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挣扎》第65章


为极其轻微的事故,丧失了对人们的兴趣。于是“与人脱离关系”的态度败坏至“毫不相干”的心理。
同样的,他的享受或乐趣遂变得极其肤浅;于是房事、吃喝玩乐、说人闲话或论政形成他生活里的主要部分。他丧失“本质”的意念,而将兴趣囿限于表面上。他不再自己下判断或具有自己的信念;而一味随波逐流。他常被“人们”的思想所慑服,因此,他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任何价值都失却信心,他变得对人生价值或人类行为的善恶都发生怀疑(怀疑主义者)。
有三种形式的肤浅生活我们必须加以区分,但每种只是因为彼此所强调之事项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一种,强调“乐趣”,亦即重视愉悦的享受。与退却的基本特性──无所冀求──相比,表面上看来,这像是生活的一种强烈兴味,然而,其发动力并非外求兴趣,而是他必需藉着转移快乐而消除那种广告的“无用感”。在哈泼杂志中有一首名为“胜利之源”的小诗,便描写出了闲逸阶级者此种追寻乐趣的特性:
喔!给我一个家
百万富豪在那儿闲荡
可爱的少女在那儿玩耍
那儿听不到珠玑妙语
而我们成天捕捉钱财
然而,它决非只限于闲逸的阶级而已,它也包括了收入微薄者的那一个社会阶层。它毕竟只是金钱的问题,至于乐趣,从豪华的夜总会、鸡尾酒会或歌剧院中虽可求助“乐趣”,但聚集于家中喝酒、打牌或闲聊亦可求之。更局部性的,其乐趣可能经由集邮、看电影或品评精选美酒而获得,所有这些事项若不变成生活中“唯一”的真正内容,则这些都是正常的。它不一定要社交化,但它可能包含了阅读神奇故事、听收音机、看电视或幻想(做白日梦)在内。如果将乐趣社交化了,则有两件事绝对要加以避免:独处与严肃的谈话。后者被认为是相当坏的一种态度。犬儒主义便是因此轻轻地被“忍耐”或“宽宏大量”所掩饰了。
第二类,特别强调威望或投机的成就。退却的特征──遏止奋斗与努力,在此并未消灭。其动机是错综混杂的;一方面是一种愿望,在于求取一种可因有钱而过得更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则是种需要,在于抬高自我之评价,因为在这类肤浅的生活中,原来几无自我评价可言。然而,由于失去内在的自主性,这便可藉着在别人眼中抬高自己而达到。一个人著书,因为它可能会是一本畅销书;结婚,可能是为了钱;参加政党,可能是为了图取利益。在社交生活中,他较不强调享受(乐趣),而较注重社会阶层(商、政界……)或求取某一地位之威望。这其中,唯一的道德律就是求机敏、躲过而不被捕获。英国作家乔治·伊利奥特在《罗摩拉》一书中,藉狄托而优越地描绘出此种投机者的形象。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到他逃避冲突、强调舒适的生活、闲散不拘、以及道德日渐堕落。后者并非是出于偶然之故,这种人的品格原就是注定要变得日渐衰微的。
第三种形式,是“易被改装”(善于盲从)的机械人。这种人丧失了真正的思想与感觉,因此他的人格普遍地被压平了,美国小说家马匡德曾描述过好多这种人的性格。这种人易盲从于别人,而遵行别人的规则与习惯。他思考、感觉、实行以及相信那些他周遭所期望他的或认为是正当的事。这种人其情感的枯竭程度并不比其他的两类型为大,但却较为显著。
弗洛姆曾详细描述过这种“过度盲从”的现象,而且发觉了它的社交意义。如果我们也将其他两种形式的肤浅生活包括在内,则此一意义最大,因为此种生活方式最常见。弗洛姆正确地发觉到此一现象与一般的心理症不同,这种人并不像心理症患者一般明显被驱策着,且并不明显地被冲突所困扰。他们常没有焦虑与忧郁的特别“症状”。总而言之,他们并未苦于任何困扰或障碍,但却缺乏了某些事物。弗洛姆的结论是:这些情况并非是心理症而是一种小毛病。他并不认为这些缺点是固有的,而是因为在早期的生活中受到权威的压服所致。他之称其为小毛病,与我所谓的肤浅的生活,似乎是命名上有所不同而已;但是命名的差异常常由于某种在现象上的有意义差别所导致。事实上,弗洛姆的论点提出了两道有趣的问题:肤浅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与心理症毫不相干的情况,或是像我在此地所陈述的心理症过程的结果呢?其二是:沉溺于肤浅生活的人是真的缺乏深度、道德情操与自主性吗?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让我们来看看分析观察的结果如何。因为这类的病人常会要求分析,所以对此作一番观察是有所助益的。如果肤浅生活的过程发展得很完全,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治疗的动机;但如果进行得还不够厉害,则他们会希望对自己做一番分析的,因为他们已受到心身上的障碍,以及工作上的反覆失败与抑制之困扰,而且自觉“无用”感正与日俱增。他们也许会意识到自己每况愈下的情形,且因此而深感烦扰。在分析中,使我们产生第一个印象的,乃是那种依一般好奇心的观点所作的描述,但这仍仅止于表面上而已,似乎缺乏对心理上的好奇心,他们且会对此*以油腔滑调的解释,只对金钱及威望有关的外在问题才感兴趣,所有这些,都令我们想起他们病历上的更多要点。就像以前对趋向退却的一般步骤所做的描述,在他的青春期或是青春期之后,反正总是一定会有一段较早的时期,他曾经有过积极的奋斗,且曾经历过某些情感上的痛苦。这不只是表示这种情况的病发初期要比弗洛姆所主张的要晚些,而且也指出此种情况有时很明显的乃是心理症的结果。
当分析继续进行时,就会显现出:在他们的梦幻与清醒的生活之间存有一妨碍性的矛盾。他们的梦明白地表现了情感的深度与狂烈。这些梦常常会揭露出那种深深被埋藏的悲哀、自恨与对别人的憎恨、自怜、失望和焦虑。换句话说,在与常人无异的外表下,存有许多的冲突与深刻的情感。当我们试图唤起他们对这些梦的兴趣时,他们会有舍弃它们的倾向。他们似乎生活在两个完全相脱离的世界上。我们愈来愈了解,虽然并无所谓惯常的肤浅性存在,但他们却是很渴望永远停留在那种逃离自己深部感情的情况中。他们对于外界以及自己的感触只是匆匆一瞥,然后随即紧闭双眼,一若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许多较后期的情感,会由被舍弃的深度中涌现于清醒的生活上:某些记忆会使得他们哭泣,某些*愁或宗教情操也许会蓦然呈现出来──随即又消逝了。后期的分析结果所确定的这些观察,却与“小毛病”这种观念更相矛盾,而且指出他们是决意要逃离自己内在人格生活的。
将肤浅的生活看为是心理症过程的不幸结果,会给预防与治疗带来了较乐观的展望。目前,当肤浅生活正频繁出现时,如能将之视为一种障碍而防止它的继续发展,则将会得到相当代价的。它的预防大体上与一般心理症的预防方法相符,有关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很明显的,特别是在学校里需要给予更多的预防工作。
治疗退却型的病人,首先必需将这种情况认为是心理症的障碍,不可将其视为是固有的或系培养成的特性而加以忽略了。后者的观念表示了此种情况乃是无法转变的,或者它并非属于精神科医师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比其他的心理症问题较不被人了解,它之较不会引起人们兴趣的理由主要有二;在此种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障碍,虽会压制个人的生活,但却表现得相当不明显,因此较不急于要求治疗。另一理由,则是由此背景而生的大障碍,却未被联想到与此基本过程有关,其中,精神科医师所完全熟悉的唯一因素,就是“与人脱离关系”的心理。但退却乃是一种包含更广的过程,在治疗上具有特殊的问题与特殊的困难。只有完全了解它的意义以及整个发生过程的前后变化,才能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障碍
*着内心的自负系统,心理症的要求以及外移作用,心理症患者不只就冲突性的眼光来批判自己,而且以“自我中心”的原则来衡量世人;于是别人的形象被扭曲了,这个世界也显得更无安全感,显得更为无常、不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