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年谱》第157章


5月21日去玉泉山休息、散步。
5月在4月30日和5月7日谈淮海战役的基础上,又谈了几次有关淮海战役的情况,后来经楚青整理成《粟裕谈淮海战役》,刊载于1989年《党的文献》
第6期和《军史资料》增刊第1期。文章共归纳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的条件,不是一开始就成熟的”,而是形势的发展、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敌人的错误,而取得的。“所以,必须从战局变化中,从发展阶段中,来研究淮海战役”。第二点,关于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的考虑,粟裕说:“豫东战役歼敌九万多人,证明打大歼灭战的想法符合实际。解放战争以来,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我军歼灭战不断向更大规模发展是个客观规律。这种大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将成为同敌人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决战,必须考虑时机;还要考虑战场条件和后勤供应条件。对于战场和后勤供应条件,我考虑在长江以北决战比在长江以南决战有利得多,而在长江以北决战,又以在徐蚌地区为最有利”。“如兵出中原,我军将处于白崇禧的武汉集团与刘峙的徐州集团之间,桂系(指白崇禧——作者注)可能参战。为此,在济南战役前,我就考虑到打下济南以后华野向何处出动?1948年8月23日我们在上报军委的一个电报中指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应,则苏北局势即可大大开展”,“济南战役敌人援兵没有来,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力量,同敌人在江北再作大的较量。所以,我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时,1948年9月24日早晨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第三点,关于在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战略决战过程中个人的考虑,粟裕说:淮海战役演变为南线决战的重要条件,一是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一个战场进行战役协同;二是辽沈战役的胜利。
有了上述这些条件,我觉得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我于11月7日、8日两次提出,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的建议,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第四点,关于歼灭黄百韬的作战,粟裕说:“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是一个大仗、硬仗,是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我只讲几个特点:(1)一次战役歼敌五个军,“这样规模的仗我们过去没有打过”。这“必然带来兵力使用和战术、技术等一系列的新问题,增加指挥与作战过程中的难度”。(2)作战方式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3)兄弟部队的协同。第五点,关于华野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粟裕说:
“中央军委随着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任务曾作过多次设想和调整”。
第86章
11月23日前设想,战役第二阶段,除华野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外,中野围歼黄维集团,华野围歼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11月24日后,变换为华野“钳制、阻击徐州杜聿明集团及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同时以必要兵力直接参加打黄维。后来杜聿明突围,钳制、阻击杜聿明的任务发展为追击、合围”。其中,曾出现对杜聿明集团突围方向的判断,及中野合围黄维集团后,估计三天就可以全歼,因此中央又提出要华野歼李延年集团一部等变化。而粟裕担心的是如果打上了李延年,围歼黄维的作战未能结束,杜聿明又跑出来了,形势将起极大变化,故日夜守候,注视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曾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美尼尔氏症,带病指挥。在第二阶段,华野部队因部署多次调整及转移使用兵力,作战行动很紧张。
华野共16个纵队,先后归中野直接指挥参加歼击黄维兵团的有5个纵队;另以5个纵队担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并作为战役预备队;而追击合围杜聿明时最大使用兵力为11个纵队。这不仅可以看出转移使用兵力之频繁,也可以看出当时兵力使用已达到了极限。第六点,关于战役第三阶段情况,粟裕说:战役到了第三阶段,形势就完全明朗了。我军已占绝对优势,杜聿明成了瓮中之鳖,绝对逃不脱被全歼的命运。问题是从全局来看,什么时候发动总攻为有利。第七点,粟裕谈了敌方的指挥。
6月24日与谭震林、江一真、伍洪祥同志一起撰写的回忆张鼎丞同志的文章——《党和人民的忠诚战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6月为二○一团建团40周年题词:“永远是人民子弟兵!”
同月为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题词:“烈士精神,万古常青”。
7月3日回忆开封、睢杞战役的回忆录《豫东战役》在《河南日报》、江苏《新华日报》发表。《军事学术》1982年第7期亦全文发表。
7月10日在广州工作的老部下王重来看望。
7月为安徽省泾县举办的“新四军老战士书画展”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8月1日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伟大的转变——读朱德同志的(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有感》的文章。文章说:“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是我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进行第一次伟大转变的时期”。“朱德同志在艰苦危难之中率领南昌起义后保存下来的部队,同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事件”。“井冈山会师后,在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的领导下,部队逐步实现了两个教育改造的任务:一是教育改造来自北伐军的部队,使之克服旧军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作风,一是教育改造农民起义部队,使之克服狭隘思想和散漫习气。这样建成一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今天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坚信,在久经考验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的军队也一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在我军历史上写下新的光辉篇章”。
8月26日军事科学院党代表大会选举粟裕为出席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9月1日至11日出席了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月13日列席了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
11月3日会见了江苏省党史编委会工作人员。在谈话中说:编党史光有组织还不行,还要有适当的领导人,编苏中党史比较适合的领导人是陈丕显同志。
11月7日左脑轻度血栓。
11月18日就浙江遂昌县云峰公社门阵村群众来信要求将门阵村列入老区待遇一事,写信给浙江省委领导同志,建议对门阵按老区待遇,并落实有关各项政策。
11月23日浙江省泰顺县委来人要求介绍闽浙省委成立的有关情况。当日,向秘书谈了有关闽浙省委成立及一些干部的情况,由秘书向泰顺县委来人做了转达。
12月3日写信给陈丕显同志,建议苏中党史的编写工作由陈丕显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陈于8日复信表示:“服从命令”,“请粟裕同志复信给江苏”。
12月13日写信给江苏省管文蔚,建议编写苏中革命斗争史领导小组组长由陈丕显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章蕴、周一峰及其他几位同志担任。
12月15日老部下张致学来看望。
12月18日上午,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代表组织来医院看望粟裕时对粟裕说:“你过去是有赫赫战功的,党和人民都知道。你现在身体不好,有什么事情要办就给我们讲,我们来办。今后有什么重大事情还要向您请示报告”。粟裕对余代表组织来看望表示感谢,并请转达他对组织关心的谢意。
1983年76岁
3月30日在黑龙江省工作的老部下刘先来看望。
5月6日写信给党中央:“感谢党中央委托薄一波同志向我传达中央关于人事安排的若干决定。我年老病重,实难担任人大常委的重任,退出人大是我衷心意愿。”
5月19日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刘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