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49章


开放后,外蒙古常有人过来,他们省长坐的车都没我们旗长、局长坐的车好,我们差的也有北京吉普,好一点的有日本三菱越野,他们呢?还是苏联的老旧吉普。都是蒙古人,可见外蒙古并没有多少吸引力。
中国只有生态移民,没有生态难民。
生态移民是由政府组织资助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阿拉善高原上居民不断逃离家园,远走他乡,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边境上没有了居民,没有了村镇,有了好车又有何用。
这一夜,我们宿在边防部队军营里。这里离外蒙古只有几十里。
边界,这使我意识一个区域的极限。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是不断迁徙的。阿拉善和被称为漠北的外蒙古是连成一片。土地从来不属于某一个民族或部落,马蹄下,逐水草。向南,便是河西走廊,那里是农耕地区,游牧民族南下,肯定要发生战争。但可以向北、向西迁徙。向北,直到唐努乌梁海和贝加尔湖流域。蒙古土尔扈特,以及和硕特、杜尔伯特部落的一部份,就曾奔至里海以北伏尔加河下游草原游牧。而现在,远距离的迁徙几乎不可能了。蒙古已成了另一个国度。中亚也国家林立。国界成了他们生活的边界,成了无情的限定。村镇的汉人可以另谋职业,开饭馆旅店在其他地方也有活路,可牧人呢?他们将游牧何方?
月亮升得很高了。月光下的荒滩涂上了水似的银白。一排排营房间的路边栽了些红柳,有一人多高。红柳是这里的绿化树。我在营房外的小山岗上见到了几个战士,有河北来的,也有河南来的。我又想起了途经的玛瑙湖。即使最荒凉,也是共和国的领土。
高原上路很长,长得像一部编年史。当年的草原丝路,正是从这里飘向西域的。现在,牧草消失了,羊群消失了,商旅也消失了——有一种被世人遗忘的静谧。漫长的路程足以让历史学家深思熟虑,使生态学家有足够的时间,从不同的方位观察荒漠化的无情进程。一个缓坡接一个缓坡,四周都是灰色和黑色的、光秃秃的小山,令人疲倦。经过两天风尘仆仆的颠簸,走过如同月球一般的荒漠地带后,远远望见地平线上的绿洲,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心中顿时溢满了绿意——啊,额济纳河!西套蒙古的母亲河!
汽车在沙沙作响的夹道的杨树中行进,车轮也变得轻捷起来。八月荒漠的灼热,被似水的浓荫冲冼,周身有说不出的轻快,旅途的疲惫一扫而光。我毫不犹豫地相信,这里是我们要寻找和停留的地方。
七、达莱呼波——居延绿洲上的美丽小城
鲜花、绿树、白色的平房。晨光飘闪时分,在边陲小城整洁的街道上漫步,清凉的晓风掠过草尖,带来了露珠的潮润与艾草的气息。
额济纳旗首府达莱呼波很远,是内蒙古最西边的城镇。达莱呼波很小,全城只有9千人。但却集中了额济纳旗总人口的70%。这就是当代居延城。
清早,街上行人寥落,显得宁静而安详。在城中心两个繁华的街口,百货大楼等“最高”的建筑也只有两三层。
额济纳旗的领导把我们安排在旗上最好的招待所里。这是一幢白色的三层楼房,一层是普通房间,二层以上有“标准房”。当然,用内地的眼光来看标准并不高。院子和房间都很清洁,平常,到这里来的旅客也不多。如果想一想,60多年前这里还只有几顶帐篷和几间土房子,这个招待所可称得上相当“现代化”了。
汽车在阿拉善高原上行驶时,头上是湛蓝的天。使人想起青海或者西藏。进入居延绿洲后,天变成了半透明的淡蓝。我们从海拔近1600米的阿拉善高原,一下子进入不到海拔不到1000米的“川道”,感到又闷又热。房间里电扇使劲地吹,吹过来的都是热风。
达莱呼波蒙语的意思是傍着大湖的城。
黑河是划过中亚腹地荒漠的放荡不羁的河流。烟波浩渺的湖光,确实曾映亮过边地名城。
随着下游河道的摆动,绿洲也在不断变化着。古代的居延海位于达莱呼波镇的东面。现在那里已是茫茫沙漠和戈壁。汉、唐、西夏和元代的垦区,都成了无垠的荒原。只有一座座残破的古城耸立在荒原上,在诉说着千年兴衰与绿洲的变迁。
在居延绿洲,城镇随着河流的变迁、湖泊改变而消失、迁移、兴起。这也是中国西部的风景。居延城“移至”今天的达莱呼波镇,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人类迁徙曾跨越了惊人的距离。但无论是作为游牧还是农耕的民族,他们在中亚腹地毕竟没有可以太多可供选择的绿洲。
年轻与古老的脚印,一次又一次叠加到了一起。
明代大将军冯胜曾率大军在西北犁庭扫穴,占领肃州之后北进,断黑河之水,攻陷了元代在大西北的最后一个城市亦集乃路。一番劫掠,大军夹裹着城中的百姓南迁,退到嘉峪关内。朱明皇帝远没有汉唐的气魄,对西北游牧民族采取了一种高墙沟垒的守势。于是居延海及其周围的绿洲,重又成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地。秋去冬来,似乎哪个部落都没有在这里久留,几百年竟成了历史的空白。但明代以前因灌溉、屯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却得到了很大的恢复。
土尔扈特部东归现在成了电影电视的热门题材。达莱呼波镇的兴起,和巴彦浩特一样,也与土尔扈特部的东归有关。土尔扈特部原在新疆西北,明末进入中亚,后又迁徙至里海和伏尔加河流域。但由于政教上的原因,一直与祖国保持联系。康熙四十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派其嫂携侄子阿拉布珠尔,带着400骑东来,入西藏朝佛,由于归途受阻,遂率其所从内附于清,回到祖国怀抱。清封阿拉珠贝尔为固山贝子,并赐嘉峪关外党色腾尔地供游牧,雍正九年清廷赐额济纳河一带为牧地。后来土尔扈特部东归后,由俄国返新疆的牧人,有的陆续迁移到居延绿洲。(董正钧《居延海》1952年中华书局出版)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的王爷府,是当时仅有的建筑物。后来,在王爷府附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定居点,这就是达莱呼波。
寻访镇外的王爷府,要走过一段尘土飞扬的土路。
定远营阿拉善王爷府是极有气势的,还有座规模宏大的家庙延福寺。当我来到额济纳旗的王爷府时,不免感到失望。院落不大,正在修缮。院内也简陋,几间新修的砖瓦房,画栋雕梁,出自当代工匠之手。在这个破败与崭新交织的院子里,我想象不出当年郡王寡母孤儿万里东行的英姿与风采。
后来翻阅资料,发现额济纳土尔扈特部确实地广人稀。本旗的各级官差人员,在新中国成立前全系义务的职位,不支薪俸——这倒像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可能这个旗太小,没有太多的公务要办,机构设置也从简。只是相当于旗长的札萨克一人领中央薪俸,同时也接受牧人之馈赠。
我曾整夜游走于边陲小镇的街头。
高高的杨树哗哗作响。在杨树和花丛的间隙,透出闪忽的彩灯,飘出隐隐的舞曲与歌声。只有几千人的小城,竟有几十家卡拉OK厅。
信步走去,街屋渐见疏落,灯火渐见暗淡。远处传来了零落的犬吠。桔红的灯光勾出了疏篱。哦,无边的河边还有一户人家。一辆大卡车隆隆地驰来,又倏然远去,大地复归沉寂。
这时,一轮皎洁的明月,正在苍茫的大戈壁上升起。我来到城外的一座桥上,凉风习习,枯草瑟瑟,灰白色的干涸的河流在月光下毫无生气地通向远方——那里是已经消失的湖泊?是被风沙掩埋的古城?是两千年金戈铁马、烽烟相连的岁月?
达莱呼波,优美地体现出当今边城的文明结构形态。这是几千年绿洲文明在20世纪艰难的延续。从废弃了几个世纪的古城到生气勃勃的新城,我突然发现,不管是多么繁华或者萧瑟,不管是历史的盛宴还是散席后的凄惶,绿洲文化的核心还是水,是纵横交错血管似的河道和水渠。只有水,才能带给生活或者走过绿洲的人们以创造力,和向前展望的想象力。
八、从天鹅湖到东西居延海
居延绿洲东边,有一个小小的湖泊叫天鹅湖,为古居延海残留的水面。出达莱呼波镇后,路上经过数条无水的河道——在黑河的尾端,黑河漫散开来,河道呈网状。田野上胡杨与灌木渐见稀少,直至绝迹。其中有数处公路,因流沙侵入,形成沙山,而不得不改道。
来到天鹅湖时正是黄昏。在狮黄色的沙海中,闪现出了一抹迷人的蔚蓝。
越野车摇晃着,开进了古居延海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