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第74章


湎率艄僭钡脑鹑巍>团碌绞蹦忝堑2黄鹫飧鲈鹑魏恰!钡酱耸保∫膊辉儆兴思桑纱喟颜髑蟛厥樗党墒恰安榘煲攀椤绷恕6一爸谐渎矅樦铮墒撬档贸鲆沧龅玫降摹?br /> 过了一年,这个被表扬的江西巡抚海成,则又成了阶下囚,原因是:有人告发江西人王锡侯所著《字贯》一书诋毁《康熙字典》,“狂妄悖逆”。海成审查后,认为“狂妄”或许有之,但说成“悖逆”,有点太过,因为王锡侯的《字贯》中只是指出了《康熙字典》中的一些错误之处,而这些错误也确实存在。其实,《康熙字典》不过是以明代的《字典》为基礎,装饰加工之作,其中的错误当然也不少。因此,海成建议革去王锡候举人之职,其他不予追究。乾隆得知后,“龙颜大怒”,他抓住《字贯》凡例中不避庙讳这一点死死不放,说是“大逆不法”,硬是下令将王锡候斩首示众,子、孙七人斩监侯,妻、媳等充入功臣家中为奴。好端端一个举人之家,就为了指出《康熙字典》中的一些错处,就被暴君杀的杀,关的关,为奴的为奴,弄得个烟消云散,家破人亡。海成也被处以斩监侯,秋后处决(但后来未杀),乾隆责他“居然说它(指《字贯》)没有悖逆之词,真是天良泯灭,毫无尊君敬上之礼也!”其他一些相关的官员,如布政使、按察使等,也受到革职处分。
经过这一次镇压行动之后,乾隆把搜书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一年以后,乾隆每年都要催逼搜缴禁书。搜查期间,全国共搜缴了多少禁书,并无一个精确的记录。但据浙江巡抚报告,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五年,仅浙江一地所搜缴到的禁书就有568种,15866部。
搜查禁书运动始终贯穿于编纂《四库全书》的整个过程之中。直到《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全体参加编纂的人员解散,这场搜查禁书的运动才算结束。在整个搜缴禁书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二起文字狱发生,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杀一、二次人,株连的人也不少。可以说,《四库全书》浸透了人血。
乾隆又是如何处理那些搜缴到的禁书的呢?他可还是用的老办法,那就是:烧!禁书烧书,这是中国历代专制独裁者的看家本领,护身法宝。康熙至雍正两代,全国著名的文字狱有庄氏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在这些案件中所搜缴到的禁书,都被康熙和雍正烧毁了。大清朝后继有人,乾隆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掀起的全国性的焚书狂飙,其规模之大,其声势之盛,可谓大大超过了康熙、雍正两代。乾隆三十九年,他给各省督抚下达旨意:“凡能搜缴到的书籍,一律送到指定地点。凡书中有违禁之字或文,一律查出书名登记上报。凡有违禁之字或文的书籍,一律就地焚毁。若能切实做到以上三点者,才算办事有方。”同时,他又要求“办理四库全书处”把所有缴到的书籍仔细检查,凡有问题的书,“一律撤出焚毁”。大有不消灭天下所有他心目中的禁书决不罢休之态。
乾隆心目中要烧毁的书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明末汉人的著作。因为当时正是明、清互为敌国之时,汉人著作中多有反清之语,特别是那些坚决反清的民族英雄如夏完淳、史可法等人的著作,他们本人虽然早已死去,但他们的作品很可能尚在民间流传。第二种,是乾隆当代人的著作,也就是那些不合作、不驯顺、不肯作忠实奴才的文人们的著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了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甚至万年大计,乾隆下决心要消灭上述两种人的文字,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思想上统一,文化思想上统一了,再加上武力上的保障,他的天下才会太平,汉人及其他各民族就会心甘情愿地作他的奴才,而他的大清王朝也就可以永保无虞地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了。
乾隆禁书、烧书的办法也日益聪敏,原来只是进行检查一法,后来又提倡检举一法,凡能检举揭发别人私藏禁书者,会给予“奖励”。原来指示凡禁书可就地焚毁,后来又下令禁书必须解送京城统一焚毁(可能是乾隆不放心,所以要亲眼目睹才放心)。乾隆四十七年,有人向闽浙总督陈辉祖检取监生卓天柱家有禁书。陈辉祖派人前往搜查,结果查出仁和县监生卓天柱收藏所谓“悖逆”诗文一案。事实上,卓天柱所收藏的只是他祖父卓长龄的诗文。所谓“悖逆”,也就是在文中有“发短何堪簪”、“彼都人士,痛绝禾黍”这类句子,另外就是在抄录皇上的诗时没有出格缮写,并用红笔圈点。乾隆居然勃然大怒,他说:“卓长龄等人乃本朝人,吃本朝饭,喝本朝水,乃敢大出狂言,讥刺本朝?此本人虽已死去,逃脱杀头之罪,但其孙耄ы檬椋砸材淹哑渥铮τ柩暇俊!敝髯右痪⒒埃旅娴呐琶堑比桓缋撬苹⒘恕?br /> 地方官员的搜查各种藏书是禁书运动的第一个层次,把搜缴到的书送到京城以后,还要经过四库馆的检查,这是第二个层次。而乾隆在看过四库馆上报的禁书名单以后,又发下去到全国各地,勒令各地官员注意,务使名单上的禁书搜查净尽,不致遗漏一本。同时又催逼继续搜查藏书,而且鼔励大家检举揭发谁私藏禁书,这是第三个层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收书和禁书以及焚书运动。由于鼔励检举揭发,挟私仇诬告的事也屡有发生,因此新的文字狱又不断形成。如乾隆四十三年,东台县有个姓蔡的地主,因与同县人徐家发生土地纠纷,便揭发已故举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楼诗词》内容悖逆,所举例证,就是内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这样的诗句。本来该句只是叙述自己第二天早晨将去京城之事,却被告发者曲解成“反清复明”之意,此案由刘墉(即电视剧刘罗锅中的清官刘罗锅,但历史上的刘墉与电视剧中表演的刘墉是两码事,不能等同)上报朝廷,乾隆一看到“明朝”和“清都”两词,勃然大怒,也不调查审讯,就下结论道:“这乃非常悖逆之语!”。由于徐述夔已故,竟下令将其儿子和学生处以斩首示众,将其他家属仆人等都没入官府为奴。这明明是一椿冤案,但专制帝王杀人如草,又一个好端端的家庭家破人亡。
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许多当时兴师动众、震惊全国的文字案子,其实都是冤案。由于冤案不断发生,又有不少家庭在这些冤案中家破人亡,结果造成了读书人人人自危的心理状态,形成了一种肃杀恐怖的气氛。但这正是乾隆所期望的结果。这样一来,读书人就再不敢轻举妄动,个个都成为谨小慎微、附首贴耳的奴才了。
搜查禁书的工作变本加厉地进行着。同是乾隆四十三年,查出宁波周乃其《厉志》一本,乃传旨各地“实力查缴,随时送京焚毁”。同年,查获明代袁继咸的《六柳堂集》,又传旨各地“实力查缴,不容疏漏”。同年,江苏查出明人颜季享所著《九十九筹》一书,乾隆认为“更是悖逆不法”,特地命令“再次切实查缴”,命令将木板刻片一同送往京城。又下一道四百里紧急谕旨:“一体严查,尽数解京焚毁,毋使片言只字留存”。……乾隆四十四年,乾隆的魔掌伸向各省、州、府、县志,下旨令各地官员“悉心查核,其中如有应禁诗文,一概铲除”。乾隆四十五年,他又把魔掌伸向地方戏曲,下旨令各地官员“留意各种流传剧本,另有各地方戏曲,如昆腔、秦腔、石牌腔、弋阳腔、楚腔等项,也要留心察查,凡有违禁之处,应即严究”。方方面面,乾隆都注意到了,可见乾隆禁书之胸怀博大无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乾隆四十七年,四库馆第一次汇总上报应毁图书名单,共全毁、抽毁书325种。乾隆下令:不但书要毁,木刻版片也要焚毁。斩草除根。以后连续数年,每年都有四库馆上报应毁图书名单。从有关文档中可以得知,乾隆这样禁书共历时十九年,约占他在位时期的三分之一。在这十九年中,乾隆一共烧了多少书?没有精确的统计,但商务印书馆在1937年曾出版《全毁抽毁书目》一书,加上有人在江西、广东等地所获有关记录,可统计出以下数字:全毁书2456种,抽毁书403种,销毁书板50种,销毁石刻26种。《四库全书》收书不过三千四百多种,而焚毁的书竟然也有三千多种,这样的编书,其居心何在,可想而知。
也应当考虑到:当时的读书人在那种恐怖的氛围下,为了免找麻烦,私底下把书烧了的肯定也不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