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第92章


当时主持辽东军事的明将是李成梁。李成梁本来混得很差,四十岁还没上演范进中举,没什么仕途可期。但他有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副团长)职务,于是提枪上战场,奋战辽东二十二年,立功无数,能让皇帝告捷于太庙的大胜就有十次,号称明朝后二百年军功最盛的边帅,封宁远伯、世荫锦衣卫都指挥使。但李成梁也开始变得骄横无度,大有将辽东建成他李家藩镇的势头,于是遭到很多弹劾被免职。李成梁免职十年间,辽东各部叛乱频繁,朝廷八易辽帅而不能镇抚,最终还是只好请出七十五岁的李成梁。李成梁一回辽东,立马讨平几股大的反叛势力,重塑和谐辽东,自己也加官至太傅。
仕途起落的李成梁肯定会思考这其中的个人得失,他毕竟是一名职业公务员而不是分封建国的领主,尽管不断地立功,官爵步步上涨,但朝廷一纸调令,什么势力、威望全都成浮云。中国的这套公务员体系号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谁来都差不多,但现在辽东不就离不了他李成梁吗?只要辽东需要他一天,他就能在辽东做一天土皇帝。那么,他就要让他一直需要下去。从此,辽东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各部落并不是被李成梁镇压住了,而是和他暗通款曲。李成梁默许诸部发展,甚至劫掠汉民,诸部则时不时让他打一下立军功。在朝廷看来,李成梁不断地立军功,维持着辽东的和谐,没他真不行。但实际上,这些部族正是在李成梁的抚育下茁壮成长。
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个弊端在此显现:养寇自重。
因为寇的存在,国家才需要这些兵,如果几下把寇全打趴下了,兵也就鸟尽弓藏了。寇时不时闹点事,国家始终需要他才能按得住,就离不开他这个人了。这当然是拿国家资源甚至国土安全换个人仕途,是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大弊端。如果把辽东分封给李成梁,他就会认真剿灭私有领土上的反对势力而不会拿私财去养寇,这也就是某些人支持分封、反对中央集权的一大理由。
努尔哈赤无疑是李成梁养寇战略最大的受益者。《清史稿》称努尔哈赤也被李成梁抓过,但因为长得英俊,被李夫人偷偷放了,然后就崛起了。但更多研究认为他早已归附李成梁,正是他带着李成梁打残了女真诸部,所以在女真内斗中脱颖而出,一统诸部。从这个角度讲,其实唐朝那两位比西夏那两位更像清太祖、清太宗。
万历中期,努尔哈赤大致统一女真诸部,将治下的人口分为黄白红蓝四个旗(Güsa,音译固山),其实就是四个部落。后来又细分为正(整)黄、镶(厢)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八个部落,称八旗。每旗的领主称Güsa i ejen,音译固山额真,意译都统。努尔哈赤亲任正黄、镶黄固山额真,其余各固山分封给诸子侄。其中,第八子皇太极获封正白固山额真。
经过李成梁数十年经营,东北蒙古、女真各部斗争激烈,又逢严重的小冰河期,可谓民不聊生,相对强势的努尔哈赤趁机大肆兼并,实力越来越强。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卒,这下再也没人管得了努尔哈赤。第二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覆育列国英明可汗,年号天命,由于当时他自称是宋代女真族的后裔,所以国号金,史称后金。
可汗是后金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各旗是旗主的私有财产,所以各旗旗主的联席会议即为固山额真大会(亦译议政王大会)才是后金的最高权力机关,相当于契丹夷离堇、女真勃极烈、蒙古忽里勒台、美利坚参议院。当然,汗国的日常行政事务也要有人主持,努尔哈赤设和硕贝勒制。后金将领主称贝勒(beile),但要加上和硕头衔即为和硕贝勒(hoxoi beile),才有资格参与最高国政,这确实有点像女真勃极烈议会的翻版。首批和硕贝勒被称为四大贝勒:大贝勒为次子,正红、镶红固山额真代善;二贝勒为侄子,镶蓝固山额真阿敏;三贝勒为五子,正蓝固山额真莽古尔泰;四贝勒则为皇太极。另有多尔衮等四小贝勒就没有加和硕头衔。
表面上看,皇太极排位不高,但四大贝勒其实是平等的,关键另外几位包括努尔哈赤本人都没啥文化,皇太极就不同了。清太宗堪称清十二帝文化最高的一位,不知是领导分工还是个人兴趣,当他的粗人老爹带着子侄们畅快地打猎喝酒时,他却一个人在屋里攻读,现代流传的很多古代典籍满文译本均出自皇太极之手。尽管有些是带着汉官们共同完成的,但他都用功研读过无疑。这种文化素养某些汉语四级都没过就写了十万首“诗”,把我们中国历史改得乱七八糟的人就不要拿来比了,入关前的那些就更没法比。在建州女真早期内斗中,皇太极牛刀小试,联合众兄弟斗倒了大哥褚英。而在发展策略上,游牧部族自古只认一个理:谁武力强就可以兼并别的部落,不强就等着被兼并。皇太极精研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不能一味以武力兼并,而要以共同利益驱使各部合力对抗朝廷,在顶住朝廷压力的前提下,合理兼并其他部落。这种合纵连横是非常复杂的,汉族能操作好的人也寥寥无几,硬要逼着努尔哈赤这一干粗人搞这套,说实话有点赶鸭子上架,最初还能耐着性子听一下,后来就耐不住了。
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四面出击。由于李成梁的抚育,建州女真实力已强,蒙古、朝鲜、女真诸部都打不过努尔哈赤部,连朝廷也没辙,集结了十余万大军征辽,还是被其迎头击败。不过努尔哈赤像疯子一样到处砍人,弄得四面树敌,这显然不可持续,皇太极经常苦劝父亲要理解合纵连横的道理,并常以和硕贝勒身份出面协调各部落关系,争取了很多蒙古部落。尽管朝廷痛恨“建虏”,更不允许治下出现封建领主,但和李成梁一样,戍守辽东的大量公务员未必这样想,他们想的是怎么跟“建虏”纠缠,好让朝廷源源不断地投资。努尔哈赤最初也是利用李成梁的这个特性起家,但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公然建国,朝廷连续派出多位要员主持围剿。后金和辽东军恶战连连,尽管努尔哈赤在战场上没怎么吃亏,但李成梁式的养育再也没了。朝廷在更换了多位辽东巡抚后,战略也趋于成熟,不再是一味地大军深入,而是合理防御,更重要的是开始笼络蒙古、朝鲜,让他们从东西两面夹击建州。尽管从清人所撰史料来看,努尔哈赤威风八面,场场战胜,但很显然,他已经应付得非常吃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虚岁六十八的努尔哈赤还亲自率军转战辽镇、蒙古、朝鲜,可以说是被累死的。
尽管清人所留史料不会老实承认,但努尔哈赤晚年的四面出击确实已经将后金带到了悬崖边上,再像他这样暴跳下去,朝廷、蒙古、朝鲜以及比宋朝还要低好几度的气温很快就会把新生的后金扼杀在第一代。不过幸运之神眷顾了后金,努尔哈赤在这个关键时刻及时地去世了,继任者却是一位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奇才,他竟然挽救了这么危险的败局。
满洲版德明
清太祖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死。《清史稿》称大贝勒代善及其子认为皇太极最聪明,主动拥立。皇太极即为清太宗,改次年为天聪元年(1627)。但很显然,这是受拖雷推荐窝阔台那个故事的启发编出来的一个山寨故事。这种部族政权,第一代死了,四大贝勒正好各自称汗,清太宗的后代宣传当时他就当了老大,其实他恰是四位新可汗中排名最末的一位。
当年夏太宗制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经典战略规划,奠定了某氏一族二百年家国,皇太极也需要完成类似课题。尽管他嘴上没发过这样的一句式名言,但做得并不比夏太宗差。
进入二世的后金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战略问题:后金内部、西面的东蒙古诸部、东面的朝鲜、南面的大明辽东都司。
一、后金内部
如何将这个正在快速裂解的部族政权捏合成一个西夏那样的仿汉式帝国?以努尔哈赤的威望尚且要裂解成八旗,再多裂几下就等着被别人兼并吧。不过尽管努尔哈赤一死后金就裂解成四大汗国,皇太极却垄断了一种稀缺资源,使大家不得不暂时团结在他周围——政治智慧。这东西当时全东北的女真人、朝鲜人、蒙古人包括汉人也只有皇太极一个人有,他自然会成为八旗联盟必须仰仗的实际核心。
那实际核心和另三大贝勒的关系就非常微妙。所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