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革命》第110章


的一篇关于热辐射的论文表现了这一点,这篇论文“巧妙地展示了导致量子假说的一个
步骤,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玻恩1948,171)。
爱因斯坦在开创相对论革命的年代里,还对量子论做出了根本性的贡献,这充分说
明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在1904年一篇关于统计物理学的论文中,爱因斯坦首次提到
量子论。1906年,他再次以统计力学为主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今天所谓的“固态量子
论”。更为重要的是,正是他在1905年3月撰写的论文标志从普朗克潜在的革命思想到真
正的科学革命的转变,尽管还只是处在理论革命阶段。1905年论文包含两个根本性的假
设:一个是,当光或“纯”辐射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它被构想成由分立的和单个的粒子
或小球(量子)组成;另一个是,物质在辐射或吸收光(或任何形式的电磁辐射)的过
程中,也是以同样的量子形式进行的。这些假说不仅同普朗克1900年的假说相去甚远,
构成一场彻底的转变,而且也与当时普遍接受的物理学理论有着根本性的冲突。佩斯
(同上)认为,这项工作已成为“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最具革命性的贡献”;它“推翻了
关于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全部现存观念”。我们已经看到,爱因斯坦本人特别把他的这
项发现描述成“革命的”。
爱因斯坦1905年3月的论文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heu
ristic”一词在物理学中很少使用,它主要是在哲学和教育学中使用,意思是某种假定
(或说法)对发现和解释有一定的帮助,但不必把它当真。按理说,爱因斯坦应该在19
07年那篇相对论的论文和《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1917,英译本1920)中再次使用
这个词汇,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在论述光学的论文中引进这个词,原因是他提出
了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粒子性概念解释光的大部分已知现象。光的波动学说是19世纪物
理学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并且被光的干涉实验所证实。克莱因援引别人的话说,
爱因斯坦(克莱因1975,118)显然是在提议“物理学家们放弃光的电磁波理论”,而这
是“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和全部19世纪物理学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除此之外,爱
因斯坦的假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爱因斯坦提出的只是临时性的假说。
描述一种波动所用的基本参量是速度、波长和频率。在爱因斯坦粒子假说的能量子
hv概念中,频率v 常常通过波动方程导出,而其中波长参数则运用“干涉”技术测定。
但在光量子概念中,对于波动理论极其重要的参量波长对于粒子或光量子却没有明显的
物理意义。连续的或波动的特性与分立的或粒子的特性之间的对立是如此明显,以至于
爱因斯坦不得不在他的论文中写上这样的话:“假设我们的见解是符合实际的”。普朗
克始终认为,光和其它形式电磁辐射是由波动构成的;因而是无限可分的:分立的能量元
或量子只是连续波与物质化互作用产生的一种效应,例如在光的吸收扣辐射过程中所表
现出的,但却不是光波的基本特征。其他物理学家也长期持这种看法。按照爱因斯坦19
05年的假设,光本身正是由分立元或量子构成的,也就是说,光(和任何形式的电磁辐
射)必定具有一种“细胞”状的结构。在爱因斯坦的概念中,量子是光本身的基个特征,
而不是以在光和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表现出来。尽管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今大一般都称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但光子的概念是很晚才建立的,而且它另外还有动量的性
质。而且,爱因斯坦直到临终以前(如在去世前一周的一次采访中)仍然坚持说,它
“不是一个理论”,因为它不能为光学现象提供个圆满的解释。
尽管爱因斯坦的论文是假说性的,启发性的,不完整的和理论上的,但其中确实有
一节是极为重要的、确定的,可以通过直接实验加以验证。这部分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
应的讨论光电效应现象是赫兹于1887年发现的.它的许多特性是P.勒纳德于1902年观察
到的。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入射光照在金属表面上会引发电子辐射。实验表明、入射光
必须超过某个频率以后,才能打出电子;实验还表明,不同金属的“临界”频率是不同
的。爱因斯坦指出,假设光是由分立的量子构成,那么“最简单的设想是”,一个“光
量子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如果光(或辐射〕是单色的,频多为v ,则每
个光量子的能量为hv。这个能量要做两件事:克服金属对电子的束缚力而作“功”(P);
给辐射电子一定的功能(E);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拥有的能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E+P=hv

E=hv-P.
爱因斯坦公式解释了光电效应的一些规律。一个规律是,辐射电子的动能E与光的亮
度或强度无关,而只取决于它的频率。(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强是光子数目的量度,
表明辐射电子的数目,而非能量)。公式还揭示了辐射电子的能量E与入射光频率v 之间
的定量关系。另一个规律是,每一种金属在光电辐射过程中,都有一个确定的最小频率。
爱因斯坦公式对此的解释是:光电效应只有当频率足够大,使得hv 大于P时才会发生。
爱因斯坦的公式还预言:E直接根据v 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根据实验给出动能与频率
的关系图,那么直线的斜率就是普朗克常数h。不久后,J、J.汤姆森的学生A.L.休斯
以及其他一些人各自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结果证明了爱因斯坦公式的正确性。但真正的
判决性的实验是R。A.密立根做出的;这些实验不仅确证了爱因斯坦公式,而且得到了一
个新的,很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见惠顿1983)。
密立根关于这些实验的论文(1916)是相当奇特的。尽管他承认“在每一个场合”,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均能够“精确地预言实验的观测结果”,但他又称,爱因
斯坦赖以推导出这个公式的“半微粒理论,目前似乎完全站不住脚”。他在当年又一次
重复了他的立场,指出爱因斯坦的“电磁光细胞假说”是“大胆的”,实际上“也是粗
糙的”。在《论电子》(1917)一书中,密立根写道,爱因斯坦公式是“一个和支持他
的假说一样大胆的预言”,但爱因斯坦这个激进的预言完全没有“逻辑基础”。密立根
说,结果发现“爱因斯坦的这个公式”竟然能够‘精确地预言”密立根和其他人“通过
实验获得的事实”,这是多么令人惊奇!在他的书里,严然是一个革命的敌人的密立根,
并没有实事求是地告诉他的读者,他本人进行这些实验的目的是推翻爱因斯坦公式,也
包括公式赖以建立的光量子假说。1949年,密立根承认在他的一生中曾花了十年时间
“检验爱因斯坦1905年的公式”。他写道,“结果和我所有的预期相反,在1915年我不
得不宣布它无异议地被实验证实,尽管它似乎不合常理。”
密立根(1948,344)清楚地表达了他反对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理由:它们“似乎
完全违背了我们关于光的干涉现象的全部知识”,以及波动理论的实验基础。1911年;
爱因斯坦本人感到,他必须公开“声明光量子概念的权宜性特征”,因为它“似乎无法
与已经得到完全证实的波动理论协调一致”。佩斯发现,爱因斯坦的谨慎“几乎被误解
为他的犹豫不决”,这一事实可以解释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例如,爱因斯坦的拥护者
冯·劳厄1907年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他听说爱因斯坦“放弃了他的光量子假说”
后很高兴。冯·劳厄并非唯一产生误解的人。1912年索末菲说,爱因斯坦不再坚持“他
(1905)提出的大胆的观点了”。而密立根在1913年宣称,“我相信”爱因斯坦“大约
在两年前,…已放弃了”他的光量子概念。1916年,密立根又一次宣称,尽管实验证实
了爱因斯坦公式,但它所依据的“物理学理论”被证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此我相
信,爱因斯坦本人也不再坚持它了”。但深入研究过爱因斯坦论文和信件的佩斯指出,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在某个时候放弃过他的1905年所做的任何宣言”。R.斯图威尔
(1975,75-77)于1975年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宣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