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朝》第37章


厮啰政权的出现,直接威胁到党项在河西的霸主地位,双方的角逐不可避免。
景祐二年(1035年),元昊听到温逋奇政变的情报,即派大将苏奴儿率兵二万五千进攻猫牛城(在今青海西宁东北),不料苏奴儿兵败被俘。盛怒之下,元昊亲率大军攻城,月余不克,便诈称约和,暗派士兵等其城门开启,即夺门攻入,大肆屠城。元昊还乘其内乱派兵攻打宗哥城、带星岭,进围青唐城,试图一举解决吐蕃问题。
唃厮啰见元昊兵势正盛,便屯兵鄯州(在今青海西宁境内),坚壁不出,同时派兵十万,迂回阻断元昊退路。元昊渡宗哥河(即湟水,今黄河支流西川河)主动出击,并在水浅处插上标志作为回师向导,却被唃厮啰派人暗将标识移至深处。双方连续鏖战二百余天,元昊军队粮草不继,被唃厮啰击溃,士兵寻找标志争相渡河逃命,漂没溺死者大半,损失辎重无数。
宗哥河之役对河西政治地图的划定是意义重大的。唃厮啰通过这一战役,保卫了刚诞生的河湟吐蕃政权,直到其去世,西夏军队再也未敢饮马湟水。但次年唃厮啰家族分裂为三,其原配妻子李氏所生的长子瞎毡和次子磨毡角分别逃离青唐城,各拥部族,不受唃厮啰统治,磨毡角的谋主郢城俞龙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元昊的儿子。唃厮啰见祸起萧墙,深怀忧虑,便携后妻乔氏移住历精城(今青海西宁西)。元昊这才有可能腾出手来去专力对付回纥。
景祐三年七月,元昊攻下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回纥,随即西进再克沙州(今甘肃敦煌),扼守了河西走廊的西大门,回师途中顺手把肃州(今甘肃酒泉)也占领了。至此,元昊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最终结束了甘州回纥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与河湟吐蕃则大体以今天的大通河为界确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自继位之日起,元昊就加快建国称帝的步伐。就宋朝来说,这时仍希望李德明的继承者保持臣属关系,故而使节不绝于道。但是元昊先是不出迎宋使,继而不肯跪拜受诏。虽然最终还是跪受了诏书,起来以后愤愤对大臣说:“先王大错特错,有这样的国家,还要向人臣拜吗?”
继位当年,元昊就宣布改姓立号,认为唐、宋赐姓李、赵都不足珍惜,党项王族的姓氏改用“嵬名”;废去宋、辽所封西平王或西夏王的封号,用党项语自称“吾祖”(兀卒),即自尊为天子可汗之意。
次年是宋明道二年(1033年),元昊一改使用宋朝年号纪元的旧例,借口明道年号冲犯其父名讳,改元“显道”,颁行国中,向宋朝发出了不奉正朔的明确信号。同时,下秃法令,严禁用汉人风俗结发,推行党项传统发式,境内三日不秃发者,众皆可杀。这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仿照唐都长安、宋都东京,扩建宫城,营造殿宇,为立国称帝做准备。元昊还颁行了官制和仪服制度。
西夏官制与辽朝的南北面官制颇有相通之处,一方面采宋制立官职,一方面设立党项官,两个系统并行。汉制官职由蕃、汉分别担任,以中书省和枢密院分为文武两班,最高长官分别为中书令和枢密使,以下共设十六司。天授礼法延祚二年(1039年),仿宋制,增设尚书令,总管十六司。党项官职有宁令、谟宁令、丁卢、素赉、祖儒、吕则、枢铭等,专授党项人。仪服也同时推行:文官戴幞头,穿靴持笏衣着紫绯;武臣按等级戴冠,穿绯衣或紫色旋遥溃叛ィ涠痰痘蚬?br /> 广运二年(1035年),元昊更新兵制。各部落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每二丁择取一人为正军,给马、骆各一,称长生马驼,每二正军,合用随军杂役一人。除步兵外,还设有“擒生军”十万,装备精良,直属皇室,在战争中专门掳掠生口充奴隶;另有名为“泼喜”的炮兵,负责在骆驼鞍上架旋风炮,发射拳大的石弹;骑兵中有三千“铁鹞子”,与后来金军的拐子马相似,是党项最骁勇的部队;侍卫军由擅长骑射的五千豪族子弟组成,号为“御园内六班直”,由元昊亲自掌握。
全国共有兵员五十万,以兴庆府为中心,西北起贺兰山、东南至西平府的腹心地区共驻守有十七万兵力,其他兵力则驻扎在相当于地方军区的各监军司里,全国分左右两厢共划为十二监军司。兵制改革使党项部落军事组织完成了向国家常备兵制的过渡,极大增强了战斗力。
大庆元年(1037年)五月,元昊为扩大政治声势,增设调整了所控制的州府,计有府、州、郡共二十个,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
七月,元昊改定礼乐制度。李德明时期礼乐悉尊宋制,元昊以为不足效法,名谟宁令野利仁荣以党项习俗改制礼乐,规定全国“悉用胡礼”,有不尊者族诛。
十一月,元昊设立蕃汉二学院,而蕃学院地位特尊。汉字用于与宋往来文书,蕃书即西夏文字,用于国内以及对吐蕃、回纥和西域诸国往来文书。元昊精通蕃汉文字,借用方块汉字形成创意以后,即命野利仁荣以一年时间演绎制成西夏文字十二卷。文字的创制,对西夏立国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至此,元昊完成了立国称帝的所有必要的准备步骤,一个西夏帝国呼之欲出。在所有立国措施中,元昊一方面无不贯彻了强烈而近乎偏执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则明显仿效他所敌视的宋朝制度和做法,看似对立的两种倾向在西夏立国措施中形成一种张力。
大庆二年十月,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追尊祖、父为太祖、太宗,封妻子野利氏为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元昊缔造了西夏王国,在称帝建国过程中,在促成与宋、辽鼎立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
西夏立国实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其后近二百年各民族间的同化和融合,为元朝全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但当时者却不见得有这种放宽视野以后的宽容见解。元昊立国称帝,与宋朝成为平起平坐的主权国,这对一向强调大义名分的宋朝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而元昊正打算实现对宋朝“小则恣意讨掠,大则侵夺疆土”的抱负,宋夏战争便不可避免。对此,且听下回分解,这里先把元昊说个有头有尾。
元昊为人有其雄杰、坚毅、果敢的一面,也有猜疑、凶鸷、暴戾的一面。前者使他成功,后者则使他受害。嵬名山遇是元昊的从叔,勇谋兼备,为元昊掌军政多年。对元昊执意侵宋,他以为“一二年间,必且坐困”,劝他“安守藩臣,岁享赐给”。元昊就想除掉他,示意山遇从弟惟序诬告其谋反,惟序将元昊意图泄露给山遇。大庆二年九月,山遇被迫破家投宋。不料宋延州知州郭劝不但无视山遇提供的情报,反而把山遇一行交还给元昊。元昊聚集从骑用乱箭将山遇父子活活射杀,其族人也尽数处死。宋方在处理这一事件上的虚弱和颟顸,更使元昊敢于断然向宋朝开战。
在宋夏战争中,元昊皇后野利氏的兄弟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多谋善战,功勋卓著(关于野利后与旺荣、遇乞的关系,一说是兄妹,一说旺荣兄弟是野利后的叔父)。宋朝边帅对其恨之入骨,庆历三年(1043年)种世衡利用元昊猜疑心理,巧施反间计。种世衡亲书一封给旺荣的问候信函,闪烁其辞中若有促行私约之意,再选死士以苦肉计面见元昊行诈。元昊见信,派心腹将领假托旺荣所遣去见世衡,世衡确知来使真实身份后,假戏真做,当面痛骂元昊,盛赞旺荣弃暗投明,并赐以厚礼,让使者转告旺荣“速决不要迟留”。使者回报,元昊立即杀了旺荣,但对野利遇乞依旧信用。
遇乞时驻天都山,故号天都大王。这年除夕,他领兵巡边,深入宋境数日而还,与他向来不和的元昊乳母诬陷他企图投宋,元昊将信将疑。种世衡获悉情报,即命细作盗得元昊赐给遇乞的宝刀,而后散布流言,声称遇乞已被诬陷而死,他将择日在边境上为其设祭。他把祭文写在板上,历述野利兄弟有意归顺,追忆除夕与遇乞晤面之快,痛悼其兄弟功败垂成。设祭当晚,故意以熊熊火光引来西夏巡边骑兵,逃离时存心遗弃祭器与盗来的宝刀,将祭文投入火堆。夏人扑灭余火,祭文清晰可辨,遂与宝刀一起送交元昊。元昊再中离间计,赐遇乞自杀。两位名将因元昊的猜疑而无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