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满清是中华全面复兴之必要条件》第75章


上攵?br /> 也应当考虑到:当时的读书人在那种恐怖的氛围下,为了免找麻烦,私底下把书烧了的肯定也不少。所以说,实际上被焚毁的书恐怕还不止三千多种。乾隆对中国文化的摧残,可以说登峰造极。章太炎曾有感而发:“满州乾隆三十九年(1774),既开四库馆,下诏求书,命有触忌者毁之。四十一年(1776),江西巡抚海成献应毁禁书八千余通,传旨褒美,督各省摧烧益急,自尔献媚者纷起。……夷德之戾,甚五胡金元,抑犹可以末減耶?”
烧书只是乾隆文化专制的一个方面,那么对待他认为可以保存下去的书又是如何处理呢?还要进过四库馆的审阅和删改。乾隆的删书则是他的文化专制的另一个方面,而且颇具独创性。早在搜书、焚书的同时,乾隆已经对如何删书作了具体规定。凡是皇上认为应该忌讳的字和词都要删除或改换,如:虏、戎、犬、蕃、夷、汉……等字,如:夷狄、北虏、女真、北朝、腥膻、蕃寇、乱华……等词。凡是皇上认为触犯了大清国的道德观念的文要改,如一律禁用古代帝王之名,而把关羽原有的谥号也加以删改。凡是皇上鄙视的人所写的书本属禁书之范围,不但要焚毁,而且如果在其他人的著作中有引用其文的,那么也要进行删改,务必不使被禁之文出现。如乾隆曾亲自提名的钱谦益、屈大均、吴伟业、房可壮、王永吉、祖大寿、洪承畴等人,不但其文要焚毁,如其名或文出现在他人著作中,也要对其名和文加以删除。在删除的地方不加说明,不留痕迹,往往使读书的人莫明其妙。下面举一个实例,说明乾隆是如何进行删书的:
学者傅先生藏有宋版本《古文集成》一书,该书为卢陵王霆震所编,分十集,凡七十八卷,收录了自春秋至南宋的古文五百二十多篇。学者以该宋本与《四库全书》中的《古文集成》相核对,核对下来,该学者大为震怒,他说:“乃知馆臣执笔窜易删落之处,殆更仆难终。凡篇中酋、虏、夷、狄、犬、羊等字显然刺目者,固在所屏除,即稍指斥之文,宋贤章奏,煌煌巨篇,亦逐段刊落自数十言及至数百言。如真西山《礼侍上殿折子》删‘冠裳禽犊’以下三百二十六字,胡诠《戊申论和札子》删‘犬戎之天下’一段,一百八十三字。必使忠耿义愤之词铲灭之尽泯其迹,无复留遗。”他说乾隆“挟雷霆万钧之力,与枯骨遗魂争胜负于朽简之内,……欲使天下后世咸归于束缚衔勒之中。”
经过十多年的折腾,一焚二删,原有的中华典籍,从七千种左右只留下三千多种,而且这三千多种里有不少是经过删除或改头换尾的。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一大摧残,是乾隆的一大“伟业”。鲁迅曾对此评论说:“……文字狱不过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则如钦定的四库全书,于汉人的著作,无不加以取舍。所取之书,凡有涉及金、元之处者,又大抵加以修改,作为定本。……驾驭汉人,批评文化,利用文艺之处,分别排比……我们不但可以见到那策略的博大和恶辣,并且还能够明白我们怎样受异族主子的驯扰,以及遗留至今的奴性的由来的罢。”顾颉刚也曾对《四库全书》作过如下评论:“……孟轲改为孟子,足制四夷改为足制远方,………我觉得印行《四库全书》是一件极蠢笨的举动,突然使得世界上平添了许多错误的书,实非今日学术界所允许。”
任松如在他的《四库全书答问》一书中,对乾隆通过编纂《四库全书》大肆摧残中华文化的行径作了入木三分的概括:“吾国王者专断,以乾隆为极致。其于四库书,直以天禄、石渠为腹诽偶语者之死所,不仅欲以天子黜陟生杀之权,行仲尼褒贬笔削之事已也。删改之横,制作之滥,挑剔之刻,播弄之毒,诱惑之巧,搜索之严,焚毁之繁多,诛戮之惨酷,铲毁凿仆之殆遍,摧残文献,皆振古所绝无。”
传说当时乾隆动员了全国的力量,组织了几千学者来编纂《四库全书》,这种说法并非全是事实。当然,在搜书、焚书过程中,确实动员了全国的力量,但在编书过程中,据第一份《四库全书》完成之时所开列的参加编纂的人员名单,只有三百五十多人。所谓参与的知识分子有几千人,纯属夸大之词。这三百五十多人中,核心人物只有二十多人,其中有纪昀(晓岚)、陆锡熊、于敏中、王念孙、陆费墀、周永年、邵晋涵、俞大猷等。而尤以纪晓岚为最权威人物,人们往往欢喜把他说成是《四库全书》成书的第二大功臣,(头等大功当然应归功于乾隆)。其实不然,如说到对《四库全书》的所谓贡献,陆锡熊、于敏中等人不在纪昀之下,但纪昀为人圆滑,深得皇上欢心,因此他的“功劳”除了乾隆就他最大。(人们如果把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与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等同起来,就不免滑稽了。当然,由此也可见到艺术感染的力量所在。)
从公元1772年向全国搜集图书算起,到1782年第一份《四库全书》办成,共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书是办成了(但总体上未算结束,因为一共是办了七份),但其中的错误却不少。在清当代,是没有人敢对《四库全书》说三道四的,明知其中有错,也是噤若寒蝉,不敢指出,因为《四库全书》是钦定的,钦定的书,谁敢批评?有人因对《康熙字典》指出某些错误而被搞得人头落地、家破人亡之事,人们记忆犹新。但在清代覆灭之后,现代的学者却就毫不客气的指摘它的谬误。学者余先生在《四库全书提要辩正》一书中,指出“四库所收,浩如烟海。自多未见之书,而纂修诸公,绌于时日,读未终篇,拈得一义,便率尔操觚,因以立论。岂唯未尝穿穴全书,亦或不顾上下文理,纰缪之处,难可胜言。其参考书籍,假之中秘则遗失有罚,取之私室则藏弆未备,自不免因陋就简,仓猝成篇。……经部多取之《经义考》,史、子、集三部多取之《通考》、《经籍考》,而晃、陈书亦未曾复检原书,无论其他也。……作《论衡》之王仲仁,不知有传在《后汉书》;撰《家训》之颜之推,不知已见于《北齐史》;史马迁之《史记》,谬谓尝采陆贾《新语》;……。于习见习闻者尚如此,其他疏漏复待何言。”文中所举《四库全书》的错误甚多,条分缕析,切中肯綮,这里不一一祥录。
当然,就目前来说,有很多书也只能在《四库全书》里才能找到,因为有不少书在当时被乾隆焚毁了。但是,就算《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编纂的最大一部丛书,可这是经过乾隆刀削斧劈之后留给我们的一份遗产,是我们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的一份遗产。如果没有《四库全书》,那留存到今天的书会更多,为了编纂《四库全书》,结果焚毁了那么多书,实在是得不償失。何况《四库全书》中的许多书已非本来面目。因此,真正做古籍学问的人,要找书最好能找到原本的,这比《四库全书》里收藏的要可靠。如果其它地方找不到,那也只能去翻《四库全书》吧,有总比没有好。时至今日,能翻翻《四库全书》的人恐怕也不多了,有能力和兴趣去翻阅《四库全书》的人,就算不能称为大师,至少也是专家、学者之流,决非平庸之辈。再从那《四库全书》的价值来说,一部新印的《四库全书》,售价总也得几十万元,一般读者谁买得起?而乾隆当时只木刻了七部,到了民国初年,据说七部只存了三部,这剩下的三部,如能保存至今,只怕已经天价,成了国宝,你出再大价钱也不可能买给你吧?
当然,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是在不断进化的,今天的人有今天的读书方法,今天的读书方法可谓多了。在禁书上,今天的禁书方法也比过去巧妙,没有过去封建帝王那样的简单、粗暴和凶残,这多少也反映出文明的进步。但说到禁书,有时侯很难完全做到,如果乾隆当时真的把他要禁的书都焚毁了,我们今天怎么还能读到文天祥、史可法、夏完淳、钱谦益、屈大均、吴伟业……等的文章呢?可见乾隆还是力不从心,他禁掉的只是一部分,另有一部分他是禁不掉的。天下事并非都由统治者能决定,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但他才活了几年?他的一统天下也不过维持了十五年。古人有诗一首: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云雨至今悲。
一声杜宇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也艰难日,愧向苍苔读旧碑。
第六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