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66章


恿骺ⅲ斐珊恿骶植亢佣嗡劳觯拥蓝狭鳎夜糠值厍斐闪饲蛐缘纳帜选?br />
代表委员们建议,水电资源的利用应该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对于一条河流在保证河流正常健康的前提下,究竟可修多少级水库,应该进行充分科学的研究。
其实,社会各界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也是国际上关于水坝争论在我国的反映。它涉及区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研究与综合评价。水坝工程项目正由简单的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公司的选择,演变成为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依法、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
八、迟来了近半个世纪的政策
如同涨水在历史河床中留下的印痕。对水库移民补偿的标准,几十年中逐步提高。这也体现了对人本、对民生关注的认识提高和加深的过程。
也许在今天看来,人均增加到三四百元,用于解决水库移民遗留的问题,不值得一提。但它毕竟是走向公正与公平,关注水库移民这个中国农民中最弱势群体的第一步——1985年设立国家库区建设基金,从中央直属水电站上缴中央的财政中提取,每千瓦时提取4厘钱。
历史终于走进了新的世纪。坚冰正在逐步化去,春风吹拂。
——有位朋友在一次交谈中,笑我在过去作新华社记者时,在报道中写过“中南海上春风荡漾”这样的句子。但是,政策的春风,还能起于别处吗?
2006年7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政策意见》。两个月后,新修订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正式实施。这两个文件,被称为水库移民权益保障“新的里程碑”,是“体现了对水库移民这一群体权益和发展权为基础的全方位维护。”
“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之和,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6倍。今后绝大部分水利工程移民今后都可按照16倍的标准进行补偿补助”。
适当扩大对移民财产的补偿补助范围: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建筑物”,按照其原规模、原标准或者恢复原功能的原则补偿。移民远迁后,在水库周边淹没线以上的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房屋等,由于不在工程占地范围内,按照1991年的《条例》是不予补偿的,但考虑到移民不可能将这些财产带走,新《条例》也将其纳入了补偿范围。对于补偿费用不足以修建基本用房的贫困农民,还要给予适当补助。
政策条文强调准确,读起来总有些拗口。“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水库移民为现状移民,2006年7月1日以搬迁的水库移民为原迁人口”。
总之,不管新移民还是老移民——只要你还活在世上,都可以得到每年600元的补助扶持,即1。2万元。对1800万移民来说,大约一年需要100亿元左右——这是福音,许多贫困的老移民,已经白发苍苍,当他们拿到这笔钱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共产党、政府还惦记着他们!
但是很多很多水库移民,已经永远得不到这姗姗来迟的1。2万元的补助了。
如果说,过去水电开发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项目、电站是国有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改制,水电股票在境内外发行,多种成分经济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水电的开发,水电等资源开发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发商项目的选择实质上是商业行为,追求资源开发投入中的回报和利润。
需要尽快建立公众积极参与的决策体制和决策执行机制。特别是对重大项目,要有独立的评估机构介入——不能既是开发商又是规划和评估方。地方政府不能一边倒地站在开发商一边,而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特别是农民的利益与权益!
安置电站库区移民,后续扶持工作,政府财政——纳税人的钱,不该花在应由水电开发商来承担的责任上。
有一个刻进脑海的记忆,也许属于前瞻,与后望无关。但我不能不写出——
2006年11月,我随大学校长学习考察团来到美国,从芝加哥、纽约,最后来到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大学。
迈阿密大学的报告厅里,坐着20多位中国大学校长。这所大学地理与区域学院的一位教授说,她刚从中国回来,与“环大西洋会议”的几所大学,南卡州、北卡州和波士顿等好几所著名大学的11个专家,共同组团考察了中国西南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过去,他们研究的是环大西洋海洋、生态、水文、地理、化学等问题。而现在,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国和东南亚,开始进行长江、红河、湄公河、怒江和珠江水域的研究。还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中心进行合作,他们从云南昆明、丽江、虎跳峡直到重庆。回来后,已经向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提出了立项申请,准备明年还要带学生去中国西南考察江河。
走出报告厅,阳光灼人,我感到眩晕。在棕榈海滩上,椰风云影,望不到地球那一边的祖国。我伫立着,面对着海洋,胸中开始潮一般鼓涨,汗流了下来。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河流,也应该是世界的河流,也需要宽广的视野。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和科学机构,也能给研究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伏尔加河水资源问题的科研项目立项?
后望书——10 回望奉节
一、夜泊奉节
还是应当感激奉节,感激那个春雨潇潇的夜晚。
从重庆至宜昌,已经走过了长江横切斜背山脉形成的6个峡谷:华龙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著名的长江三峡、雄峙的夔门又近在眼前。
船泊近岸,仰望云梯石级,和长江北岸那巍然的古城。
几次过三峡,到奉节,都下榻于宾馆。在县城中是听不到长江涛声的,我更愿意住在漂浮不定的小船上。
不知为什么,夜泊奉节,觉得长江和古城都很亲近。起伏的江涛,触手可及,水声喧哗,分外暢亮。不断掠过的水沬像粗砺的沙石,撞击磨擦着心。人的心也许会因此变得很硬。
丝丝冷雨,暮云四合。远近诸山,渐渐隐去。
我一再眺望的,还是灯火阑珊的奉节大南门-依斗门,和城门前的人影幢幢。后来三峡工程蓄水,奉节即将沉入江底,在报道爆破摧毁城中所有建筑物的消息特写中,差错很多。如《北京青年报》就写成了“仪斗门”。为什么奉节的大南门叫“依斗门”,小南门叫“开济门”?在遥遥的对视中,心里琢磨着-古城墙有时就像好文章一样值得卒读。这在所有报纸与电视等媒体关于三峡和奉节的报道中,都不可能找到解释。
特定的地理环境,确定了历史文化特殊的内涵。人们只注意到一般,而忽略了“特殊”。
条石彻成的奉节城墙是一个“特殊”。它的另一个功用,就是兼作江堤。当长江水涨时,水位升高几十米,长江中的航船就与城墙“并肩”,甚至在船上就能窥望城内。奉节城墙及“依斗门”的海拔高度124米,而奉节长江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118。08米,最低水位为75。73米,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变幅达40多米,有时一昼夜水位就会上升十几米——你认真地在采访本中记下了这些数字。
古老中其实深藏了许多科学。我在航船上仰望,更感到这种认知上的巨大落差。
古城大南门气势雄伟,与众不同。门洞里也是陡峭的石级,是一面斜斜的陡坡。我猜测,是不是像刚才问船工,所回答的,城门看起来更像一只量米的斗?当地的老百姓就叫它依斗门。
在江涛的涌流中,我全然记起了杜甫在奉节写下的《秋兴八首》,想起了“每依北斗望京华”之句。而杜甫的另一个名句“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也是正在奉节演出的“托孤”。——“依斗”与“开济”,这应该是最切近的答案。
我为自己的顿悟高兴,这一夜在船上睡得很踏实。我想有朝一日会把这个发现写进关于奉节的报道中,可惜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可能了。
是的,写过三峡的系列报道。在全国人大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后,我就冒着相当的“风险”,报道了三峡库区的生态,以及水库建成后可能加剧的污染问题、移民问题。我还采访过注定要走进历史的绞滩站,航道工,女子信号台,甚至还深入到大坝的基坑里。——这些好像都是遥远的过去了。
现在,已经不再倾听也不再笔录——因为我不再在新闻界从业,不再在新华社当记者,而成了官员。但有些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