生影响,所以如果把这分子放在其他地方就将
与现有的情况不同。同样的道理,在某种环境下,电子可能
呈球形,在其他环境下则将呈椭圆形。从科学方面说来,探
讨这个问题的方式只问分子在生物体中所表现的性质在无机
的环境中是不是会消失。是不是会象软铁那样,在磁场中所
表现的性质,在其他地方便表现不出来呢?生物都具有反应
灵敏的自卫活动。当我们的意志作出某种决定之后躯体上也
会发生某些物理作用。这说明分子在躯体中受到整个模式的
改变。看来可能有一种物理定律能够说明当终极基本机体以
紧密的模式构成高级机体的一部分时将受到什么样的改变。
但如果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位态的直接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这
样改变就可能完全与实际上观察到的环境作用相呼应。我们
必须估计到影响的传递。在这种方式下,整个模式的改变就
将通过一系列逐渐缩小的部分的一系列改变而传递下来。最
后,细胞的改变就将改变它在分子中的位态,并在分子或更
细微的实有中引起一个相应的改变。因此,生理学的问题便
是具有不同性质的细胞中分子的物理学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明了心理学与生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是什
么。个人的心理领域只是从它本身的观点出发所看到的事件。
这个领域的统一体就是事件的统一体。但这仅是作为单个实
有的事件,而不是作为各部分的总合的事件。各部分相互之
间,以及它与整体的关系,就是彼此在对方之中存在的位态。
对于一个外在的观察者说来,躯体一方面是整个躯体的位态
的结合,同时也是各部分的综合。在他看来,形状的位态和
感观对象是主要的,至少对于认识说来是如此。但我们还必
须估计到我们有可能在自己身上看到高级机体的思维活动的
直接位态。有些人说,对于他人的思维活动的认识只能从形
状的位态和感观对象间接地推论出来,根据这种机体哲学看
来,这一说法便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基本的原则是,任何进
入现实的东西都将在每一个事件中确立自己的位态。
同时,甚至对自我认识说来,躯体的各部分有一些也采
取了形状的位态和感官对象的形式。但是,与认识的思维活
动联系的那一部分躯体事件本身就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心理领
域。它的组成部分不能追溯到事件本身,而是这事件之外的
事物的位态。因此,躯体事件所固有的自我认识是把自身当
作一个复合统一体的认识。这种复合统一体的组成成分包括
存在于它本身之外、但受它本身位态模式的范围限制的一切
实在。所以我们便可以看到,我们自身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多
种事物统一起来的机能。认识显示出事件是一种活动,把相
异事物真正结合起来。但这个心理领域并不依存于它的认识,
所以便仍然是脱离自我认识的统一事件。
因此,意识便是一种认识的机能。但被认识的已经是一
个实在宇宙的位态的包容体。这些位态就是互相改变的其他
事件的位态。在位态的模式方面它们是处在互相关连的模式
中。
组成模式本身的原始资料是形状、感官对象和其他永恒
客体的位态。这种永恒客体的自我同一并不依靠事物的流变。
当这些客观进入一般流变时,它们就能使事件互相解释。在
目前的情形下,它们是存在于感觉者身上。但当它们被感觉
者感觉时,它们就把处于感觉者以外的整个流变中某些东西
传达给他了。主—客关系就是从这些永恒客体的双重作用下
产生的。它们是改变主体的东西,但只是当他们把宇宙共体
中其他主体的位态传达给该主体时才有这种作用。因此,没
有任何主体具有独立的实在,因为一切主体都是包容其他主
体的有限位态而成的。
“主—客”这一专门术语对于经验中所显示的基本状态说
来,是一个很糟糕的术语。其实这仅是亚里士多德“主词—
宾辞”的遗物。它已经事先假定了各种主辞受到自身宾辞限
制的形而上学理论,这就是认为主体具有其自身的经验世界
的理论。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就无法逃脱唯我主义了。问题
在于“主—客”一辞表示着客体下的一种基本实有。因此,像
这样理解的“客体”只是亚里士多德的宾辞的幽灵。在认识
的经验中所显示出来的基本情形则是“客体中的我—客关
系”。这就是说基本事实是超越于“现时—此处”和“现时”
之上的不偏不倚的世界。所谓“现时—此处”,标志着我—客
关系,而“现时”则是同时体现的空间世界。这一世界还包
括着过去的现实、未来的有限潜能、抽象潜能的整个领域、永
恒客体的领域等。永恒客体的领域超越于实际体现过程之上,
实现于实际体现过程之中,而且和实际体现过程互相对证。我
—客关系作为现时—此地的意识来说,对它跟实在世界以及
观念世界之间的内在关连性所组成的经验本质是有认识的。
但像这样组成的我—客关系是在实在世界之中的。它表现出
自身是一种机体,这种机体在实在中的地位必须有观念加入。
这一有关意识的问题必须留待其他时候再讨论。|Qī…shū…ωǎng|
目前所要提出的论点是,机体论的自然哲学必须从唯物
论哲学所要求的东西的反面出发。唯物论的出发点是独立存
在的实体——物质与精神。物质受着空间运动的外在关系的
改变,而精神则受着思维对象的改变。在这种唯物主义的理
论中,两类独立的实体都受着与各自相应的激情的改变。而
机体论的出发点则是事物处在互相关联的共域中的体现过
程。在这儿事件才是实在事物的单位。发生态持续模式是发
生达成态的稳定,这样达成态就能在过程中保持自我同一而
成为一个事实。应当注意的是持续性作为一个基本性质而言
不是在本身之外的持续,而是在本身之内的持续。我的意思
是说,持续性是在整个事件的各时限部分中找得其重复产生
的模式的性质。唯有在这种意义下,整个的事件才有一个持
续的模式。对于整体和前后相连的各部分都有同一种内在价
值。认识是普遍的潜在活动为自身提出可能性、实在性与目
的,并在某种程度内个体化的发生态。
如果不像上面一样从心理学与生理学出发,而从现代物
理学的基本概念出发,我们也同样可以达到这种机体概念。我
自己研究数学和数理物理学的结果实际上就使我相信这一
点。数理物理学首先假定有一个作用的电磁场充满在时间与
空间中。控制这个场的规律不外乎是世界流变的一般作用所
遵循的条件,正如它在各事件中使本身具有个性一样。物理
学中存在着一种抽象过程。这门科学不问事物本身如何。其
中的实有都只根据外在的实在来考虑;也就是说,只考察其
存在于其他事物中的位态。这种抽象过程甚至还不止此,因
为只有在其他事物中改变该事物的生命史的时—空条件的位
态才在被研究之列。这儿观察者的内在实在就有了地位。也
就是说,这时引用了观察者对自身说来所形成的状态。例如,
科学叙述中将出现观察者观察到红与兰等等的事实。但观察
者所看到的红色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科学境地。有关的事实仅
是观察者的红的经验和其他经验的不同点。因此,观察者的
内在性质唯有在确定物理实有的自然同一的个性上才有意
义。这些实有被认为只是在持续实有生活史的时间与空间中
明确方向的因素。
物理学的词汇是从17世纪唯物主义思想中引导出来的。
但我们发现,即使在极端抽象的情况下,实际上事先假定的
还是上述的位态机体论。首先,我们不妨考虑一下绝对真空
的空间中的事件。这儿所谓绝对真空指的是完全没电子、质
子或任何形式的电荷。这种事件在物理学中有三个作用:
第一,这是能所进入的实际场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