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第91章


艄诔珈跏吣辏?644)大明自身都已灭亡后,以次年继续为崇祯十八年(1645),并一直用到崇祯二百八十三年(1910)——直到被日本吞并!
别的国度在为伟大文明苦苦守望,真的后人却在“只有一个老太监殉死”的谎言中将祖先的壮烈血气抛在了九霄云外。
大明,这个二百七十六年的王朝,几乎浓缩再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分封藩王到中央集权,从门阀贵族到平行社会,从世袭户役到自由职业,汉唐宋走过的漫长历史一一再现。这个成功再现的过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道理:正确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被某些偶然的外因扰乱甚至中断,但终会有人率领这个伟大民族重回正轨。
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一个最没文化的人,在华夏文化发展到最关键的时刻,强行当了皇帝,不过还好当上之后表现不错,没有误事,无论文治武功,明太宗至少都不输给他的两位前任。不过也许是明朝这个朝代总体很低调,明太宗的名气似乎又赶不上两位前任。尤其令他恼火的是,人们往往对他的丰功伟绩不那么感兴趣,而更热衷于看他的低素质笑话,比如他为了避开建文帝的猜忌装过疯子,他用白话文写圣谕,他的后宫充斥着女同性恋,比如他性功能勃起障碍……
其实这些笑话未必是纯属捏造,但是他的伟大功绩也不能被无视。一般认为,中华帝国史上最强盛的时刻是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但很显然,这个顶点正是来自明太宗力拨正轨,并且连续积累二十余年所成。尽管明朝的经济成就或许比宋朝稍差一点点,但以综合国力论,绝对无愧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评价。更由于当时全世界都已被蒙古重创,强大的明帝国更是显得一峰独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鹤立鸡群。
当时有一位被西方人视为传奇的跛子帖木儿(Tamerlane),很想陪鹤过几招。传奇到什么程度?这样描述吧。当时西方人最恐惧的武装力量是奥斯曼土耳其,尤其是被称作雷电(Yildirim)的巴耶塞特一世(Bayezit I)苏丹,他强大的骑兵和火器多次大败基督教联军,整个基督教世界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东罗马皇帝甚至打算放弃君士坦丁堡,往西逃命。愁云笼罩着欧洲,蒙古没有毁灭他们,但世界末日似乎仍未逃脱。然而就当基督徒准备集体引颈就戮时,雷电汗却主动退兵了,原来是他背后出了麻烦,帖木儿打来了。闭塞的欧洲人并不了解帖木儿到底是谁,但他们非常了解的巴耶塞特却一战成擒——当了帖木儿的俘虏。
不过欧洲人也很幸运,跛子帖木儿不是很看得上他们这帮废物,他的志向是要去和永乐大帝一战!
北元向明称臣后,蒙古系诸国自然就都转为明帝国藩属,要按时朝贡。但帖木儿这么厉害,自然有志于恢复大蒙古国的荣耀,一直策划反明。明太宗篡位给帖木儿提供了一个讨伐宗主国的绝佳理由,帖木儿将明帝国驻撒马尔罕的使者抓起来痛骂,让他滚回去报信,帖木儿大帝马上要来灭了燕逆!
说到做到,永乐二年(1404)底,帖木儿大帝的浩荡大军开始向东开进。遗憾的是,才走几个月,六十九岁的帖木儿就在讹答剌(Otrar,今哈萨克斯坦国奇姆肯特市)病逝,东征也就作罢。
明太宗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寂寞无敌,这里好不容易有人来送菜,走到半路却歇菜了,凄不凄凉?好笑的是现代有不少人惊呼中国又走了一次狗屎运,躲过了帖木儿大帝这次猛烈的入侵。甚至有人煞有介事地说以往鲜卑、蒙古都没有文明,就算侵入中原也只能被汉族同化,而帖木儿带着强势的伊斯兰文明入主中原,中华文明将被彻底覆盖!
然而这么可怕的事中国人似乎浑然不觉,明廷接到帖木儿宣战后连基本的动员都没做,似乎就打算让西部边防驻军自行解决。这到底是明人井底之蛙,稀里糊涂躲过一劫,还是有人在讲冷笑话?其实道理本不复杂,如果这个帖木儿帝国真的实力超强,又岂会只因一个跛子死了就放弃东征大计?不是说游牧民族扩张性很强吗?跛子死了没几年,他儿子就乖乖地重新向大明称臣,并把几年拖欠的贡品都补上,这种国家真有覆盖中华的实力吗?
帖木儿帝国重新对明称臣后引发了更强的连锁反应,欧洲人心目中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够恐怖了,帖木儿帝国可将雷电汗一战成擒,而这个不太了解的东方帝国还要向更东方的大明朝贡!很难想象长期闭塞于黑暗中世纪的西方人心理会被冲击到何种程度,于是欧洲人终于打破上帝选民的迷梦,开始睁眼看世界,走出蒙昧,走向现代。
由于北元的终结,鞑靼、瓦剌相继称臣,帖木儿帝国也称臣,附带着蒙古系诸国及其殖民地归为藩属,整个亚欧大陆几乎全都纳入大明的势力范围。而郑和下西洋更将繁荣的印度洋置于大明海军的保护之下,海外慕中华天威而来的番邦更是数不胜数。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够达成此等功业?或许,只有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所拓《天妃灵应之记碑》的首句才是对明太宗一世伟业的最佳评价:
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
(大明统一了海洋宇宙,超过夏商周三代、汉唐的功绩。从天到地,无人不成为臣和妾!)
正是:
君不见天风浩荡莽苍原,劲草根繁车辙浅。车辙浅,单于遁逃前,永乐大帝空嗟怜。
君不见碧波涌起大明帆,万里海疆日月悬。日月悬,寰球共华帘,三保太监英名全。
第十一篇 奇迹之成功者——清太宗皇太极
东北版西夏
相信很多人最初认为皇太极就是宋太祖、明太宗一类的谥号,然而这却是一个李世民、赵光义一类的人名,只是此名霸气得有点超常,让人惊呼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取出这么意境悠远的名字!不过,此名却不是父母而是他重孙取的——确切地说是翻译,这是一个汉译满洲语名,明末甚至清初的资料上都译为忽勒特吉、黄台鸡等,他重孙清高宗才诏定译为皇太极。也有考证认为黄台鸡亦非人名,而是皇太子的谐音,是他当太子时的封号等,但总之清高宗诏定他的名字就叫——皇太极。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熹宗天启六年(1626)继为后金可汗,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即满洲(清)帝国皇帝位,崇祯十六年(1643)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在可汗位十八年,其中包含称皇帝八年。
皇太极出生那年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明朝的藩属国日本侵入另一个藩属国朝鲜,明军赴朝打击日军,维持秩序。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但就算进山打猴子也得费子弹,何况是丰臣秀吉这种厉害猴子。虽然在战场上明军打得一统日本的战国精英们灰头土脸,又立了不少战功,但消耗也很大,据说用去了几年的国库。当然,朝鲜战争只是很小一方面,二百余岁的大明帝国已老态尽显,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冷、贵金属通货膨胀、党争等多重危机,很多原本依附明帝国的部族领主便开始谋求独立,皇太极之父努尔哈赤便是典型。
努尔哈赤时任辽东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建州左卫指挥使。辽东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族的发源地,后纳入蒙古统治,杂居着许多小部族。明设辽东都司,军事化管理这些部族,将每个部族设为一个卫所,酋长世袭指挥使,泛称为女真诸部。建州卫后来建立的清朝有时自称是完颜女真的后代,有时又宣称不是,直到清高宗才诏定——是——他家祖上的事都是他一口说了算,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事都是他这样一口说了算的。现代的研究也是五花八门,是或不是的理由似乎都还说得过去。
传说努尔哈赤最爱看《三国演义》,或许他应该更爱看西夏历史,因为建州卫的形势和西夏实在太像了:名义上都是中原王朝任命的地方官,但实际上又都领有世袭部落。尽管他们初期势力弱小,不敢公开反对朝廷,但民众基础非常支持领主独立,周边更有大量类似的部族等着去兼并,等一口一口吃胖了,就有和朝廷对抗的本钱了。现在努尔哈赤的任务就和李继迁(夏太祖、赵保吉)很类似:将私有部落建成一个独立王国,然后由他儿子将这个王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国家。
当时主持辽东军事的明将是李成梁。李成梁本来混得很差,四十岁还没上演范进中举,没什么仕途可期。但他有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副团长)职务,于是提枪上战场,奋战辽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