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报告》第102章


其实人人都知道这个理:社会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大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塔尖,没有塔底、塔座,也就不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高塔。
可问题是“知本”时代和文凭社会逼得人人都忘记了这些理儿,通常的劳动者光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只有在每年的“五一节”那一天才有人出来喊几句,剩余的三百六十四天里我们听到和见到的全都是“知本”与网络等名词,以及由“知本”和网络名词构成的一夜之间便可富甲天下的美梦和花环。
“知本”和网络肯定是我们已绎进入的新世纪里最重要的事情,但需要指出的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学的数量还很有限,即使按照国家制定的大学入学率将从现在的百分之九左右上升到百分之十五左右,仍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适龄青年不能跨进大学“龙门”,过度地强调人人考大学显然只能让更多的人在门幅有限的“龙门”前殉葬而死。最主要的是我们会发现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教育大国,不选择上大学的人仍占多数。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人疯狂地想做“比尔·盖茨二世”吗?不知有谁提起过比尔·盖茨这位电脑天才也是中途放弃大学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的!
想上大学肯定没有错。但理智地选择个人成才道路必然收益更可观,这也绝对没有错。
新世纪开埠之际,我们应该在国人中大力提倡一件事:让孩子们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
“知本”和网络很重要,但通过考试机器似的做考题所获得的一张文凭,并不能真正进入“知本”阶层和网络世界。
新世纪里,也许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比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意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更符合文明进程的内涵,也更体现个性创造的特征。
●考上了大学又怎样?
“考上了大学当然好。”这同样是个不用质疑的回答。
但让我们置疑的是,中国人现在对“考上了大学当然好”的“好”字中,有多少是可以使一个人能在今后漫长的人生奋斗之中体现实际价值,并在我们民族与当今世界列强抗衡时所凸现自己的能力、体现民族精神意志的东西?
考上大学当然好,好在有张找工作的文凭;好在能在社会的生存空间里被人承认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好在有饭吃,好在有前途。
中国人自古讲究实惠,前些年很多人不上高中考中专,因为中专毕业后能直接找到工作,而高中毕业如考不上大学,高中就等于没上。大学专科生毕业不包分配随之出现,人们开始直奔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考试,近三年间研究生考试热火朝天,人数年年几十万几十万地往上翻。
终于这一天又到来了:考上大学后仍然没有用!
有人说现行的大学是个最大的人生误区,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其实可谓一针见血。现今的大学两类专业最吸引人,第一类是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外语、贸易、法律、经济管理等,它让本来都很优秀的学子们拼命往这些专业挤,直到挤得这些专业爆满得不能再爆满——但大学门不仅没有对此加以限制,相反极力扩大这些专业的招生名额。最后,几年过去了,当学子们满怀喜悦拿着这些专业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文凭走出校门时发现,这个世界本不该让他选择他所学的专业。看一看前几年满大街开设的会计学校,害得多少女同胞一夜之间全变成了理财的会计大师,结果天下哪有那么多公司和单位呀?最后只好回家当“财务大臣”。现在的大学办学现象跟前几年的会计班大战十分相近。学校才不管你以后是律师多了,还是银行家多了,他们现在想的是办热门专业可以每扩招一名学生多收几万块钱!第二类是冷门专业,所谓冷门专业,就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那些现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什么用处的科目。有人问为什么不早把这些没用的专业从现在的大学里扔出去?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因为谁都知道该扔,但谁都不去真正动作,局外人不知道的奥秘是,这没用的专业恰恰能满足那些想上大学而成绩又考得不行,或者根本没有考上但又对大学痴迷的人以及他们的家长。这一部分人很多是偏远山区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当然还有些纯粹是有钱而智商低的家庭的子女。后者干脆是用钱买个上大学的机会,前者常常因为本地学校基础差,家庭又交不起高昂的学费,所以他们选择了谁都不愿意去的那些专业。他们是进了工学,但当他们走进大学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他们的好运从此结束。四年苦读的自豪的大学生,四年后拿到的那张文凭等于一份过时的黄历。苦苦恳求,苦苦寻觅,仍没人愿意接收。这样的大学生永远找不到自己对口的工作,只能落入“高级盲流”队伍中,其结果的命运多数很凄惨。对这些人而言,考上大学不仅没用,甚至简直就是一生的灾难。
某年7月高考炎热的日子里,有人在北京圆明园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验证,是具男尸,年龄在二十六岁左右。死者的身份不明,最后在他的衣服里找到了一封遗书,才知道他曾是“清华园”走出来的大学毕业生,他的死并不复杂,虽然是自杀,又是与学校早已无关的无业游民,但他的遗书却发人深思:
……我曾经是一个令家乡几万人骄傲的“状元”!父母为了让我上大学,几乎倾出家中的全部,我也努力了。我报考的本科专业是农业机械化专业,等我四年苦学毕业后,想尽快找份工作以报父母当年送我上大学之恩,可我失望了,招聘会上我从来不敢拿出自己的文凭去应聘。我也回过老家,试图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寻找我的出路,可老家的人告诉我:早在十几年前土地都包产到户了,谁还用农机机械?后来我发誓再努力考个研究生,不是都说研究生好找工作嘛?于是我边打工边复习,过了整整两年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上了圆明园边的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学府,我从此以为这一生永不会再过那种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我这回又错了,当我几年后壮志满怀地拿着硕士文凭去参加应聘时,人家一看我的专业,不屑一顾地朝我讥讽道:你这个硕士呀,还不如一个工商中专,现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谁还搞什么农业机械化?那是毛主席“农业学大寨”时的热门专业,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上不用农机,只用鼠标。是啊,现在是“鼠标”称王的时代,我这个农机硕士活在这世上不是多余吗?我别无选择,如果当年高三时我不考大学,也许今天我还是南方打工仔中的一员,每年到年关的时候能自豪地给家中的老父母寄回些钱去,然而现在我除了手中的一张硕士文凭外,一无所有。我不可能回到中学时代的选择了,读了大学的人只能往前走,可我的前面是什么呢?我看不见,只看得见这圆明园湖水中的那片天与月……
像这位硕士大学生的无奈选择,每年我们在京城可以听说好几起,现在滞留在北京的大学本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据说有五六万以上,他们无正当职业,无固定收入,无稳定家居,属于他们的只有手中的一张大学文凭……
●来年真的要取消高考?
“来年当然要取消高考!”这是一个新的同样不用置疑的答案。
笔者认为据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进入了非改不可的堤旖,“考死题、死考题”是过去二十多年高考中一直存在的最严重的劣病和顽症。这不仅受到无数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连当年在邓小平面前呼吁恢复高考的湖北大学查教授都这样认为:如果看到现在这样的高考,我宁可不主张大学招生还搞考试。查教授显然已经无法容忍他当年所倡导的高考发展到今天全变了味!“考死知识,知识考死人”,这样的毛病自古就有,似乎是中国教育专家们的专利,说好听点是“特色”。中国的教书匠们值得尊敬,但领导他们的官员们则该好好反思了,因为正是几千年这种千古不变的考试模式使中国人固有的聪明与智慧天性被彻底地泯灭了,那一颗颗脑袋除了比别人会装知识外,却总是缺少创造力与生命力。这样的考试早该结束,这是结论之一。
其次是能力与素质考核的发展方向,判定了现行高考万式的死刑。如果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在过去二十三年的高考历程中,中国有过许多“高考改革”,但每一次改革的结果是“考死题、死考题”之风越演越烈。根源在于我们始终没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