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变局: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一个关键人物》第95章


——军队国家化成为泡影。其实,早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对“一党专制”的危害有所预见,在改组同盟会时,就曾力图避免一党专权,认为“政府之进步,在两党之切磋,一党之专制,与君主之专制,其弊正复相等”,又说:“文明各国不能仅有一政党,若仅有一政党,仍是专制政体,政治不能有进步。”可一连串的失意与失败,使得他“急火攻心”,一心执著于打倒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政权,却疏于对一党专制的防范……
一切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集权政体、封建愚昧、专制恐怖如沉沉乌云笼罩在中华大地,民主、宪政与自由,成为只可追忆、无法抵达的美好梦想。中国民主之发展,真可谓一波三折,进一退二,正如蒋梦麟所言:“胜利的狂欢不久就成为过去,庆祝的烛光终于化为黑烟而熄灭。”
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一段并未完全消逝的历史,便愈益觉得宋教仁之死,对中国民主进程的挫折实在太大,所造成的影响是太深刻了。由直接杀手、间接杀手、幕后杀手、真正杀手等一系列大的小的、明的暗的、有形的无形的、伪善的狰狞的杀手们所组成的庞大的杀手集团,杀死的不仅仅是宋教仁个人,而是中国的民主政治!
每当我们想象着宋教仁被刺的那一瞬间,便觉得一颗阴险的子弹已化成无数,正猖狂地呼啸着往来穿梭于头顶的万里长空;一记沉闷的枪声也变成了声声惊悸的雷鸣,在我们的胸腔无休止地隆隆作响——宋教仁的个人悲剧早已演变为历史、民族、国家的悲剧:在一个专制集权的土壤过于深厚,民主自由的空气过于稀薄的国度,宋教仁似乎就此永远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的身后,不仅没有无数个宋教仁的站立与前仆后继的悲壮,就连第二个宋教仁,也没有出现……
一个早已习惯造神与下跪的民族,尝试着站起身来挺直腰杆,看似容易,实则何其难也!
跋:历史的杠杆
很长一段时间,我视野里的中国近代史,是教科书里的近代史,是强势媒体笼罩下的近代史。这是一部血与火的历史,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压迫、剥削的历史,是一段晦暗、屈辱、压抑、丧气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历史。我不愿提及,不愿涉足,害怕所引起的苦痛使我难以忍受,害怕那片黑暗的天空将我吞没,我尽可能地,有意无意地回避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得不浸淫其中。特别是近年来,更是耗费了我大量的单元时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进入越深,了解越多,特别是触摸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与局部细节之后,对近代史的认识,竟发生了较大改变。
一部中国近代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遮蔽了的历史,被利用了的历史。
重读、深读、细读的过程,也是去蔽与还原的过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才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充满了希望的春季,也是失望的冬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评述,同样适合于中国近代史。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专制的,又是民主的;既是愚昧的,又是科学的;既是落后的,又是进步的;既是黑暗的,又是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腐朽败坏的时代……古与今、中与西、新与旧,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汇集一身、纷纭复杂、交错并存,它们在对立中统一,在冲突中转化,在涅槃中新生。
而教科书与过去的宣传告诉我们的是,以鸦片战争为肇始,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推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干涉、禁锢、遏制了中国的进化,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愚昧、腐败、积贫与积弱。一句话,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乎所有灾难,全由帝国主义一手造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学贯中西,早年推崇西方文明,晚年又回归孔孟的严复认为,中国的病症并非由帝国主义负主要责任,其困境与落后百分之七十来自“内弊”。
严复的这种认识,无疑相当清醒而深刻。
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中华帝国几千年铁板一块的封闭状态,国人随着林则徐那渐渐睁开的双眼,透过弥漫的硝烟,开始窥视、打探、了解外部的世界——一个与中华传统文明迥然相异的从未了解的难于想象的世界。
不错,鸦片战争是屈辱的,我们以失败者的身份不得已签下了条约,打开了国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中华帝国的积贫积弱、老迈僵化,我们的文明已失却了往昔的博大、恢弘、开放、引进、拿来等基因与成分。华夏民族五千年前就有了原创的先进文明,而五千年后的传统文明,却并不先进了。自春秋战国以降,中华原创文明每况愈下,由争鸣的诸子百家到独尊的唯一儒家,再降为儒家中的理学流派,又降为理学流派中的分支朱子学。道路越走越逼仄越狭隘,原本充满智慧、富有活力的文明,成为一种知识与材料的累积,沦为一种区域性文明。
黑格尔说:“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此言虽不无偏激之嫌,但的确道出了中国社会、传统、历史中的诸多事实、本质与真相。中西文明是两种体系与结构截然不同的文明,中华文明不论如何发展进化,其内里怎么也诞生不了西方“船坚炮利”式的异质文明。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迫不得已的推动力量,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没有西人的来华,没有西方文明的介入,没有一种新的文明体系作参照,古老的帝国将没有危机,没有改革,没有断裂,没有变异,仍处于封闭自敛、静止循环、自我陶醉的状态,仍是长辫、裹脚、皇帝、太监、宫女、磕头、奴才之类的与专制皇权相适应的封建糟粕,仍走着千百年来一以贯之的轨道,在晚风的夕阳中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一直晃晃悠悠地唱到今天。
是鸦片战争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封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门一旦打开,哪怕只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仅仅拉开一条缝隙,推开一扇窗户,打开一道窄门,就再也无法关闭回到当初。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舞台更为广阔,内容更其丰厚。当然,伴随着的,也有深广的忧愤,不懈的求索,无边的血泪,连续的受挫……犹如婴儿分娩时的阵痛,不论何时,中华民族都难以逃脱这一冥冥中的劫数,不过时间或迟或早罢了。开放越早,就越能图强自存;越迟越顽固,则失去的机会越多,付出的代价越大;如果完全拒绝开放与进步,则如那些至今仍生存于原始森林、孤僻荒岛的部落居民,面临全面失语、整体终结的悲惨命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我们全面开放,力求进取,顺应潮流,早就融入世界文明体系,成为一个先进、自由、民主、强盛的国度了。
令人悲叹的是,受制于封建传统文化,我们步履蹒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反而成为民族前进的包袱,成为抗击西方文明的利器,成为回避先进文明的遁词与隐居所。历史的惰性如铠甲般坚硬厚重,在儒家教条文化的笼罩下,要想达到预期的收效与进步,真是难之又难。对此,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写道:“中国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当然,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现代落后状态中受到的耻辱感觉,也就格外强烈。总而言之,中国要现代化不得不比多数国家走得更远些,改变得更多些,就是因为它停滞不前为时太长了。结果是有一种强大的惰性扼制力,使中国的革命性变革有痉挛性,有时内部抑止住了,有时还带有破坏性。”
拿破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常被我们自豪地加以引用:“一旦中国醒来,世界都为之震动。”可我们却忽略了另外一名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了解的英国人赫德的一段论述:“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着他做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哈欠,又矇眬地睡着了。”
一部中国近代史,由被动挨打,到观望审视,而主动变法,仁人志士真是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心机,追寻一切可能,付出一切代价,探索一切道路,可谓百药尝遍——林则徐禁烟、洪秀全造反、李鸿章洋务、康有为改良、孙中山革命……每次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