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第93章


那实际核心和另三大贝勒的关系就非常微妙。所幸理论上地位最高的大贝勒代善很清楚以他自身的智慧不可能苟活于明末辽东这个杀场,所以对皇太极百依百顺。皇太极也给了他不少回报,代善祖孙三代均受封为铁帽子王,整个清朝两红旗都非常优遇。相比之下二贝勒阿敏就有点麻烦。
阿敏之父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共同创建了后金。势力大了后舒尔哈齐想另立门户,被努尔哈赤镇压,许多儿子和部将均被处死。但在封建领主制下,部民不会轻易承认外人成为自己的领主,除非将全部落屠净,否则必须留下领主家族成员继任领主,大家还是只能让舒尔哈齐之子阿敏继承镶蓝旗。阿敏的实力不如努尔哈赤,只能忍气吞声地活着。但努尔哈赤一死,八旗分给各子,实力就分散了,阿敏却独自继承了舒尔哈齐的家业,镶蓝旗的实力远比其余任何一旗,甚至代善的两红旗加起来都要强,所以阿敏不重新考虑下独立就说不过去了。
努尔哈赤一死,阿敏立即率镶蓝旗进攻朝鲜,企图在朝鲜自立,但又没打赢,只好灰溜溜地归队。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后金、蒙古联军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等四城,将驻守的重任交给阿敏。结果明军反击,阿敏大败而逃,镶蓝旗损失相当惨重。稍有智力的人都知道,游牧部族劫掠关内只能抢了就跑,哪有重兵驻守关内城市的道理。不过,智力这东西只有皇太极一人有,阿敏没有,那就只能上这个大当了。皇太极又与阿敏之弟济尔哈朗联合,说好一起搞死他哥,由他继承镶蓝旗。于是皇太极召开固山额真大会,借阿敏大败,又罗织了许多罪状,将其囚禁,济尔哈朗继为镶蓝固山额真。济尔哈朗也非常顺从,皇太极死后还当过摄政王,镶蓝这个实力最强但血缘最远的固山被皇太极完美收服。
三贝勒莽古尔泰虽非皇太极同母兄弟,但从小感情很好,更是八弟超凡智慧的崇拜者,但为了政治斗争,还是需要铲除。其实对付莽古尔泰的手段和阿敏如出一辙,毫无创新意识,但唯一有智力的人对付其他人就这么轻松。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集后金、蒙古大军,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大凌河之战(地点在今辽宁西部凌海市一带)。皇太极完美运用围城打援战术,大胜明军,偏偏莽古尔泰所部吃了败仗。皇太极伙同其同母弟德格类,故意叱责讥讽,惹得莽古尔泰性情大起,当众殴打德格类,据说还“御前露刃”。固山额真大会重罚莽古尔泰,去掉他的和硕前缀,甚至罚没了正蓝旗不少丁口。第二年,莽古尔泰抑郁而终。三年后,正蓝旗有人揭发莽古尔泰曾密谋造反。女真人哪见过这种玩法儿,正蓝旗贵族们束手就擒,均被诛杀或废黜。皇太极以其长子豪格继为正蓝固山额真,吞并了莽古尔泰一系的家业。
就这样,皇太极收服了另三大贝勒,彻底奠定核心地位,又在汉官宁完我、范文程等的协助下构建组织机构,仿汉制设置了六部甚至御史言官等机构。皇太极大力提拔多尔衮、豪格等年轻领主出任六部贝勒等新官职,新秀的崛起分散了老贵族的权势,皇太极的优势更加明显。皇太极又进行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换旗活动。最初努尔哈赤亲领两黄旗,死后传给未成年的多尔衮、多铎。皇太极欺他们年幼,将自己的正白旗和正黄旗互换旗色,将儿子豪格的镶白旗和镶黄旗互换。后来皇太极以当年努尔哈赤的格式亲领两黄旗(实际上是以前的两白旗),豪格领正蓝旗,并在八旗内部划分阶级,以正黄、镶黄、正蓝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上三旗享有更高的特权地位。后来皇太极又多次整编八旗,还将顺序也换来换去。这一系列动作很复杂,他那帮不怎么识字的兄弟子侄们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太极建立了绝对优势,所有领主虽仍有私有部族,但全都恭顺地臣服于他。
顺便提一下,清世祖朝最终确定八旗的顺序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头旗是镶黄而非正黄旗,清朝皇帝、太后、n阿哥、某珠格格什么的大都出在镶黄旗。所以,要冒充大清皇室或者写穿越小说时,就千万不要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之后,也不要写主角穿越到某正黄旗贵族少女身上,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正就比镶的地位高。
理顺核心民族内政后,皇太极又积极调整对蒙古、汉族的统治策略。老努生性凶残,最初需要利用一些蒙古人和汉人,到晚年开始乱杀乱抢,又逢严重小冰河期,东北大地几乎没有收成,收不上来税。老努便放纵女真人直接屠杀汉民,抢夺钱粮。尽管后金防止逃民的措施极其严密,仍止不住大批汉民逃亡关内和朝鲜。气急败坏的老努更加疯狂地屠杀汉民,进入恶性循环,所幸紧急关头他死了,皇太极悬崖勒马,安抚汉民,鼓励蒙古人和女真人也加入耕作,加大对四邻的贸易力度,用东北特产换粮食,挽救了命悬一线的后金国势。尤其重要的是皇太极逐步完善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建制,这为拉拢蒙汉民族,并为后来清朝统治全国开创了重要的制度渊源。
二、西面的东蒙古诸部
蒙古当时已是一盘散沙,但危机总能促进团结,面对严重小冰河期和后金强势崛起,蒙古尤其是东面部落抱团的意愿愈发强烈,一位年轻的英雄应运而生——林丹巴图尔。
林丹十二岁继为蒙古察哈尔部领主,称呼图克图可汗,很快控制了东部的内喀尔喀、科尔沁、兀良哈、八邻等部落,又在今内蒙古赤峰市筑瓦察尔图察汗城,号称全蒙古的都城,大有当年元太宗建都哈剌和林而号令蒙古之遗风。不过关键问题还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林丹又运用宗教武器,取得藏传佛教黄教领袖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的支持,在察哈尔设立蒙古教区的坐床喇嘛(相当于基督教的大主教)。当时蒙古大多数部落信奉黄教,此举凝聚了人心,很多西面部落也口头表示臣服于林丹。天聪四年(1630),二十八岁的林丹巴图尔在铁木真汗陵前即为“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注意后面四个字,他是历史上最后一位使用成吉思汗这个对蒙古民族具有极其特殊意义汗号的最高领主。
最后的成吉思汗确立了亲朝廷、镇压后金的战略,严令蒙古诸部不得擅自与后金勾结,经常出兵配合辽司进剿后金。努尔哈赤的战略是零敲碎打,有机会就欺负下弱小的蒙古部落,林丹汗一来又赶紧讨好。这样的结果是他直接抢了一些物资和奴隶,但蒙古诸部愈发团结在林丹汗周围,再过两天就可以把后金挤死了。皇太极一继位不再对林丹汗阳奉阴违,而是旗帜鲜明地与亲后金部落结为紧密同盟,坚决打击亲林丹汗或朝廷的部落。皇太极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击败林丹汗的联军,又能慷慨解囊接济饱受小冰河期灾害的部落,逐渐蒙古诸部又开始心向后金。关键时刻,年轻的林丹汗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居然改信了红教!要信偷偷信就是了,公开改宗教就是政治上不成熟了,好不容易被他凝聚起来的蒙古民族又成了一盘散沙。皇太极敏锐地捕捉到战机,猛攻林丹汗,三次亲征甚至穷追至呼和浩特。林丹汗仓皇西逃,东面蒙古部落几乎全部倒向后金,林丹汗只剩下少数几个红教部落的支持,悔恨不已。
天聪八年(1634),四十二岁的林丹汗在忧惧愤懑中去世,皇太极立即派兵找到他的遗部,首先当然是笑纳了他的老婆们,也封他的儿子额哲为亲王,收纳了察哈尔部。蒙古再度失去了主心骨,皇太极趁机大力招徕,终于在天聪十年(1636)三月,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领主齐集盛京(今沈阳),共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之后清朝皇帝一直继承此汗位,作为蒙古诸部的最高领主)。蒙古草原正式脱离明帝国藩属,倒向其敌国后金。这很像当年夏太宗收取回鹘,不过他是靠艰苦的战争,皇太极更多的是靠高妙的政治手腕。
三、东面的朝鲜
所谓一物降一物,聪明如皇太极,依然有人治得了他,毛文龙就是他最头疼的克星,所谓朝鲜实际上是指盘踞在朝鲜和辽东半岛打游击的毛文龙。
毛文龙,杭州人,万历三十三年(1605)武举人。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辽东巡抚王化贞派游击将军毛文龙率一百九十七人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后金万没料到明军会出现在大后方,被毛文龙乘虚攻克了镇江(今辽宁丹东)。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