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第62章


从宏观上看,在一瞬间、一瞬间地流逝着生命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或〃境界〃中,有十种范畴。佛法上称其为〃十界〃。简单扼要地说,任何人都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人所共知的〃六道轮回〃的境界。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等称作〃四圣〃的更高层次的境界。
在日莲大圣人的《观心本尊抄》这部佛书中,这样写道:
〃屡见他面,或时喜,或时瞋,或时平,或时现贪,或时现痴,或时谄曲也。瞋者,地狱;贪者,饿鬼;痴者,畜生;谄曲者,修罗;喜者,天;平者,人也。〃
在这六道之先的〃声闻〃、〃缘觉〃、〃菩萨〃,可称为反省的自我。
这一〃九界〃与诸种外境相对応,各自或显现,或冥伏。
但可以说九界的范畴,尚未脱出烦恼的境域。佛法的眼目,总是置于如何显现这具有尊严、无限威力的〃佛界〃这一生命的实存上。在佛典上,也将佛称为〃自在王〃、〃世雄〃、〃能忍〃、〃如来〃等。简而言之,所谓〃佛〃,就是通观三世,通会万法的真正圆满的境地。
据此十界论,可以说以往的人类历史,尚未超越六道轮迥之流转。所谓〃地狱〃之地,系表示最低之意;〃狱〃者,乃被束缚之谓。
任何时代,只要不切断这种〃束缚〃,人自身不能升华到更高的境界,则人和社会也无法实现根本的复苏。佛法,在充满着所谓精神紧张的纷扰不堪的社会中,还发现了打开〃佛界〃这一最高、最尊严的生命的可能性;并提示了为它的显现而需领悟的具体的〃法〃和道。
于瞬息间,显示出〃十界〃中的某一界的生命,犹如同是一人,却时悲时喜似地处于变化之中。在下一瞬间,又因何缘而显示出〃十界〃中的某一界,可谓瞬息万变。佛法的直观智,极其准确地以〃十界互具论〃,把握了这一生命的能动性。
塞里埃提出的应对精神紧张的方法,不禁使人感到:〃似乎竭力遵循佛法的大乘的处世方式。〃在九界之中,菩萨是〃求无上菩提(佛果)的人〃,也是指〃以利他为本的大乘之众生〃。所谓无上菩提,乃佛所得到的最高的觉醒;为悟得此道而悉心修行者,乃菩萨。此种修行的核心,在于〃以"大法"为根本,于有限而无常的世界中拯救人〃这一利他的实践;自身也通过此为佛果之心所悟。而且,感得了的佛果,也将会在现实世界中,作为菩萨的行为表现出来。
菩萨,欲普救众生,必置身于充满精神紧张的世界之中。
岂止如此,普济一切众生的大誓愿,还将会使自己的生命,陷于无数烦恼的困扰之中。
菩萨之所以为菩萨,正是由于能积极地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而且还会因此而遇到无数的烦恼。现实的烦恼无穷无尽,多到甚至被称作〃尘沙惑〃的程度。再说各人的烦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应对这些烦恼时所产生的烦恼,更是多不胜数了。也就是说:菩萨一方面厌忌逃避于空,积极地注视着那使人精神感到十分紧张的社会的动向,另一方面,在求得菩提的过程中破除〃尘沙惑〃,不懈地修得佛果。
所谓菩萨行,不仅是以佛性的强大威力,使〃尘沙惑〃等所有烦恼的猛势得以不断地减弱,而且使它向质的方向,即朝着在使那坚强的生命波及其他的过程中,讴歌〃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方向转化。
在今天这样动荡不安的现实中,体现智慧和慈悲力量的实践,才能使自身更接近于对佛果的感得。也许可以说:塞里埃博士的学说,正是对那些因偏重于自我本位主义的处世方式,而缩小自身价值的现代人所敲起的警钟吧。
若在盛满水的杯子里,滴上几滴蓝墨水,水立刻呈现出蓝色。而在海中却不同,即便搀入少量蓝墨水,其色也完全被消失在大海之中。正如上例所示,重要的是:自己在追求无限深奥的境界时,纵然遇到艰难险阻,也能从容不迫地泰然而过。诚然,现实的苦恼是决不会消失的,但我以为:不要因为它的干扰而陷入不幸,应更加充满信心地去战胜它,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民众知识化时代所需的智慧
——知识的个别性和智慧的整体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被称为〃民众知识化时代〃。在这种信息化的社会中,民众逐步成为前所未有的,具备高度知识和信息的〃知识民众〃。而且,人的〃知〃①,越来越显出它的巨大作用qi書網…奇书。由于这样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提出所谓〃知识价值革命〃的口号,并一度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
①〃知〃,此处包含知识、智慧等意。
人们对于〃应从今天偏重物质价值的时代,向重视"知"的价值的时代过渡〃的这一揭示,是不会产生异疑的吧。
但我以为:必须铭记在心的倒是〃知〃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事实上,即便如何拥有〃知识〃,并收集到无数的信息,若为那庞大的信息量所困扰,反而使自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那信息,也就失去其利用的价值了。也就是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只有十分熟练、运用这些〃知识〃的本身,才是〃智慧〃;〃知识〃,可谓进入〃智慧〃之门吧。在今后的时代里,唯有人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今天,这信息化社会,已逐渐陷于知识泛滥的困境;若运用、汇集整理它,开拓其新局面的人的〃智慧〃,日益枯竭下去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而,我以为:决不可忽视——科学文明,需有一个不断开拓人的丰富内在价值的明确方向和力量。
一般认为近代科学方法论的特征,是以要素来说明诸多现象的〃要素还原主义〃和计量的〃分析加算主义〃。因而往往由此失去整体性。实际上,那产生于我们周围的事件或事物,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世上一切事物,都是以某种形式保持着关联,构成一个整体。
就以我们人体为例吧,它可分为头、手、躯干、脚、五脏六腑,甚至还可分为更细小的部分,如每一个细胞等。但这些部分,作为人体是互相关联的。当然我们也决不可忽视身与心的关联。正如最近的深层心理学和生态学的成果所示,若沿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去探索,则它的相互关联将会无限地扩大。可以说,小宇宙(Mikro·Kosmos)和大宇宙(Makro·Kosmos)两者密不可分,建立在绝妙的协调的基础之上。唯有真正感受到它的整体性——作为由那不可见的协调的〃线丝〃,联结起来的生命体的整体性,才是为古今称道的人的智慧。
近代文明,一直不断地将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部分。
若从人的智慧日趋发达的角度观察,在某种意义上讲,也许是必然的趋势。但从它的反面看,尽管在物质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人本身却陷入这样一个境地——即岂止自然,连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被切断、封闭,不得不在那仅存自己的孤独的空间,低声呻吟的境地。
我想在学术和教育的领域内,也需对那忽视〃智慧的整体性〃的〃知识的个别性〃的畸形发展,作出应有的评价。可以说,以往的知识,是与人的〃幸福〃,为了更好生活所需的〃智慧〃和价值等毫无关系,而是独自发展,日益庞大起来的。
明治时代,正是日本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之际,福泽谕吉①似乎早已察觉到上述的现象。
①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劝学》、《文明论之概略》等。
〃彼万事通者,仅知物而不知物与物之间的缘,仅知限于一类事物,而不知其他事物彼此间关联之理。学问之要,唯在于知事物相互关联之缘而已。若不知事物间之缘,学问则无任何价值可言。〃(《福泽谕吉全集第4卷》,岩波书店版)
他甚至还说:〃仅知物而不知物之缘者,无异于辞书也。
若强述其所异,则纸之辞书不进食,而人之辞书进食而已。〃
猛烈地抨击了那些一知半解,无所作为之辈。
福泽谕吉著《劝学》一书,旨在广泛地促进人们钻研学问,其本人也身体力行。他抨击的,并非学问和知识本身,而是指为学问而学问,为知识而知识的一种社会弊端。
我们切不可单从效用主义、实用主义的观点去理解福泽谕吉的这一席话。
众所周知,如〃缘起〃和〃因缘〃等的语源所明示,〃缘〃,本为佛教用语。此处暂不论述它的深奥含义,而福泽所说的〃缘〃,乃表示〃关联〃之意。这是指物与物之间的〃缘〃,也是指事物与自身间的〃缘〃吧。我们应该对这一整体性的问题——〃学问和知识是如何与自身相关联,具有什么意义〃进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