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近代世界》第37章


子或任何形式的电荷。这种事件在物理学中有三个作用:
第一,这是能所进入的实际场所,它可能是能的驻在地,
也可能是特殊能流的所在地。不论怎样,在这种情形下,能
的作用总是存在的,它可能是在有关时间中驻在空间,也可
能是流过这空间。
在第二种作用下该事件成为传递模式的必要环节。通过
这种传递,每一事件的性质都从其他一切事件的性质上获得
一些改变。
在第三种作用下,该事件成了可能性的储存所。也就是
说,该事件如果在场,它将通过变形或空间运动对一个电荷
发生作用。
如果我们把这说法稍微改变一下,假定一个事件把电荷
的生命史的一部分包括在其本身之中,这时以上关于三种作
用的分析仍然能成立。只是第三种作用中所包含的可能性现
在成为现实性了。现实性代替可能性之后,我们就看到空虚
和实有事件之间的区别。
现在不妨再回到空虚事件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它缺乏内
在内容的个性。比如在空虚事件的第一个作用中,它是能的
·所·在·地。我们看到不论是静止驻在的能还是作为能流中一部
分的能,都没有识别其个体的标志。我们只有活动的数量的
决定,而不能将活动个体化。在第二种和第三种作用中,缺
乏个体化的情形就更加显著了。空虚的事实本身是一个事实,
但其内容却不能使内容体现一个稳定的个性。从内容来看,空
虚事件是被组合的活动的一般格架中一个已被体现的要素。
空虚事件如果是某一系列的波状运动的传递场所,那么
这说法就需要作一些修改。这时事件中将永远存在着一个确
定的模式。只有在这儿才首先看到一些微弱的持续个性的痕
迹。但这种个性连一点原始性都没有。因为这仅是一个事件
处在较大的形成模式的体系中所产生的恒定性。
现在再看看实有事件。像电子这样的东西便有一种确定
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事件在它整个的生命史中
把它追溯出来。一群电子加上大小相等的正电荷之后就构成
了原子,然后就形成了我们通常看到的物体。这种物体最简
单的就是分子。一群分子就能构成一个普通常见的椅子、石
4头等物质块。因此,一个电荷就是内含物个性的标志。这是
附加在事件本身的个性上的个性。这种内含物的个性就是唯
物论的根据。
然而,这一点却同样可以用机体论来解释。当我们考察
电荷的作用时,便会发现它标志着一个经过空间与时间传递
而来的模式的起源。这是某些特殊模式的基调。例如,任何
事件的力场可由电子与质子的活动构成。这种活动也是能的
流和能的分布。此外,电波起源于这些电荷的振动。因此,被
传递的模式便可以看成是原子电荷的位态通过时间与空间的
流变。电荷的个体化是由两种性质结合产生的。第一是发生
功能的样态连续地同一,这样就作成一个决定模式传布的关
键。第二是它本身生命史的连续和统一。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道:机体论直接地表达出了物
理学关于终极实有所作的假定。同时我们也看到,如果把这
些实有看成完全具体的个体时便是全然无用的。就物理学讲
来,这些实有完全在彼此互相推动,除开这种功能以外就没
有其他的实在了。特别是对物理学来讲,根本就没有内在的
实在。
显然,把机体的假说作哲学的基础应当首先归功于莱布
尼兹①。他的单子就是终极地真实的实有。但他还是保留了笛
卡儿的实体和改变实体的激情。这在他看来也能说明真实事
物的终极特性。因此,在他看来,内在关系便没有具体的实
在性。于是他便创造了两个与众不同的看法。一个看法认为
终极的真实实有是一种组合的活动,它把组成成分结成一个
统一体。因之,这个统一体便是实有。另一种看法认为终极
的真实实有是负载性质的实体。第一种看法先要承认内在关
系结合了一切的实在。而第二种看法则和这种关系所结合的
实在不能相容。为了要结合这两种看法,所以他的单子便没
有窗户。而单子的激情则反映出早已由神安排好的协调的宇
宙。这一理论体系因此便事先假设了一群独立的实有的结合。
他对于三种东西未作区别:一种是作为经验单位的事件,一
种是稳定后获得意义的持续机体,另一种是表现个体化进一
步完整的认识机体。他也不承认将感官资料以不同方式和不
同事件相关联的多种关系。这种多种关系是一种透视,莱布
尼兹认为它们除非是组合单子的性质,否则不能承认。这是
由于不加研究地把简单位置当作空间与时间的基本形态接
受,同时又把独立的个别实体当成真实实有的基本形态接受,
所以才产生了这种实际上的困难。这样一来,莱布尼兹唯一
能走的道路便只能是贝克莱后来所选择的道路(根据最流行
的解释)。也就是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帮他超脱形而上学的困
难。
笛卡儿曾经创立了一种思想体系,使后日的哲学在某种
程度上和科学保持了接触。莱布尼兹则以同样的方式创立了
另一种思想体系,使终极实在的事物——实有在某种意义上
成了组合的过程。这一体系一直是德国哲学伟大成就的基础。
康德反映了两个传统,他在一个基础上反映了另一个。康德
本人是一个科学家,但从康德学说中导引出来的学派对科学
思想的影响则很小。直到本世纪,哲学学派才把上述两个传
统结合起来,表达了一个从科学中导引出来的世界观,因此
也就结束了科学跟美学以及伦理经验所肯定的东西分道扬镳
的状态。
第十章 抽 象
在前几章中,我们分析了科学思潮对近代思想家所致力
研究的更深刻的问题发生了一些什么影响。任何个人、任何
有限的社会和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同时思考一切的问题。因
此,为了说明科学对于思想的各种影响,我们便从历史的观
点分析了这题目。像这样追述时,我始终没有忘记,整个故
事的结局是统治这三个世纪的科学唯物论的快乐体系显然垮
台了。因此,我便强调了几派盛行的批评意见。我自己也试
图提出另一种宇宙论的学说。这一学说内容十分宽广,足以
包括科学与科学批判的基本论点。在这一体系中,占主要地
位的物质概念被有机综合体概念代替了。但我总是经常从科
学思想的实际复杂情形和它所提示的混乱状态着眼。
在本章和下一章中,我们将把现代科学的特殊问题放到
一边,而对事物在作详细分析以前的性质进行客观的观察。这
种看法被称为是“形而上学”观点。所以读者如果连这两小
章形而上学都不感兴趣的话,那就最好跳过去看“宗教与科
学”那一章。那儿将重新讨论科学对近代思想的影响。
讨论形而上学的这两章完全是叙述性的。这种叙述的根
据是:(1)对于构成直接经验的实际事态的直接知识,(2)它
们可以成为调和各种经验的系统叙述的基础,(3)它们能提
供许多构成认识论的概念。关于第(3)点,我的意思是对我
们所知道的东西作一个普遍的叙述后,就能使我们知道认识
为什么能成为已知事物中的一个环节。
在任何被认识的事态中,对象都是一个经验的实际事态,
视超越该直接事态的实有领域如何而有不同①;因为那些实
有这一经验的和其他经验事态发生类似的或不同的连系。例
如,某一深度的红色在直接事态中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和一定
的球形连系在一起。但这种红色和这种球形都表现自己超越
了这个事态。因为两者都和其他事态具有其他关系。同时,除
开同类事物在其他事态中的实际事素以外,每一个实际事态
都处在另一种交互关连的实有领域中。这一领域是由一切可
以为它作有意义的陈述的假命题显示出来的。这是一个存在
着许多不同的方向的领域,它在实际中的立足点超越了任何
一种实际事态。假命题对于每一个实际事态的真正关系是由
艺术、虚构叙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