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第150章


椴煌贝赖滤嫉囊恢只灾健?br />
千百年来,无论战事频仍,还是太平盛世,隐逸之风或盛或弱,但从未绝迹。隐逸之士,有的官场失意,心灰意冷,有的标榜清高,待价而沽,有的则愤世嫉俗,耻与于当局者为伍,有的则本来心里没啥,就是不想跟当局者玩。
因隐逸出名的人历代都有,但公认的始祖是许由和他的朋友巢父。
许由、巢父的档案已经无从查考,确切而公认的说法是上古尧帝时期的人,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
许由是阳城(今河南登封)槐里人,史载他正直善良,“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包括尧帝在内的很多人都仰慕他。
当时尧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太平,社会安宁,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是,人总是要死的,尧帝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以部落联盟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不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孩子,想主动传给一位贤人,史称“禅让”。
这时候还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社会风气清洁、淳朴、宽松而祥和,并不像后来进入私有制社会之后人们的欲望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各色人等为了追逐权力不择手段,蝇营狗苟,帝王也往往专权独断。
对于贤人、高士,拒绝出仕、隐迹山水是一种至高至善的境界。
尧帝看中了许由。
这时候许由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草泽里隐居。
沛泽气候温润,雨水充足,有沼泽有陆地,到处水草丰美,鱼禽活跃。这儿远离大城市,既适合耕作,适合放牧,也适宜猎狩,适宜捕渔,是人们隐居的绝佳环境。许由在这儿自得其乐。
尧帝找到许由,明确表示自己想把帝位禅让给他,说了一大堆理由。
许由连忙拒绝,明确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想干,说了一大堆理由,随即跑了。
尧帝完全出于公心,想推出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来治理天下;而许由有德有才但清高至极,史称他想“不入俗流而独立高山”,想自己玩。
许由从沛泽跑回自己的家乡箕山,藏了起来。
尧帝不死心,又找到箕山,找到许由,想让他担任九州长。
出来工作吧,帮帮忙嘛!
这次,许由听也不想听,认为说让自己当官就等于脏了自己的耳朵,连忙跑到颍河边上去洗耳朵。
正在这时候,许由的朋友巢父牵着一头牛在河边饮水,问许由为什么要洗耳朵。
许由就把尧帝一再要求自己出山做官的事说了一遍。
巢父听了大怒,对许由说,你是因为太招摇、太高调才名声在外的,现在,你的耳朵既然已经被污秽的语言搞脏了,你就应该跑到河的下游去洗,以免再污染河水,污染别人。如今你在上游洗耳朵弄脏了河水,我的牛喝到肚子里岂不也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要这么自私呢?
巢父发了一通火,就牵着自己的牛到上游喝水去了。
许由被巢父说得面红耳赤。
后来,“许由洗耳”“巢父徙牛”的故事世代流传,比对那些蝇营狗苟之徒不择手段的行为,被作为洁身自好、拒绝利禄的美谈。
《论语》说“举逸民天下归心”,意思就是征举礼遇逸民,天下就会同心拥戴。
是啊,朝廷连藏在山沟里、沼泽边的人才都能够好好对待,至德至善啊!所以,聪明的皇帝都把征举隐逸之士当做十分重要的工作。
刘秀尊崇向往隐士逸民,寻求他们唯恐找不到,派出去迎接他们的专车就连在偏僻的山间乡村都能够看到。
在这些高调大规模征求隐士逸民的活动中,刘秀彰显的是他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执政理念。
在这些被征求的人中,有两个哥们儿最显眼。
一个是周党。
周党,太原郡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人,少年时家产千金,但是周党命运不济,很早就成了孤儿。他的家门亲戚收养了他,却经常虐待他,到他长大时也不还给他家产。
周党很有个性,通过到衙门打官司把家产要了回来,随即又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宗族亲戚,自己到京城长安游学。
早年,有个乡干部曾经当众侮辱周党,周党怀恨在心,但又斗不过人家。通过游学,特别是研读《春秋》等典籍,他认为自己领悟了复仇的真正意义,就辍学回家,打算用一种很爷们儿的方式来复仇:决斗。
一天,周党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跟那个乡干部决斗,双方拳来脚往,打得不可开交。
不料,周党手脚锻炼不够,习武不精,被乡干部打伤了,而且伤得很重。
不过这个乡干部也不是个无赖,心里对周党的侠义之气很是佩服。看看自己把人家打伤了,周党又是孤身一人,乡干部就把他带回自己家中休养。
过了好几天周党才苏醒过来,这次决斗对周党刺激、教育和启发很大:大千世界,一己之力实在无奈;纷纭世事,顺其自然何必当真!
离开乡干部家以后,周党从此修身养性,钻研学问,赢得乡里普遍的称赞。
特别是生在王莽乱世,他身上的人性光彩显得尤其夺目!
王莽当政时,官府屡次邀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借口自己生病不答应。
王莽末年兵荒马乱时,各路兵马拉锯式打来打去,但大家听说并且佩服老周的贤名,经过广武而不进城池。
后来,刘秀称帝,慕名邀请老周出来,到中央机关上班,担任朝廷议郎。他仍然称病不答应。
怕刘秀的官员纠缠,老周干脆带着自己的老婆躲到了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但是由于刘秀大力推进选贤任能、征求隐逸的措施,有关部门不敢懈怠,还是想方设法三番五次地找他。
老周很不情愿又无可奈何地来到京城。
刘秀召见时,老周布衣单衫,潦潦草草地穿了一身短打扮进了朝廷大殿。
老周很随便,见了当朝皇帝虽然也下跪叩头了,但他并不寒暄,上来就大声说自己是山民村夫,莽汉布衣,不谙政务,不想做官,只想好好地当自己的老百姓。
他连声要求,说自己愿意坚守志向,请求朝廷放自己回去,成全自己。
刘秀见他这个态度,觉得强扭的瓜不甜,就当场答应了他的要求。
就在这个时候,博士范升看不下去了,上奏认为周党罪当大不敬,应该严加惩处,以做效尤。
范博士是很有文学才华的,在上书里引经据典,说许由、巢父不应尧帝召唤,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人家尧帝和周王照样成就王道。而周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徒有虚名,夸大求高,其实是大不敬。
他说自己愿意在云台下面跟周党考试,比赛一把治国之道,如果周党败了,就依法治他的罪。
刘秀看了范博士的上书,想想周党的言行,不由得感慨万端!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纷纭世事,不了了之。他立即把范博士的上书拿给朝廷核心班子成员看,同时下诏表明自己的态度,原文如下:“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许遂所志。”
太原周党跟伯夷叔齐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人各有志,各遂其愿吧!
范博士固然忠诚可嘉,但他不知道,刘秀雄主天下,无论对敌对友,并不想争一时之短长,而是要用极大的诚心招揽更多的人才、更多的人心。
老周接诏,立即带着老婆回到渑池,继续隐居,治学著书,颐养天年。
当地人敬重这位超凡脱俗的文人,立祠纪念,四时不绝。
再看几位高士的精彩表现,他们就像文化原野上的树,能够恣意生长,也说明生态良好。
刘秀称帝后倡导经学治国,也非常重视用经¨wén rén shū wū¨学来教育和栽培自己的子女。特别是在皇太子刘庄身上,刘秀寄予了自己全部的政治理想和生活理念,给他安排的老师自然是要层层筛选,万里挑一。
有个读书人名叫何汤有幸担当此任,刘秀对他很满意,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专职给刘庄讲授《尚书》。
有一次,刘秀假装随意跟何老师聊起家常,问何老师的老师是谁。
何老师如实回答,说是桓荣。
这时桓荣年已六十多岁,正在大司徒手下担任一般文职干部。
刘秀求贤若渴,立即下令召见老桓。
桓荣很快赶来,刘秀请他马上就给自己讲授《尚书》。
这当然是桓老师的长项!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讲起来滔滔不绝,十分生动流畅。
刘秀听着非常解渴,非常过瘾,非常佩服,当即下令任命桓老师为议郎,赏钱十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